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勇;
19世纪末中缅勘界,除南北两段未定界地带争执不下,其他地段国界走向都已划定。然而,滇西"已定之界"在此后数十年间不时因界桩位置成中英争议事件,并且不乏边民私立、迁移界桩的现象,又以滇民移界桩侵入华境为特殊。边界成为诸多力量角力的场域,既是国家主权之争,也为边民生计之争。
2015年03期 v.51;No.23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韦福安;
汉代经略岭南时所设的行政区名多以当时当地民族俗称的山川名命名,用壮语解读"临尘"二字的意思,可确定汉象郡府治临尘县就是建在"斤南水"、"硃涯水"和"侵离水"汇合处岸边的县城;文献考辨结果可确定"斤南水"、"硃涯水"、"马雚水"、"侵离水"分别对应当今的河流为"左江(包括左江上游平而河)"、"水口河"、"右江"、"明江",因此,临尘县较为准确的方位地址应该是在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而不是在崇善县。另外,从古骆越的分布地域范围和西汉时期"交趾刺史部图"看,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及龙州城正好是连结古代郁江流域与红河流域两大骆越区域的中心地和两大流域的水上交通枢纽,拥有汉代设置临尘县较为理想的历史条件及自然地理环境。
2015年03期 v.51;No.23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黎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地方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两方面的力量,使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依靠强大的行政网络得到了极大加强。抗战时期广西所出动的人力物力奠定了广西"模范省"的地位,但是这时期的社会动员是依靠政府的权力和体制上的权威而建立的,社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呈现显性的依附和隐性的抗拒。在社会动员能力的扩张下,政府汲取社会资源的体制不可遏制的膨胀造成了强大社会动员力下社会负担和社会成本的加剧,最终增强了地方社会的离心力,使地方社会难以整合。
2015年03期 v.51;No.230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袁俊杰;韦璇;
广西是我国南方主要的岩溶地区,也是著名的古人类化石产地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发现了著名的柳江人化石、麒麟山人化石等;进入新千年以来,又发现了扶绥南山洞晚期智人化石、百色田东么会洞早期人类化石以及崇左木榄山智人化石。这些珍贵化石的发现推动了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进化和现代人起源问题的研究。近年来的古人类学研究,除了传统形态学研究之外还加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如CT扫描),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有利于发现珍稀古人类化石所蕴藏的科学信息。
2015年03期 v.51;No.230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许恒兵;
在马尔库什看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确立"生产"的双重属性即人和自然与人和人的关系的内在统一,表现出以"生产"为核心的"范式性"特征,并由此实现了理论意向和实践意向的双重变革。但是,"生产范式"本身又存在着诸多缺陷,这不仅表现在其解释力上,更表现在晚年马克思陷入了"技术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的悖论之中。为此,他提出了倡导未来开放性的"激进化尝试"。马尔库什对"生产范式"的刻画切中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但同时也存在严重误读,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激进化尝试"流露出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2015年03期 v.51;No.23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冯旺舟;王霞;
伍德认为,高兹、普兰查斯、拉克劳和墨菲虽然理论观点各不相同,但在阶级观上具有共同性,都主张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不占中心地位,阶级斗争已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变革只能寄希望于学生、妇女以及新社会运动等。他们属于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范围,与后马克思主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话语理论出发消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理论,将阶级政治转变为话语政治。
2015年03期 v.51;No.23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邓志平;汤志华;
文化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综合能力,也是影响民族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文化力是国家综合文化力在农村的集中体现,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破解民族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好文化力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力、和谐力、生产力和创新力作用,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价值认同、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经济保障和蓬勃的生机活力。
2015年03期 v.51;No.23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姚贱苟;
中央政策的决策者与政策调整对象的目标群体在政策执行中面临资源的稀缺性,双方存在利益相对独立性,致使博弈的合作往往短暂,博弈的不合作则为常态。退耕还林政策的中央决策者与目标群体表现为囚徒困境和性别之战的两种不合作博弈,前者源于背弃是最优化的主导策略,后者源于收益差别从而协调难成,使集体理性处于困境。综合两种博弈类型与结构,要改变不合作博弈图景,实现合作下的集体理性,须创制第三方制约力量、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健全政策体系。
2015年03期 v.51;No.23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胡锐军;杨卡;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冲突的产生和发起密切相关,它既能充当社会冲突的直接发起者和参与者,又能成为社会冲突推波助澜的外部性力量,还能成为控制和消解社会冲突的重要中介。所以,合理地控制、利用和发展非政府组织,是治理社会冲突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从积极功能看,主要是服务和替代、信息收集和监督、对话和沟通、教育和引导;消极功能方面,主要是模糊社会冲突的符号、提供幕后支持、直接参与社会冲突、舆论和精神误导。从培养和发展路径方面,主要是克服结构性、功能性和制度性三大障碍。
