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关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三点思考

    邓刚宏

    <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科学设想。由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具体回答。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也就不得不面临这一现实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可以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时间线索看,1956~1966年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严重的失误,其失误的原因是深刻的。

    1998年S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扩大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廖杜平,黄德权,沈祖国

    <正>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我国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四个周期。1996年是第四个周期的谷底年,GDP增长率为9.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6.1%。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目标已经实现预期——“高增长,低通胀”的目标,此即预示着“九五”期间经济运行将在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启动的。资产是由投资形成的,怎样增加投资以促进资产增长和价值增殖,从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本文拟对我国目前扩大投资规模的原因及如何实施投资增长作一粗浅探讨。

    1998年S2期 6-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知识经济:一种创新型经济

    廖杜平,段冬梅

    <正>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曾说:“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其实,不管人们是否已经感觉到,伴随着新的千年一天天临近的脚步声,全球的经济活动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变,世界也将全面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向我们提出了诸多严峻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要做到这点,首先应该把握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998年S2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黄德权,黄图毅

    <正>70~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掀起了“金融革命”的浪潮。与此同时,各类金融风险不期而至,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从巴林银行倒闭到大和银行被逐出美国,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监管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与发达国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深入分析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金融监管存在的不足,对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推动我国经济改革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8年S2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浅析农村金融体系的业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吴昌南

    <正>当前我国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农村金融体系无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业务范围、相互关系如何呢?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1998年S2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委托代理理论与经营者行为设计

    张宝贵,卢展超

    <正>委托代理理论是对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它包括对委托代理关系、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研究。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对于现代公司中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内在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交易关系的理解。而对于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行为设计就成为研究的主体。

    1998年S2期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 建设北部湾海洋经济综合体的思路

    朱峰

    <正>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打破了梯度发展这一模式,并呈现跳跃式发展。广西原有的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作用在减弱,随着广西出海大通道的基本形成,广西经济重心趋于南移。为适应这一新变化,发挥广西承东启西的作用,迎接新世纪海洋经济的到来,客观要求大力开发沿海地区,使之形成较强的吸纳和窗口效应,广西才能将其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本文就此提出建设北部湾海洋经济综合体的基本思路。

    1998年S2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以改革整顿为依托 力争广西国企三年解困——关于广西八一铁合金总厂的调查与思考

    尹中越

    <正>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九届人大又正式把这个目标写入政府的工作任务。那么,我们广西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如何,其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又如何实现三年解困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广西八一铁合金总厂作了一次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和所引发的思考实录如下:

    1998年S2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试论左江流域旅游再发展思路

    苏益林

    <正>神奇秀丽的左江,是我国南方西江水系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越南北部山区,沿途穿行流经桂西南的龙州、凭祥、大新、宁明、崇左、扶绥、上思和邕宁等县市。流至邕宁县宋村三江口与右江汇合,全程约345km,流域面积约13000km~2。

    1998年S2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 美国企业兼并浪潮中技术的作用及启示

    姬亚岚,赵越

    <正>美国一直是全球兼并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兼并中形成的巨型跨国公司令各国羡慕不已。然而美国的成功,与其在技术上的独领风骚是分不开的。对美国历次兼并潮进行分析,对我们是有启示的。

    1998年S2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简论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

    刘仁春,王金磊

    <正>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思维方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主体观念的把握客体,总要以一定方式才能进行,而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指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人们的思

    1998年S2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论邓小平的人口与发展观

    褚添有,魏桃初

    <正>邓小平的人口与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人口数量控制为基本内容的政策,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人口与发展思想,对于确立我国新的人口政策,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8年S2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石大建,陈小玉

    <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发展历史是缓慢而漫长的。但是,自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在欧美国家发生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以来,欧美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全新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很快完成。而且这种形势以磅礴的气势、迅猛的速度把原先散布在地球上的上百个国家、地区联成一体,共同卷入了一场世界性的工业化、现代化大潮,20世纪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了步伐。

