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辰;
生态文明理论的文化维度批判和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物质主义幸福观,倡导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简朴适度的消费观和劳动创造幸福观。生态文明理论的文化维度的不同性质决定了生态文明理论探寻生态危机根源和解决途径的出发点,决定了生态文明理论采取何种生态治理模式。生态文明理论的文化维度的作用和功能在于如何使生态文明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如何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2025年05期 v.61;No.29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孔明安;
权力对生命的调控和管理是生命政治学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生命政治学却忽视了资本作为权力机制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隐秘运作。虽然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生命政治”一词,但其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无疑为生命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一种包含了剥削与被剥削、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占有的不平等意味着生命体之间的不平等,它通过吮吸劳动者的生命来彰显自身的意志和地位。当代左翼学者齐泽克坚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立场,并运用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生命政治权力运作的隐秘机制,即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不平衡,资本权力隐秘地渗透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之中,并构成了其永不停歇的驱力模式。伴随数智时代的高歌猛进,技术进步的背后潜藏着资本权力的深层次运作,它使得资本主义生命政治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异化问题。以资本权力为切入点,考察数智时代生命的数字异化困境,有助于深化当代资本批判理论,推进并丰富马克思主义有关生命政治学的研究。
2025年05期 v.61;No.29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孔伟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文献问题,而且是一个理论问题,国际学术界为此至今仍争论不休。从文献来看,拉宾、陶伯特、鲁米亚采娃、耶克等学者围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否存在写作中断、《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写作顺序与时间、两者的写作前后关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基于历史与文献得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从理论来看,《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中的历史学研究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转变的重要来源,对两者写作关系的考察将有助于把握马克思第一次唯物主义转变的方法来源和具体过程。如果将文献与理论结合起来看待两者的关系,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极有可能存在两次写作中断,且马克思在两次写作中断期间部分摘录了《克罗伊茨纳赫笔记》,持续的历史学研究逐渐使马克思放弃了从法权角度来颠倒黑格尔的法哲学,并最终放弃《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
2025年05期 v.61;No.292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吴继飞;杨世信;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涵,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算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2012—2021年,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大多数省份属于基本协调类型、有3个省份达到高级协调状态、3个省份处于失调状态;物质文明子系统是制约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及道德文化水平是主要障碍因子;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西部地区区域内的差距最大,东—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最大,全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可采取相应对策:第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及协调发展特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第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体人民精神文明水平。
2025年05期 v.61;No.292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