2015年03期 v.51;No.230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李燕;
在由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过程中,李大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孔子及其儒学、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是其关注的重点。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表明在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于时代的前沿,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必须立足于科学的理论,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015年03期 v.51;No.23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王源平;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历史、现实、制度三个向度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历史向度揭示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因、过程及核心内容;现实向度指向社会运行和社会问题,揭示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度向度要求建章立制,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变为长效机制。
2015年03期 v.51;No.230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钟涛;
骈文是六朝政治权力运作的重要工具,以艺术的形式进行政治表达,是政治活动与书写美学相结合的产物。骈文书写与政治运作的深层关系,在于它不局限于政治运作过程的文字记录与呈现,而是其本身就是政治运作审美化的体现,以审美的形式赋予政治活动美学魅力。骈文书写与作者政治身份关系更密切,是他们直接参与政治运作的手段。作为政治行为的骈文书写不是单纯的文学写作,服务于政治的目的制约着书写形式,不同的政治意图决定了骈文书写内容的侧重点和艺术风格的选择。
2015年03期 v.51;No.230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刘涛;
用典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要素,其技巧的演进与骈文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刘宋时期,骈文初步形成,典故总数相对较少,具体类型主要包括语典与事典,用典方式以明用为主,技巧也相对粗糙,但总体看来,用典较贴切自然。时至齐梁陈,骈文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典故数量大增,方式灵活多样,明用、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皆有。同时,用典技巧也走向精湛化,许多作家善于活用化用,不露痕迹,巧妙恰当而又平易自然。南朝骈文用典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年03期 v.51;No.230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刘城;
韩柳一直被视为集大成的古文宗师,其古文理论及创作成就广受称誉而成为经典。相比而言,韩柳与骈文的关系却备受争议。在骈散对立的古文文论体系中,韩柳用古文对抗骈文以振文风的观点自中唐迄清末从未中断,不少人甚至对韩柳创作骈文的事实有意避而不谈。但韩柳沉浸骈文日久,故其骈文除有承袭之外亦有创新。更重要的是,韩柳包容骈文及不拘骈散的创作实绩,为文章开辟了崭新的写作之途。世人逐渐认可韩柳的这一贡献,并给予其极高的骈文史地位。
2015年03期 v.51;No.230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张明强;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士人的危机感顿然加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经世致用和博古通今为主的学术思潮,这两种思想深刻影响着清初骈文的内容和风格。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初骈文家如陈维崧、吴绮、陆繁弨等皆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故清初骈文具有时代感和重情意识;而崇尚"博通"的学术追求,反映在骈文创作上表现为追求富丽典赡之美。清初骈文内容的充实和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的复兴,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开拓了路径。
2015年03期 v.51;No.230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路海洋;
清代骈文复兴,其中心在江南地区。有清一代江南的骈文家,无论就大家、名家的数量而言,还是就各层次代表性作家的总量而言,在全国皆独占鳌头。江南骈文在清代的崛起,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清廷压制与引导并行的政治、文化政策,清代江南地区考证学的鼎盛和江南作家在地缘与亲缘上的紧密关联,明末陈子龙、张溥等对骈体文的重视提倡等,对于清代江南骈文的兴盛起到了直接作用。
2015年03期 v.51;No.230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张作栋;
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2015年03期 v.51;No.230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方素梅;
广西桂林市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居民半数以上为回族,同属清初迁入的白氏祖先后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潜经村的白氏回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法制度,修建了宗祠,制定了宗约,并由最初的4个宗支发展到如今的12个宗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改造,潜经村白氏回族的宗法制度和宗教信仰历经冲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在地方精英的努力下,潜经村的宗教信仰逐步得到复兴,具有庞大势力的白氏宗族也在村庄事务中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潜经村的个案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中,既要了解宗族、宗教等传统文化因素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作用,也要注意化解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其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
2015年03期 v.51;No.230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陶自祥;
