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毅;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14-2020年)》重在落实,既要有短、中期的策略,更要有长期的视野。要注重珠三角和珠西经济带规划的衔接,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先发地区的产业扩散,沿珠江流域上溯是必然的选择;要注重两条经济带的联通,将西江与珠三角、港澳以及"海上丝路"沿线的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连接;要注重两条江的融合,对西江和珠江通盘规划、共同着力,通过提升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水平和能力,在两江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该流域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要注重两个省区的合作,努力消除非合作竞争的行政区域隔阂。
2017年05期 v.53;No.24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向丽;蒋团标;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研究样本,构建包括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和资源环境脆弱性等主要指标的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2010—2013年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城市脆弱性综合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在考察期内的城市脆弱性状况最好,其次是肇庆市,佛山市排名第三;崇左市、来宾市和百色市的城市脆弱性状况均不容乐观。(2)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城市脆弱性总体属于中等脆弱度及以下类型,强脆弱度的城市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各个城市的脆弱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态势,城市之间的脆弱性差距呈波动式下降且趋于均衡发展。(3)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脆弱性的阶段性演化时序特征突出,并表现出"集群化"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区域中心城市的脆弱度相对较低,资源型城市的脆弱度较强。
2017年05期 v.53;No.24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 谢廷宇;叶存军;
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金融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时期,我国应该高度重视金融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构建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借鉴协调度测度模型,以2006-2015年的数据为基础展开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协调度并不高;造成两者之间协调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当前金融创新发展与统筹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城乡协调发展等匹配度以及创新程度均相对较低,导致金融创新水平提升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作用有限。
2017年05期 v.53;No.244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 于世海;刘宏楠;彭健;
自2008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是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有效途径。选取2005—2014年中国对东盟十国FDI存量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对东盟不同成员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且FDI的动态变化会导致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相互挤出。
2017年05期 v.53;No.244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李生龙;
若论文体发展之先后,骈文实脱胎于"古文"。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古文"中的文学类作品如辞赋,领先向骈的方向挺进,应用文体中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如箴、铭、颂、书、序、章、表、诔、哀词等相继跟进,最后及于一切应用文体,包括公文。无论骈、古,作文都须以辨体为先。骈文句格通常可分四类,即叙述(事)、描写、抒情、议论句格,不同骈文体式的句格搭配、组合、运用各不相同,风格也大有差异。
2017年05期 v.53;No.244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熊礼汇;
从四杰及燕、许二公的论述和作品可知,唐代新骈文自有其审美追求。李白骈文创作,实际上是自觉地践行四杰等人的文学革新主张和审美观念。其书体骈文分为求人荐引者、求人开脱罪名者、借以自明其志者三类。各因其功用、作者所处地位、话语内容而产生相应的美感特质和文学效应。赠序有以诗序充当者,有以独立文体为赠序者。其美感特质主要出自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人物形象,一为送别对象,一为作者自己;其抒情性,缘于作者以诗为文,不掩情性。
2017年05期 v.53;No.244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张明强;
清代文学的地域性非常显著,地域文学是清代文学的重要部分,从地理分布视角探讨清代骈文发展是骈文研究的新方向。清初骈文作家地理分布特点有二: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以杭州府、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绍兴府最多;二,以省治和府治籍贯者为多。经济富裕、交通便利和深厚的读书重文传统是清初骈文家集中在江浙的主要原因。清初骈文家地域分布格局对清代骈文发展意义重大:清初骈文家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是对六朝江左骈文文统的接续;深刻影响有清一代地域骈文作家群的生成,是清代地域骈文流派形成的开端。清初骈文家地域特征体现清代文学浓厚的乡邦意识和文学生产的地缘集群性。
2017年05期 v.53;No.244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张彦;
梁章钜《退庵论文》重提六朝"文笔之辨",厘清"文"之内涵,意在提高骈文地位,批驳古文家穷经注史、远离文之本质、贬低骈文的观点。较之阮元尊体骈文、否定古文为"文"的矫枉过正,梁章钜通达折中,主张骈文、古文并重,异途同源,骈散结合,不必独尊正统。他反对"以古文为时文"和"以时文为古文"的两相妨害,强调古文和八股时文的互学才能两相成就,较阮元将八股文视为骈文一脉之观点客观公正。梁章钜称《文选》骈体、散体并选,并非骈文选本,批驳古文家对《文选》的轻视。梁章钜骈散结合的文体观调和了清中叶古文、骈文之争,为古文、骈文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2017年05期 v.53;No.24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崔金涛;李丽群;
黄侃训诂学与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具有相同性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各自的学术发展过程中又具有相当的历史地位,因此二者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黄侃在自己全面而精深的训诂实践的基础上,使训诂学最终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研究一切"用语言解释语言"活动的特点、规律的独立学科;施莱尔马赫则在充分研究《圣经》和以柏拉图著作为代表的古典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一切理解、解释古典作品的解释学体系。因此,二者在东西方解释理论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地位。由于历史渊源不同,黄侃训诂学和施莱尔马赫解释学在解释目标、发展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有鉴于此,主动吸收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合理因素,对于当今的训诂学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017年05期 v.53;No.244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冯冬梅;宗守云;
博白永安镇地老话多功能语法成分"掉"主要出现在相当于普通话"了1"和"了2"的句法位置上。"V掉"后必须出现数量宾补语等其他成分,表示动作完成,表示动作实现且带有强制性,说话者主观认为多量;"V掉"还可以通过小称变音表示短时尝试。句末"掉"除了表示将来实现,还表示说话人惊讶于新情况的出现。"掉"是个虚化程度比较高的多功能助词。
2017年05期 v.53;No.244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徐馥琼;
粤东闽语的鼻化韵母有四种来源,其中一部分是由古阴声韵变来的,且并非由声母同化而成。这类鼻化韵产生时间较晚,并无明确的语音分化条件,而是由于操闽方言者惯常的口鼻同时发音习惯扩散所导致,并经由词汇扩散而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探讨粤东闽语这一语音现象,对"扩散"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2017年05期 v.53;No.24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张寒冰;林刘巍;
汉语同语式具有基本的表现形式"X是X",表达了说话人对X的主观评价,整个句式具有评价意义。但同语式内部又可分为承接式、转折式和对举式三类,它们对评价义的呈现方式各有不同。本文采取一种非构式的研究思路,从形式和意义的结合这一基本方法着手,既注意组成部分的价值,又不割裂和整体的关系,对同语式的类型、语义共性与呈现机制做系统的解释。
2017年05期 v.53;No.244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