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教育研究_教育人类学研究

  • 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透析——基于西藏A县的调查

    张学敏;贺能坤;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已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就西藏而言,党和国家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不仅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而且通过"三包"政策免除了学生上学的一切费用,但农村初中多数学生辍学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一现象说明西藏农牧区学生辍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辍学,而是表现为学生不喜欢学校教育,继而表现为学校教育未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学生辍学这一现象的本质即为民族地区学生由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有着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教育需求。解决学生辍学问题关键在于明确学生有什么样的教育需求,进而根据需求提供学生满意的教育。

    2010年05期 v.46;No.20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共生教育:文化失衡下的应然选择——那坡县黑衣壮族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孙杰远;李运奎;

    生活在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在严峻的环境里创造了精彩的黑衣壮文化。然而在外力影响下形成的功利化取向使他们陷入了生态恶化与文化失衡的困境,因而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培养人入手,实施以共生为价值取向的共生教育,达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2010年05期 v.46;No.20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教育研究_课程与教学研究

  • 学校变革面临的现实困境探析

    卢宝祥;

    学校变革已成为当今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常态,正常现象中的异常现象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是:市场的强大诱惑与驱动,政府不良的行政行为,素质教育、新课改和升学率三者不能"和平共处"。

    2010年05期 v.46;No.202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

    徐学莹;王慧丰;

    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效益取决于学习者、资源质量,网络平台及建设机制。从提供保障到实现共享效益,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可从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平台的学习支持系统建设、课程评审制度、标准化的共建共享、建设转型、课程推广、工程协调六大方面不断完善,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2010年05期 v.46;No.202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地方院校研究生读研的机会成本及收益分析

    谢登斌;王妍力;

    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涉及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教育决策部门应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适度控制地方院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地方院校需有针对性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减少其择业的成本;积极培育成本意识等是降低地方院校研究生读研的机会成本的有效措施。

    2010年05期 v.46;No.20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高等职业院校科学研究的内涵与特点

    李向红;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其科研项目具有区域性,科研成果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科研工作具有灵活性,科研项目周期具有不确定性,科研项目的完成具有团体性。高等职业院校科学研究对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师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10年05期 v.46;No.202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从传统文化的缺位看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刘延超;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如何保持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为了切实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做起。

    2010年05期 v.46;No.20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政治学研究

  • 政府信任危机与合理化建构路径

    范碧鸿;

    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是政府合法性的价值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取得了民众的普遍信任。但是,由于当前社会的转型以及政府本身存在的某些不足等原因,政府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需要从行政形式合理化与实质合理化两方面来建构更为稳固的信任关系。

    2010年05期 v.46;No.20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多元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之建构

    王金玉;荆世杰;

    多元现代性是一种与传统现代性理论相左的现代性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不同历史文化在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所谓多元现代性,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历史文化作用于自身现代性的建构并产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模式。多元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发了文化与现代性结构维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现代性本身也作了重新解释,因而拒斥了只存在单一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多元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0年05期 v.46;No.202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经济学研究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法制化探讨

    丁邦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确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法制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实现区域经济法制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2010年05期 v.46;No.202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

    江萍;吉宏伟;

    通过详细考察关于企业责任的争论,结合波特的五力模型,文中具体分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通过增大市场份额、阻止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和潜在替代品的开发、弱化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弱化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等途径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培育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2010年05期 v.46;No.202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文学研究_《文选》研究

  • 《文选》不录齐梁赋辨

    胡大雷;

    宋齐时代,诗歌有了极大发展,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讨论文学仍视赋为文学主体,梁时《文选》列赋于首位,是有文学史依据的。但《文选》不录齐梁赋,却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以《文选》赋十五类一一对照齐梁赋,齐梁赋确实没有好作品可录入者,只有沈约《郊居赋》尚可。《郊居赋》可属《文选》赋"志"类,但沈约《郊居赋》与"志"类潘岳《闲居赋》,意思有重复之处;且《郊居赋》又有怨梁武帝之嫌,那么不录也是情理之中的。齐梁时代赋作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崇尚赋的诗化,或是文体形式上的半诗半赋,或是文体内涵上的抒情。作为梁朝文论三派的正统派,萧统鄙视这样的作品;另外,萧统时,这类赋作正在兴起,《文选》未录这样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