财产分割是我国农民分家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家实际上是子代家际间对母家庭财产的确权。原有相关研究更多关注农民家产分割与继承,忽视了农民家业产权如何生成及其性质,难以揭示诸子均分的文化内涵。其实,在祖业观的视阈中,农民家业产权具有延续性、分割性和象征性三重属性。农民家业产权主体之所以是家庭而非个人,是基于祖业观而产生,而由祖先、"我"和子孙三重人格型塑祖业产权的共享性决定了男系继嗣群体共有。
2015年03期 v.51;No.23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王首燕;
当下民众信仰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危机,并正在重构之中。农村女基督徒的宗教实践与世俗的"过日子"紧密相连,她们选择信仰基督教始于实用主义,但在信教后会融入情感主义。若要科学化、理性化地引导农民信仰的变革,当从文化持有者内部的视角,了解农民"过日子"面临的世俗苦恼与精神困境,正视当下民众面临的信仰危机,引导农民从"俗世互助"走向"圣灵救赎",促使民众信仰合理重构。
2015年03期 v.51;No.230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谢登斌;刘丽英;管辉;吕途;
要素组合课型方式是有效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课型,具有目标指向性、相对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其价值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操作框架。教学目标导向、学科导向、学习任务导向构成了要素组合的三大原则。要素组合课型方式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有机整合,可形成要素组合的自主式课型、合作式课型和探究式课型。
2015年03期 v.51;No.230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杨茂庆;严文宜;
随着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非洲教育也逐步完善。非洲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导致大量教师频繁流动。非洲中小学教师流动表现出教师选择流动地域为邻国、教师身份为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层活跃于30至50岁等特征。自我实现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全球化浪潮、政治局面不稳定或国家教师流动政策出台等是非洲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
2015年03期 v.51;No.230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许世华;
科南特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体现了当前世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他在提出强化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同时,注重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主张大学与中小学紧密合作来做好未来教师的教学实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南特提出了"教育临床教授"的实习指导方案,它是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和特征。他还主张将教育实习作为检定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认为负责指导教育实习的教师必须是精通教育专业理论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专家。"教育临床教授"是他在否定部分教育专业课程之后对教育学教授的安排,也是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突破。
2015年03期 v.51;No.23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谢龙华;
研究小学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品质,有助于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和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小学阶段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的心理适应、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家庭收入低、城乡差异大、学生成长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学习品质关注度不高诱发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品质问题。提升农民工子女学习品质的主要策略有:教师和家长掌握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品质;调动农民工子女学习品质发展的内在积极性;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具体的行动促进农民工子女优良学习品质的养成。
2015年03期 v.51;No.23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吴桂彬;龚剑;
多中心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服务不应由单一主体提供和完成,而强调公共管理服务的多元主体,从而将多元竞争管理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服务过程之中。与多中心理论的原则不同,我国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正逐步形成"闭门造车"的格局,对创业基地建设及运行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改变这类影响的方法就是打破高等学校为主体的格局,形成政府机构、高等学校、市场企业、风投机构等单位共同参与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多中心状态。
2015年03期 v.51;No.230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蒋关军;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组织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组织的价值观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可运用价值观管理的逻辑,以大学战略目标为心理愿景,以大学核心价值观为精神观照,通过持续的大学文化价值观管理运作,使大学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学校的目标、使命、愿景有机统一,形成对大学文化的情感依附与价值归属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使大学人的共同信仰和价值体系沉淀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制度理念,生成凝聚并引领大学人以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战略愿景的集体人格。
2015年03期 v.51;No.230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