- 蒋永国;
<正>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发现鲁迅并非那时的主将,但在此后鲁迅逐渐凭借他的文学创作凸显出来,而且成为坚决捍卫五四精神的一员猛将。历史的大浪淘沙使多少声音沉寂了,但鲁迅的话每每回响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着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关联呼应",并成为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继续前行的精神资源。因此,放在五四的延长线上,对鲁迅文学艺术的深度发掘和反思将会更好地指引今天的中国人建构"人"的主体性,从而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走向未来。这既是对五四的回归,又是对五四的超越。
2019年03期 v.55;No.25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董炳月;
1898年5月至1902年2月,鲁迅在南京求学近四年。1922年他在《呐喊·自序》中第一次正面写及南京求学生活,做了选择性、重构性的叙述。决定这种叙述方式的,是其作为"作家"的自我呈现与"弃医从文"的逻辑。1926年在《琐记》中再次讲述南京生活,则强调《天演论》的阅读体验,并进一步突显了自己"前行者""寻路人"的形象。他在南京求学期间之所以对医学感兴趣,不仅与其父亲的病有关,而且与其祖父的《恒训》有关。鲁迅的"立人"思想、进化论观念、对西医的认同等等,均可在南京求学生活中找到原点。
2019年03期 v.55;No.254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黄乔生;
从鲁迅1925年2月所作的《青年必读书》中对印度的简略评论以及对文化巨匠泰戈尔和政治英雄甘地的认识过程,并结合鲁迅对印度的相关描述,可以追溯鲁迅如何从笼统的世界文化比较中建立起印度印象。因受限于翻译和系统阅读,以及缺少亲身体验,导致他对印度产生认识偏差,甚至不乏主观想象。鲁迅对印度的想象和认知颇具时代性和独特性,可作当今文化交流的镜鉴。
2019年03期 v.55;No.254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曲景毅;王治田;
《唐诗艳逸品》为晚明杨肇祉所编的一部艳体唐诗选集,分名媛、香奁、观妓、名花四集。其书最早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由李干宇盛芸阁刊刻,天启元年(1621)由乌程闵一栻重新按诗体编排,广搜名家评语,改正部分讹谬,重新刊刻。康熙丁卯年(1687)由吴任祖据天启本重刻。此外,《唐诗名花集》在日本尚有一个元禄九年(1696)的刻本,选诗与万历、天启二刻本实大相径庭。作为一部独具特色的艳体唐诗选本,《唐诗艳逸品》虽然在明代唐诗选本学史上有其重大价值,但其中多有误题、重收、作伪等文献疏漏的情况,呈现出了很强的商业出版物色彩。通过对此集之文献情况的考察,可以窥见明代商业出版唐诗选本之一斑。
2019年03期 v.55;No.254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张婷婷;
明代翰林馆课集是辑录明代庶吉士在翰林院进学期间应试文章的书籍,作为制举类用书的一种,因为出版业的发达和社会的需要而在明代后期大量刊刻。之后,随着明清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不安,很多馆课集已经散佚。现今明代翰林馆课集的存世数量虽然不多,但它们所辑录的馆课文章却承载着明代高级文官培养制度即庶吉士制度的内在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同时也真实反映了明代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状况,是我们研究庶吉士制度和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2019年03期 v.55;No.254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唐咸明;
《天南纪事》是南明湖广巡抚胡钦华撰写的一部有关永历政权兴起、发展、衰亡的私家著作,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目前国内外仅有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有清抄本。研究清抄本《天南纪事》的内容、版本和文献价值,有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珍贵古籍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9年03期 v.55;No.254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吴静;俞梦;
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时代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建立了新的交往空间,颠覆了传统时代的交往模式,塑造了新的主体形态,个体的多重身份合法化,主体实现了自我建构与解构。但在现实与虚拟交互的生活环境中,在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氛围下,主体的真实身份感不断被模糊,主体的消费和表演行为不断被符号化。对新媒体技术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关系进行合理反思,保证社会化进程中主体多元有效的自我建构。
2019年03期 v.55;No.254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郭彩霞;
资本主义的空间是一个矛盾性的空间。其矛盾性首先体现为政治权力空间的矛盾性,即表现在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之间的矛盾、民众渴望真正占有使用价值与资本家追求交换价值的矛盾等方面;其次,体现为都市化背景下中心和边缘的矛盾;再次,体现为资本主义空间的总体性和零散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矛盾。由于空间具有政治属性、工具性、战略性和意识形态性,人们生活在一个被控制、异化的病态与矛盾的空间而不自觉。但无产阶级的解放离不开空间,空间必将成为斗争的主要争夺场所和新前线。克服资本主义空间的矛盾性要从矛盾性空间走向差异性空间,重建"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义空间。
2019年03期 v.55;No.254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张翠;刘玉娟;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公共性思想都深切关怀人类共同利益与命运,都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公共性问题为旨趣,二者在理论追求和解决现实问题上具有相通性。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其中,人与社会的公共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存在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的公共利益为其提供共识基础与价值诉求;"自由人联合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旨归。