    2010年05期 v.46;No.20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读《文选》赋三题

    顾农;

    潘岳《西征赋》作于元康二年(292)五月他被重新起用为长安令之后,该赋表明他是一个很有感情也很敬业的人,同时更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何晏《景福殿赋》作于太和六年(232),该赋表明他在魏明帝曹睿又时期并未受到打击,其处境比起曹丕的时代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赋中多歌功颂德之辞,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完全合于明帝的意识形态政策,又带有某种道家无为而治的气息,充分流露了他本人的思想。嵇康《琴赋》的章法完全是传统的,而内容则全新,嵇康认为音乐只有审美的作用,让人们得到感情和心理上的满足,与政教无关。这样的纯艺术论具有反儒家旧传统、体现人性解放和文艺自觉的重大意义,这是先前以乐器为题材的辞赋根本未尝涉及的;他在论音乐的名篇《声无哀乐论》中更详细阐释了这一理论问题。

    2010年05期 v.46;No.202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文选》畋猎赋立类相关问题探论

    韩晖;

    《文选》"畋猎"赋类的"畋猎"即"田猎"。"田猎"二字的本义,一为以网猎取禽兽,一为以犬猎逐禽兽。先秦两汉在其本义基础上演变为四时之田的通称和特称两种含义。从《文选》"田猎"类赋的类名取用看,编者乃是在四时之田的通名上使用这一概念的。萧统为畋猎赋立类,首先因其与古代礼制尤其是其中的军礼关系密切,也与萧统所受礼学教育及梁武帝后期的现实政治、军事形势有关。在畋猎观上,萧统反对以畋猎游艺、娱情,认为畋猎应合于"临戎"、体现仁德的礼义,他将畋猎赋单立一类并选录其佳作,正是基于此种态度。

    2010年05期 v.46;No.20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文学研究

  • 东汉镇墓文的文体功能及其文体借鉴

    郗文倩;

    汉代民间信仰仪式对言辞、文书等有着特殊的重视,带有浓重巫术宗教色彩的镇墓文就是其中的代表。基于自身的特殊功用,镇墓文在文体的选择和运用上也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将已经具有稳定形态的指令性公文作为自身文体形态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官府文书威严的语言躯壳内附加了巫术咒语胁迫、恫吓等情感性言辞,巧妙吸纳两种文体共同的修辞特性和文体权威以加强自身的震慑力,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极具时代特色的墓葬文体形式。

    2010年05期 v.46;No.202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相同的题材内容 迥异的艺术表现——李商隐、韩偓艳情诗艺术表现的差异

    毕士奎;

    晚唐诗坛上艳情诗创作颇为盛行。李商隐与韩偓分别是晚唐前后期艳情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且两人又是舅甥关系,因此韩偓的艳情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李商隐的影响。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的艳情诗在艺术表现上却显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诗歌意旨一具朦胧性,一具显明性;表现手法一具象征性,一具直陈性;艺术效果一具感染性,一具感官性。只有通过认真审视和深入比较,才能更清晰、准确也更客观和全面地把握这两个重要艳情诗人及其艳情诗篇。

    2010年05期 v.46;No.202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不同的表现 相同的本质——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女性类型的异同

    杨林夕;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女性形象都有相同的三类,而两书所侧重和肯定的类型不同,妖精完成使命有别;两书都表现了红颜祸水和德欲矛盾的观念,尤其都设置了一组对立的类型,表现了对女性的轻视和不平等。

    2010年05期 v.46;No.202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异质性与通约性: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比较

    靳义增;

    法国古典主义文论与中国复古主义文论是在异质文化传统中所生成的异质文论。其异质性表现在:法国古典主义以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偏爱,具有规范化的创作要求;中国复古主义文论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表现出对经典的偏爱,没有严格规范的创作要求。在生成条件上的可通约性表现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固有复古的文化基因,最高统治者为稳固政权的需要而有意识的倡导与推动。在理论形态上的共同性在于:理论色彩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理论发展呈现出在复古中创新、与反复古同行的轨迹。

    2010年05期 v.46;No.20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历史研究_中国古代史研究

  • 清朝大修桂柳运河原因探析

    唐凌;

