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泽中
<正>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总的战略目标,即由一九八○年到二○○○年,力争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完成这个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这就充分说明了经济效益问题的重要性。 经济效果或效益问题,国内经济学界先后进行过一些讨论。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讨论,背景就是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在“大跃进”中,强调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谁要算经济账、讲经济效果,谁就是右倾。后来感到不行了,经济学界才有可能进行理论性探讨。 打倒“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时,再次提出了经济效果问题。背景就是十年动乱,把整个经济秩序搞乱了,后果严重。这次讨论的特点不仅是经济学界和经济工作者重视,首先是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并且把经济效益问题作为国策提到我们面前来了。
1984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 谭嘉柔
,冯汉光
<正>去年八——十一月,我们调查了桂林市轻工业系统所属的电动工具厂,金属制品厂、皮革厂、皮件厂、纸盒厂、第三制药厂及橡胶机械厂等七个工厂经济效益的情况。这些厂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有300——400人,只有两个厂分别超过600及1800人。各厂的历史也不很长,都是解放后兴建起来的。有的厂生产日用消费品,如皮鞋、皮包、皮箱、皮农等;有的厂生产机械工具,如震动器、电钻、水龙头、响器及硫化机等,企业整顿以前,可分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一贯先进的工厂,如橡胶机械厂。该厂主要产品硫化机占全国同行业生产总量的40%左右。“55”硫化机1982年荣获自治区的“百花奖”。再如,电动工具厂,在全国100多家同行业评比中,29个项目考核,该厂名列第三,被誉为自治区优质产品之一。第三制药厂的产品盐酸四环素是全国名牌产品,曾获国家医药总局优质产品奖;
1984年03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杨慧娟
,李成远
<正>“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是斯大林一九三一年在全苏工业工作人员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苏联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口号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短时期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对于苏联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于布尔什维克党干部的知识化,都起了极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解放初期,我国曾广泛地宣传过这个口号。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曾起过良好的借鉴作用。但这个口号在“文革”期间被否定了。“四人帮”一伙否定科学技术的作用,批斗专家、教授、学者,使我国的科学事业遭到空前的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党对科学技术非常重视。为了实现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条件: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
1984年03期 16-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叶菲菲
<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流派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卡贝、德萨米和魏特林为代表的空想共产主义。 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是一种本能的、粗糙的共产主义思潮,它对启发、教育工人群众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没有越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空想共产主义者不能阐明历史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能使自己的学说发展为科学理论,反而把它教条化了。1843年,即卡贝等人的主要著作问世不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时候,马克思就在写给阿·卢格的一封信中指出:“……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例如共产主义就尤其是一种教条的抽象观念,而且我指的还不是某种想象中的和可能存在的共产主义,而是如卡贝、德萨米、魏特林等人所
1984年03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李向平
<正>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1984年03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伍文浩
,谭肇毅
<正>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统一广西后,不久就正式归属了广东革命政府。以后,他们在实现两广统一、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等重大的斗争过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出师北伐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与蒋介石合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从此开始走上了公开反革命的罪恶道路。为什么新桂系的政治态度很快就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呢?这是值得认真总结的一个历史问题。考查一下新桂系走上反动道路的主要过程及其基本原因,对于研究新桂系军阀史以及中华民国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根据所能接触到的资料,对此课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九二六年七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开始了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至十一月,北伐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当时,蒋介石集团却怀着险恶的目的,把南昌作为大本营,加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勾结,挑起了旨在篡权、另立中央的“迁都之争”。一九二七年三月,蒋的“迁都”阴谋被挫败。以后,他除进一步投靠帝国主义外,尤为注重拉拢和组织国内的反动势力,抓
1984年03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王林涛
,罗永平
<正>陈光青年时期接受了革命思想,一九三八年入党,曾任中共广东梅县南口区委书记,广西柳州临时工委书记、桂东区特派员、桂林城工委书记等职,为广西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广西解放前夕,因叛徒出卖,陈光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一) 陈光(原名陈益昌,后改名陈扬),一九一八年二月八日出生于梅县南口圩下村的一个贫苦华侨家庭。父亲陈泰育,早年到印尼东帝汶给资本家做工,一直没有回来。母亲邹凤招是一位淳朴的劳动妇女。陈光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姐姐陈安,下有弟妹三人。全家只有七分田,生活非常困难,常靠陈泰育从印尼汇款回来度日。 陈光十二岁时,其父被资本家用毒药害
1984年03期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 陈飞之
<正>今人对于王粲诗赋的看法虽间或有所论及,但迄今还没有见到比较全面的专文论述。至于谈到他的创作道路的发展,以及后期作品的思想意义,某些论见倒是很值得商榷的。他的诗赋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来诗人的深刻影响,更有待人们逐步作出较为深入的评论。 一 王粲在建安诗人中是一位很有才华而又早熟的作家。从他十六岁写《七哀诗》第一首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这是在他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和思想等各方面生活
1984年03期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 彭泽陶