2019年03期 v.55;No.254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周子伦;张静;靳书君;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映射机制表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人们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源域概念映射神秘的目标域资本,进而揭露了资本具有物质本质、运动本质和人性本质,隐喻手法实现了认知功能、情感功能、美学功能和辩驳功能,在揭开了资本的面纱、证明资本家掠夺剩余价值的面目的同时揭示了资本的文明作用。
2019年03期 v.55;No.254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易连云;龙红霞;
自由是个古老的观念,东西方文化均给予众多关注,然而,两者自始便内涵有异,实施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儒家文化中的"自由"思想具有独特的向度。然而,自中国近代引入西方自由概念以来,歧义重重,使得国人在对自由的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混乱,这种影响逐渐浸入到教育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学校德育,如道德教育的目标与道德主体的塑造等。诠释与理解东西方"自由"的不同向度,澄清当前学校德育中的诸种问题,可实现新时期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与有效交流。
2019年03期 v.55;No.254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杨茂庆;岑宇;谢超香;
以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教育研究》刊载的5 269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选取热点主题、作者、作者所属机构等分析指标以揭示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果表明:从研究热点上看,将会继续以"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为主;从研究主体上看,比较教育学拥有核心机构群,师范院校成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该学科主要供稿者仅有少数学术精英,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在后续发展中应以加快培养核心人才为目标,加快高产作者群的形成;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别研究由单一研究发达国家转变为对世界各国全方位研究,从宏观的比较研究转变为宏观、微观双向延伸的比较研究。
2019年03期 v.55;No.254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 王建梁;武炎吉;
印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相对独立的认证机构、全面系统的认证标准和严谨规范的认证程序,并形成了重视分级认证、关注认证标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以及强调专业认证培训的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国应构建基于培养目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不断完善专业认证标准,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强化专业认证宣传工作,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019年03期 v.55;No.254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 王瑜;叶雨欣;
教育扶贫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政治议题,美国的扶贫尤其值得关注。20世纪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扶贫政策演变,蕴含着对公平价值观不断的思考。即,整体上经历了从20世纪前期保证教育起点平等的权利扶贫中的"形式性公平"转向20世纪中期强调教育机会均等的物质扶贫中的"补偿性公平",接着从20世纪后期注重教育过程平等的资源扶贫中的"实质性公平"又过渡到21世纪后追求教育成就公平的能力扶贫中的"差异性公平"。
2019年03期 v.55;No.254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胡大雷;
考察建安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亦可发现建安时期诗歌发展的新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建安文学新观念、新面貌,大致有四:其一,拟乐府创作的兴盛,引发五言诗创作的兴盛,新文体成全了建安诗歌的兴盛。其二,赠答诗的普及令诗歌成为人际交流的工具,文学接受对象的明确,促使诗歌创作具有"种种应酬"的新面貌。其三,文学集团与创作平台的建立,有组织的集体创作,令"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得以形成。其四,文学交流的盛行,引发作家相互评论作品,作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促发文学批评的生成。
2019年03期 v.55;No.254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杜海军;
石刻在我国有久长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形状各异、用途多样的作品,成为我国历史文献中除纸质文献之外最重要的一种文献形式。石刻对文学史的发展贡献巨大,如文学家的培养、文学作品的传播、作品的保存、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对文体的繁荣等。但文学史研究者却未给予石刻应有的关注,具体表现在文本整理不足,轻视石刻文学的价值,对石刻文学的整体特性缺乏认识,石刻文学研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等等。石刻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应予以高度重视。
2019年03期 v.55;No.254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