    1998年S2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当前中国农民问题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欧禄利,熊芳

    <正>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无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不了解中国,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谁真正解决了农民问题,谁就能真正把握了中国的命运。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就是从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人

    1998年S2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研究——尊重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周劲波

    <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行为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管理科学和社会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在梅奥等人的“霍桑效应”理论发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发展为行为科学直至管理心理学,在对人的认识和设定由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过程中,对人的需要研究的概括和总结。我们叹服欧美分析研究之风的精细,他们总习惯对事物进行全面细

    1998年S2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从“P和L”原则的变换看“仁学”管理及其现代价值

    祁雪瑞,张铁山

    <正>孔子“仁学”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现在,它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汇入现代管理的浪潮,为人类管理文明再造辉煌。

    1998年S2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陈宗波

    <正>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依法治国,意味着依法办事成为政府和公民的行动准则,法律成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主要的调整系统。法制建设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说一个国家实现了法治国家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

    1998年S2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国家继承的法理分析

    邹柱

    <正>国家继承被公认为是国际法上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从以往关于国家继承的理论看,集中在关于国家继承的发生原因、国家继承的项目上面,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同,分歧较大。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由于国家继承本身所牵涉的内容较多,又缺

    1998年S2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单位犯罪及其有效社会控制

    傅阳

    <正>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它既包括法人犯罪,又包括非法人犯罪。单位犯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增多,且愈演愈烈。新刑法典根据这一实际社会现象,适时地用106个条文,规定了单位犯罪的205个罪名,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原则,为依法惩治单位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新刑法典在9易其稿的基础上,在第30条明文规定:“公司、企业、事业

    1998年S2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有效教学研究透视

    林德全

    <正>教学作为一种既复杂、特殊又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有效教学是指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发展需要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有效地学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本文仅论教师有效地教的研究,以期能够对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些许帮助。我们认为围绕有效教学的研究集中表现在编制科学化课程、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质和优化教学方法四个方面。

    1998年S2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目标——导控教学的理论探讨

    陈立,谭静

    <正>目标——导控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划分单元,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在所订具体目标的控制下进行教学活动,它以明确目标为教学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其目的是以通过改善教学过程,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使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1998年S2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可持续发展与国民道德教育

    张小兵,兰先芳

    <正>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战略,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二战后,基于医治战争创伤的需要,人们确立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最大限度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并把工业化程度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准,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使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并直接引起人类的道德危机。

    1998年S2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美国成人教育立法及其启示

    廖运章,乔连全

    <正>在当代,成人教育早已不是孤立的社会形态,它已成为国家在某一时期社会经济政策的产物,成人教育的政策,体现并影响着社会经济政策所确定的目标,体现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意志及利益,而这一利益又必然以立法的方式规定下来。

    1998年S2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当代国外课程设计模式述评

    黄忠敬,李晓军

    <正>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①如何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来设计课程,是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代国外,课程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下面分别加以简要的评介。

    1998年S2期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简论刘少奇的教育改革思想

    吴海文

    <正>刘少奇的教育改革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两种教育制度思想;第二,勤工俭学思想;第三,鼓励社会办学。本文将从刘少奇的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效果及对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等方面加以论述。

    1998年S2期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卢梭的幼儿教育观

    肖家楣

    <正>卢梭的幼儿教育观是其自然教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在今天仍然有其思想上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1998年S2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作文教学的方法论艺术摭谈

    周红兵

    <正>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这一活动的心理机制是训练学生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和谐一致,而语言训练最终受思维训练的制约,语言从属于思维,思维是语言的主导。因此作文教学方法论艺术必须以思维核心艺术为出发点,以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训练始终,而且最终要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否作为评判作文教学方法论艺术成败的标准。