<正>鲍照,南朝刘宋时人。他的《梅花落》诗所谈是家中的“杂树”和“梅”,杂树比小人,梅比君子。这是鲍照讥讽当时一切随俗附和的人,比之为杂树,而赞扬高雅之士超越尘世、别有不屈不挠之风如“梅”。全篇之深意如此。文章简单扼要。 其诗云: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其诗中所谓: 杂树,指无价值的一些树。 梅,则指极有价值的树。 偏,指倾向。 咨嗟,赞赏。
1984年03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谭绍鹏
<正>《童区寄传》是《柳宗元集》中一篇相当重要的作品。长期以来,对于这一作品到底写于何时何地,写的是何地发生的事,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柳集的各种旧版本,原文大都书作“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北宋苏轼据此在《刘丑厮诗》中云:“此可名区寄,追配郴之荛。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可见最古的版本无疑是作“郴州”,那么文章写的当然被理解为在郴州发生的事。又由于郴州地近水州,因而必然又被人理解为作者在永州时作。南宋韩醇首先提出:“其文曰桂部从事为余言之,当在柳州作。”按其语意却是认为写柳州发生的事。明末的《文苑》刻本径将“郴”改为“柳”,未加说明。清初陈景云《柳河东集点勘》指出:“区寄事既闻之桂部从事,而区寄乃郴州荛牧儿,郴系潭部属郡,非桂所部。又《传》言‘州白大府’,‘刺吏颜证奇之’。据《旧史》颜证以贞元二十年除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则州所白大府,盖桂管非潭部也。‘郴’当从《文苑》作‘柳’。”
1984年03期 63-6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苏关鑫
<正>欧阳予倩,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我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自1907年日本留学时参加“春柳社”起,一直到1962年在京逝世,他不间断地在戏剧岗位上战斗了半个多世纪!对于这样一位为戏剧事业奋斗了一生的杰出戏剧家,党和人民给予他崇高的评价。长期以来,不少欧阳予倩的亲朋好友和研究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大量的回忆和研究文章,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位戏剧家光辉一生的了解。但毋庸讳言,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佚,对欧阳予倩的研究远不能说是深入的,且在史料上,尚有不少失实之处。仅以他的剧作而论,欧阳予倩自己说:“剧本胡乱写过一些:现在记得出名字的有戏曲剧本27个;话剧剧本21个——独幕剧17个,多幕剧4个;此外还有
1984年03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彭南均
<正>土家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多采,体裁多种多样,是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心血结晶,是社会主义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民间文学,以歌谣为最突出、最具特色,而土家族情歌在歌谣中尤其娇艳多姿,引人注目,真不愧是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珍品。 土家族情歌是在土家儿女自主婚姻的习俗推动下产生和流传的。自古以来,土家儿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甚严重,恋爱婚姻是比较自由的。且不说在“改土归流”以前,青年男女都普遍地通过做阳春、走亲戚、赶场和节日活动倚歌择配,就是“改土归流”之后,在流官的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实行禁歌的情况下,自由择配,以歌连情的风习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在那“郎有情来姐有意”的基础上,由男方托亲友做媒到女方家去说亲,做个样子罢了。历史上的这种以歌连情、自由择配的事实,从世代流传的土家情歌里仍可看见:
1984年03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剑飞
<正>报告文学贵在真实,也难在真实。写真实,不仅需要作家对纷繁的现实能有客观的认识,同时也需要作家有遵从于冷峻现实的胆识。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确复杂,往往一个人,一件事众说纷纭,真假掺之,要还庐山真面目,就很不易;另一方面,它面临着至今也还存在着的许多人为的“禁区”。在那不能说真话的年月,它被视为大忌。所以世界著名的捷克报告文学家基希就说过:报告文学是一种有危险的文学样式。就是今天,我们也不难理解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曾写出一系列干预生活之作的刘宾雁,为什么说出他搦管援笔,直陈理述,是站在没有退路的阵地上的话。列宁早有警言:即使是几何公理,当它触犯人们
1984年03期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 陈振寰
,刘村汉
<正>1.1 湖北襄阳有一种增音换位反语,叫“捻语”,又叫“三翻语”。它的构成原则是,先在本音后面增加一个音节(简称“加音”),然后交换韵母,形成两个新的音节,用来代替本音。若令S、Y分别代表本音的声母和韵母,S′、Y′分别代表加音的声母和韵母,则上述原则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SY+S′Y′—→SY′ S′Y 例如,汉:xan+lai—→xai lan 汉 〔赖〕 害 烂 江:tia+lie—→tie lia 江 〔列〕 借 娘 加音当然是不必说出来的,在运用反语进行交际时,直接用本音的声母与加音的韵母组成第一个音节(相当于反切上字),用加音的声母与本音的韵母组成第二个音节(相当于反切下字),翻成的反语以词句形式随口而出。例如:
1984年03期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郭道明
<正>党的十二大已把教育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一些省地、县、区把发展师范教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师范教育的需要、切实把师范教育放在第一位。师范教育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但是,对于我国现行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如何体现“师范性”等根本性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认真地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定向型”师范教育与“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问题 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师范教育体系既包括新师资的培养,又包括在职教师的提高。从许多国家目前的现状看,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师范教育:第一种类型是以
1984年03期 94-9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江秀荣
<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巨匠茅盾和左翼文坛的新星叶紫,在左联时期,各自发表了短篇小说《春蚕》和《丰收》。这两篇作品在三、四十年代,曾同时起到过显著的战斗作用,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两篇作品题材一样,人物也相似,现试将它们作粗浅的比较。 一 茅盾和叶紫因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成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我们知道,在中外的文学艺术发展史中,创作方法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名目繁多的创作方法中,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使它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呢?
1984年03期 98-10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刘焕林
<正>一篇好的小说,必然通过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而要反映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就要有一个适应内容需要的好的结构,短篇小说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 茅盾的《林家铺子》,就是一篇著名的内容深广的作品,也是结构上有自己的独特成就的作品。它字数约三万,形式是短篇,实际上容纳了中篇甚至长篇的巨量内容,这主要因为它有一个可以伸缩自如,网罗万象的缜密完整、天衣无缝的艺术结构。 提起《林家铺子》,读者就会立刻想到那个愁容满面,胆小怕事,委曲求存,很会招揽顾客,巴结做生意的林先生。他是上海附近某小镇上一个日用百货小商店——林家铺子的老板。他和妻子、女儿一家三口,加上寿生等三个伙计,一个学徒,勤勤谨谨,兢兢业业地做生意,“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
1984年03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