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慧姝;
玛辛·格琳富有创造性地将艺术、想象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实践批判性学习模式,塑造新的社会愿景。格琳提倡的社会想象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给予人类社会的当前发展以伦理关注,促进主体间世界的交流,形成开放而多元的民主共同体,有助于提升生命的意义,发展出一种人性化的解放教育学,深化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在解构的后现代的思潮中,其艺术-审美教育重塑人文理想,关注社会变革,引导了正义、分享、团结的伦理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年05期 v.55;No.256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贾彦峰;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甫一启动,就持续引发从民间到官方、由学界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回头审视,40年不平凡的改革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在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表现出系列问题,诸如改革主体责任虚化、改革共识尚未形成、时间表和路线图不清晰、考核评估手段未能及时跟进等,致使改革虽有突破但阶段性成果收效甚微,似乎陷入了"托克维尔困境"。深思其背后原因,无外乎理论移植"半合"、现实利益考量与文化惰性制约等因素于中作祟。唯有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实践得失和论争是非,才能甩脱眼前利弊羁绊对改革走向做出基本的研判,进而澄清人们身处改革歧路的彷徨迷思。
2019年05期 v.55;No.256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后慧宏;苏德;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多维度审视,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依然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问题,从而内隐着政策理性诠释中"免费"与"公费"的释义理解矛盾、"公共"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矛盾、"签约"与"解约"的进退程序矛盾等问题表征。从政策话语、政策文本和政策效益三个维度分析理性问题可知,政策认知和制定程序缺失人本价值关涉、政策目标与师范生利益诉求不适配、公费师范生进退机制依然缺位等是产生种种问题的诱因。因此,政策活动者应解释和渗透"公费"理念来彰显教师社会地位、平衡公共意志和个体诉求来推进政策科学执行、构建公费师范生进退机制来满足政策的人本性需求、创设毕业生"履约退费"制度规避违约风险,以期待政策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趋于协调统一,进而使公费教育政策发挥应然效应。
2019年05期 v.55;No.256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武永江;段少帅;
新时代导师指导研究生成长成才需要睿智的语言艺术。它有四种类型:推动交流的语言、创造共同框架存在的语言、实施多元对话的语言和发挥积极力量的语言。导师指导语言艺术的育人功能表现为促进主动思维、提供生活意义、共享认知经验和优化科研氛围。培育导师语言艺术的策略:拥有开放的语言态度、掌握语言变异的能力、批判性地提问和尊重质疑的权力。导师如果能意识到语言的积极力量,就会注意它的本质和用途,并将其转化为更加人性化的育人语言。
2019年05期 v.55;No.256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周苇风;
从文体的角度审视汉乐府《艳歌罗敷行》,发现:1.乐府旧题《艳歌罗敷行》与《陌上桑》是两首完全不同的曲子,表现在歌辞形式上一个是整齐的五言诗,一个是回环重复的三、三、七这样的长短句。五言《艳歌罗敷行》是乐府旧题《艳歌罗敷行》的古辞,不是乐府旧题《陌上桑》的古辞。2.五言《艳歌罗敷行》深受汉赋影响,对话问答的结构方式、夸张失实的铺叙描写乃至罗敷的命名方式等都带有明显的散体大赋特征。五言《艳歌罗敷行》以诗为赋,主旨不过是铺陈罗敷的美貌,即便创作的动机是讽刺使君,受汉赋的影响或者说受文体的限制,这一目的显然没有完全达到。
2019年05期 v.55;No.256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齐清仙;
《广成颂》全文载录于《后汉书·马融列传》,用典丰富,符合作者自序称"依旧文"的特点。经勾辑,《广成颂》共引"六艺略"书籍7种12部60次,"诸子略"3家10种22次,"诗赋略"5家7篇18次。其引"六艺略",呈现出经今古文并用、经纬书兼通的特点,引领时代新风气;引"诸子略",杂糅并取,融铸统汇,体现才高博洽、为世通儒的学者面目;引"诗赋略",多引马、扬大赋,是《广成颂》虽名为颂,实为赋体的内证。通过《广成颂》的用典,不仅可窥见当年马融等人校书东观时师古不泥古、择善而从的学术态度,而且可据以考订马融本人博览群书的范围及其丰硕的经注成果。
2019年05期 v.55;No.256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