    1998年S2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危机与挑战——谈转型期的文学批评

    丘慧慧

    <正>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生存空间的存在不仅意谓着生命与繁衍,同时还昭示着进步与希望。如果说可视性的物理空间的进展事关人们生活质量的保障与提高的话,精神空间的开拓则更能体现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与生命本质。毫无疑问,文学批评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作为一门学科它也经历了不断深入、不断开拓的历程。如今,文学批评如同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着世纪末的挑战,人们都盼望着批评能向更宽广的领域和更深层次迈进。

    1998年S2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读者反应批评与信息论

    阳林茂

    <正>纵观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文学批评明显经历了一个作家→作品→读者的发展过程。

    1998年S2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穷而后工”的美学学理机制

    吴高泉

    <正>“穷而后工”作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普遍原理,已被广泛承认,但很多人都只停留于承认它是一个中国古典诗学的术语而已。其实,“穷而后工”的原理不仅在中国古代诗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美学学理机制适用于整个艺术史。“穷而后工”理论的提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深入讨论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过程中,认真探求其学理机制,从而确定其在世界美学理论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1998年S2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缺失和补偿——阿Q形象的心理探源

    刘智敏

    <正>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包蕴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这一点已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小说的流传与研究情况所证明。当我们观照阿Q这一形象时,也确实多从社会文化及艺术本身的角度去发掘其价值。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穿过阿Q形象的表层意义,透过人物形象的外在行为去审视其深层动机时,我们便可以发现阿Q这一形象所具备的丰富的心理内涵。

    1998年S2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两位各呈异彩的乡土文学大师——鲁迅、沈从文的乡土作品比较论

    刘伯贤

    <正>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乡土文学大师。他们先后作为二三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坛的亮丽旗帜,均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辟、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影响了一代代青年作家。他们两人的作品既有许多共通之处,又分别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拟从思想意蕴与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试图对两位大师作品的异同作些粗浅的比较探析。

    1998年S2期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试论穆旦诗歌创作背景

    张征联

    <正>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的哲学》中认为:当艺术家处身于一个令人窒息的沉闷环境中时,往往采取两种行动方式。其一是“回溯其艺术发现的源头,重新与真实可信的传统接触”。对中国新诗而言,这样的方式意味着向唐诗宋词的回归;其二是:“艺术家大跨度的前跃进入一种新

    1998年S2期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急景流年”饮“春醪”——关于梁遇春“伊利亚”体散文

    韩素梅

    <正>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梁遇春以他短暂的27年绘出了“急景流年”的奇异人生,并以他“快谈、纵谈、放谈”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但在梁遇春的背后,却始终有着“伊利亚”的影子,这最早的定评可能就是郁达夫对他的指称:“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散

    1998年S2期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游仙诗与曹操的心态

    许晓晴

    <正>曹操的诗歌一向以抒写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人所称道,但现存他的二十几首诗中,也存在着占1/3比例的游仙诗。对这些游仙诗究竟怎样理解与评价,诗人真实的思想是怎样的?本文试从文本入手,结合作者的情况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曹操的游仙诗做出比较接近作者本人意图的客观的理解与评价。

    1998年S2期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试论李贺对词的影响

    扈耕田

    <正>李贺是一位在骚体、乐府等诗体发展史上都有着起衰之功的天才诗人。尤其可贵的是,在对上述诗体继承改造基础上形成的长吉体,已显示出词的萌芽性质,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词的风貌。

    1998年S2期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刘熙“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观点在语源学上的价值之研究述要

    朱华飞,肖群峰

    <正>《释名》出现于汉代,是中国训诂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声训专书。但自它问世以来,人们对它肯定少而贬抑多,且常以“主观臆测”、“穿凿附会”批判它。在汉语语源研究获得长足进步的今天,有必要对它重新审视。