    清朝大修桂柳运河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扩展,是一个重要而系统的边疆建设工程。清政府之所以要增强桂柳运河的运输能力,政治军事方面是为了有效遏制反清力量、平定西南少数民族起义和帮助周边国家制止内乱,安定边境;经济方面是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经济开发,促进民族交往和市场繁荣。

    2010年05期 v.46;No.202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明代广西改土归流进程中关于设土与设流问题的论争

    蓝武;

    广西实施改土归流进程中,明代朝廷内外、朝野上下围绕着设土与设流问题曾有过激烈论争。在土官宜存宜废的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明显存在着认同上的差异。这场论争的焦点,是在明代广西改土归流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州县官吏是选用本地少数民族首领还是由封建中央王朝派遣流官充任。论争的实质,是在封建中央集权王朝体制下,要不要保留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实行少数民族地方自治的问题。结果,明朝廷审时度势,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目的出发,采取了合乎广西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改土归流政策和措施。

    2010年05期 v.46;No.202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泛北部湾地区经济交往的变迁(前111—1840)

    罗婧;丁厚雷;

    在"华夷秩序"这一古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框架渐次形成的大背景下,古代泛北部湾地区自西汉年间就开始了经济交往,由缓慢发展到繁荣昌盛,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区域经济交往的中心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最终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下,被纳入到近代全球贸易体系当中。

    2010年05期 v.46;No.20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历史研究_世界史研究

  • 论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苏化问题

    付世明;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入苏联较晚,与西方联系密切,反苏势力长期存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地区影响薄弱。苏联政府强迁反苏势力,强化党建工作,试图用"双语制"和移民来达到苏化目的,强权导致地区民族主义意识形成。恩威并用也未达目的,反而导致该三国充当了苏联解体的急先锋角色。

    2010年05期 v.46;No.202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法国修筑滇越铁路的地缘政治经济意义

    车辚;

    滇越铁路是法国环北部湾战略布局中路网规划的重要一环,对法国控制势力范围、与英国展开地缘政治经济角逐具有重要意义。1910年滇越铁路的通车标志着法国环北部湾铁路网建设的重要进展,使法国在和英国争夺云南的路权和矿权中占得先机。

    2010年05期 v.46;No.202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艺术研究

  • 论艺术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

    沈勇;贾双飞;

    艺术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时空概念性、群落生态性、生态演替性、自调控性、"人工性"等生态特征。研究艺术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对于人类管理艺术生态系统、保持艺术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发挥艺术的生态功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010年05期 v.46;No.202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论设计之“道器合一”——基于中国龙纹演变的阐释

    武丹;

    龙几乎贯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并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当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龙纹的起源、演变及蕴涵的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以具体案例,揭示了传统文化"道器合一"精神品格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对现代设计与生活方式产生的意义。

    2010年05期 v.46;No.202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论道教意象观与文人画的意象造型

    张明学;

    中国的意象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经》是儒、道文化的源头。道教典籍《道德真经》中"道"的体系与《易经》中"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对"道"的表述,还是对炼丹过程和内丹功法的阐释均用意象表达。文人画意象造型观来源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理论学说。自然之道引申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就是绘画之道;文人画的绘画之道就是意象造型。

    2010年05期 v.46;No.202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民族音乐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融合的探索

    赵琳;

    民族音乐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目前高校对民族音乐与艺术素质教育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足、课程设置缺少等问题。对此,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和教材建设,进行多学科互动等,以促进民族音乐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融合和发展。

    2010年05期 v.46;No.202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体育文化研究

  • 汉代舞龙之证据再认识

    曾鸣;

    舞龙的起源问题是舞龙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历来为我国学者所关注。对古代典籍以及考古发现中与有关舞龙的文字、图像记录展开研究,是解决舞龙起源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历来被广泛引用的两种重要文献证据《春秋繁露.求雨》和汉代百戏中"鱼龙漫衍"的文献记载进行再次解读,对舞龙在汉代就已存在的观点进行批判。汉代是舞龙活动形成的准备期,这一阶段舞龙虽然尚未以完整的形式出现,但其思想条件和物质条件已日趋成熟。

    2010年05期 v.46;No.202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论传统体育养生观及其对发展体育保健的启示

    杨静;

    传统体育养生观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理论基础,强调神形俱养、刚柔结合,有助于保持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对发展体育保健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2010年05期 v.46;No.202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