    1998年S2期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试论今文《尚书》的叹词

    沈丹蕾

    <正>今文《尚书》中共出现了十个叹词。数量之多,是上古典籍中罕见的。本文拟对这十个叹词的用法作详细的研究。文中断句与句意主要依据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孔安国的传,孔颖达的疏(下文简称《孔传》、《孔疏》)和宋·蔡沈的《书集传》(下文简称《蔡传》)。

    1998年S2期 158-16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语用学中关联理论的哲学基础

    梁文华

    <正>自Sperber和Wilson在合著《关联性:交际和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中提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以来,关联理论在中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方面关联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另一方面也招致众多的批评和种种的误解。它的出现,影响到多个领域: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关联理论的潜在的广泛的解释力为

    1998年S2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从语用意义看翻译中语言的得体

    周漓云

    <正>语用学是语言学发展研究中一个最年轻的分支,它从源起发展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它却对意义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重点和目的。脱胎于语义学研究的语用学,其研究的重点从句子的认知意义,即不受语境影响的意义转移到了言语使用上的意义,而本文标题

    1998年S2期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由华兹华斯的诗《杜鹃颂》来看英汉词汇文化内涵

    曾玉萍

    <正>威廉姆·华兹华斯是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他与柯勒律治·骚塞一起被称为“湖畔诗人”。作为一名杰出的自然主义诗人,他酷爱大自然,把自然作为诗歌创作对象,对自然界的一切景物都有着细微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其对自然强烈而真挚的爱体现在他的诗“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写于早春的诗句),“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独自游荡,像一

    1998年S2期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史蒂文斯诗歌中的音乐性

    任思晋

    <正>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在谈到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时,主张诗应向音乐借鉴,或者叫做“向它索回自己的财产”。这一主张无疑在美国现代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的诗歌中得到了最积极的响应。史蒂文斯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其诗歌的音乐性和在读者审美心理上引起的“联感”。

    1998年S2期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论奥尼尔戏剧中的“情结”

    全克林

    <正>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奥尼尔深受当代各种哲学和文学思潮及表现手法的影响。在他的剧作中,正如一位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或称弗洛伊德学说)即是其中之一。在奥尼尔的重要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中均有明显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痕迹。

    1998年S2期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明初的廉政举措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刘华正

    <正>时朝初期,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贪污、反腐败的斗争,给那些贪官污吏以沉重的打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场斗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但毕竟起到了救弊一时、整顿一代的作用。研究明初的廉政举措,总结其得失两方面的经验,可为我们搞好当前的廉政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

    1998年S2期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论人类的社会交往与历史发展

    曾凡贞

    <正>交往是人们之间通过一定方式交换或交流物质和信息的一种活动和行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之一,是构成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人的个性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的前提。通过交往,人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存在,而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处于各种社会联系和关系之中,由此构成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1998年S2期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抗战时期陈嘉庚第二次桂林之行与他反陈仪祸闽斗争的关系探微

    张坚,戴毓军

    <正>1940年11月23日,代表南洋800万华侨回国慰劳抗战的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第二次途经桂林,与第一次桂林之行(该年8月)停留了8天相比,陈氏此次在桂林逗留时间十分短暂,前后不足两天。然而,这短暂的第二次桂林之行却在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的一年多历程中留

    1998年S2期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功在前代 泽被后世——论康熙年间的靳辅治河

    苏凤格

    <正>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水利能为人们提供诸如灌溉、运输、电力等许多方面的便利。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水利也能制造灾难,破坏人们的美好生活。本文旨在通过对康熙年间黄淮水祸成因的探讨和治河名臣、康熙朝水利专家靳辅治河方略的评

    1998年S2期 195-19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文化交流浅析

    钟声宏,邓泽辉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文化交流有重要的特点和意义,对日中文化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观念的转变有重要贡献。本文试图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入手,浅析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起源、渠道、特点和作用,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1998年S2期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悲剧——试比较马丁·伊登与嘉莉妹妹的美国梦

    连幼平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坛出现了两位小说巨匠,印第安纳的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和加利福尼亚的杰克·伦敦(Jack London)。两者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在美国文坛放射出灿烂光芒。本文选取《嘉莉妹妹》和《马丁·伊登》分别作为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对两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的悲剧作一比较和分析,展现出“美国梦”深远的社会影响。

    1998年S2期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虚实空灵 自成天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特点初探

    亢宁梅

    <正>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人工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在世界园林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呢?与西方的几何型、草坪雕塑型园林又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溯其源头,作一探究。

    1998年S2期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1949年大转折时期党的出版业政策管窥

    黄品良

    <正>1949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民党的溃败和新中国的建立已成为必然。在这百废待兴之际,中共中央为了积极引导出版业的发展,制订和颁发了许多关于出版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如何得到贯彻执行,对新中国出版业有何影响?本文试对此加以探讨。

    1998年S2期 213-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构建新型的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丁静

    <正>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建立了独立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并把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和“重中之重”。特别是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等师范教育的一些优惠政策正在逐步落实,促进了高等师范教育事业

    1998年S2期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α混合样本的经验似然比置信区间

    彭国强

    <正>经验似然是由Owen引入的一种非参数推断方法,随后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但所有讨论都是在样本独立同分布的情况下进行的,前些时候,文献[3]对样本非独立的情况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在φ混合样本下得到较好的结果。本文就α混合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讨论。

    1998年S2期 22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一类四阶非线性系统零解的全局稳定性

    刘胜强

    <正>近来,关于二阶、三阶非线性系统的零解的全局稳定性已有比较详尽的研究(参见参考文献),然而关于四阶非线性系统零解的全局稳定性的研究还较少出现。本文将利用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得出一类四阶非线性系统零解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

    1998年S2期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乔连全,刘水凤

    <正>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后人留下这样一段至理名言:“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布鲁纳也曾经提出“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帮助学生获得好的智力发展,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这些话无疑在启示我们: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应发展作为智力核心的数学思维能力。

    1998年S2期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C/S结构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秦大泉

    <正>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计算机网络管理也随之应运而生,其中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实际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对如何更好地构建并开发出良好的应用系统,进行探讨和研究。

    1998年S2期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用PLC实现水泥生料配料的自动控制系统

    时彦芹

    <正>在水泥的生产中,生料配料是影响水泥质量的关键因素。水泥生料是由石灰石、铁粉、煤粉、粘土等物料按一定的配比灼烧而成,合理的配料不仅与现场原料的化学成分有关,而且与配料称重的精度有关。

    1998年S2期 239-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双口RAM IDT7132在制糖分离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

    施娟

    <正>全自动分离机是目前国内制糖业较急需的一种技术换代生产设备。它是生产白糖最后一道工序所必需的机械设备。由于它既要实现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方式的相互衔接,又要对多个部件的工作状态进行在线故障检测,以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所以它的电控系统用一个单片机很难完成其复杂的控制功能和实时性要求。采用双单片机结构,能兼顾成本和性能两方面的要求,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1998年S2期 24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2,6-二乙酰吡啶类双希夫碱配合物的研究I:Cu(Ⅱ),Zn(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谭黎峰

    <正>国内外许多资料均报导,铜(Ⅱ)、锌(Ⅱ)等金属的某些希夫碱配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和催化活性。由于2,6-二乙酰吡啶(简称DAP)其2,6位上的两个羰基与吡啶环相连,可形成大π共轭体系而具有活性,很易与伯胺进行缩合形成希夫碱。以DAP作为母体的含氮双希夫碱配

    1998年S2期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论改变学生学习化学的先入之见和模糊观念的教学策略

    李佳,黄都

    <正>化学知识经验具有零散性,但却又不乏其规律性,学好化学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刺激-反应形式学习,更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习者。但是,在我们不断地在培养能力方面下功夫的同时,仍有很多同学感到学习化学困难重

    1998年S2期 252-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