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南疆研究_民俗专题

  • 乡土情感:传统节庆现代转型的文化血脉——以粤西茂名年例为例

    罗远玲;

    乡土情感是粤西年例在社会剧烈变迁中实现现代转型的心理动因,体现了作为情感主体的当地民众在传统节庆传承中的主体能动性。乡土情感是现代年例仪式传承的文化血脉,当地民众对于乡土情感的强烈诉求促成了年例新仪式的产生,同时也使得传统年例仪式得以延续。年例习俗在情感主体的主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文化特征和情感意蕴,情感主体则在年例习俗传承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归依。

    2016年05期 v.52;No.23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瑶族习惯法的特点与性质新论

    覃主元;

    历史上瑶族习惯法的突出特点是法典化程度高、管辖范围广、执行效度强,是以契约正义控制社区秩序的"准宪法"。瑶族习惯法是独具特性的判例法,是一种在有效实行"遵循先例"原则的同时,辅之以断罪有律,例则变通法则的以判例法为主、习惯成文法为辅的"混合法"。瑶族习惯法为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提供了一个成型的、个案独特的判例法实例,为研究历史时期的中国判例法提供了一个独具一格的典型案例。

    2016年05期 v.52;No.238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论坛

  • 壮山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创新

    靳书君;瞿久淞;

    优秀的山歌既能满足民众的娱乐审美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能进行道德教化,塑造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将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宏观的理论抽象转变为微观的实践具体,由被先进分子所掌握转变为被广大民众所知晓。壮山歌既是壮族人民常用的语言载体,又是壮族人民的生存方式。通过语汇、语体、语境的创新来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创新,可以从语言形式上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由官方的理论阐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使得当代马克思主义成为壮族民众生活中的一种优势话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016年05期 v.52;No.238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咏物与禁体:论清代浙西词派之咏物词

    刘深;

    朱彝尊以《乐府补题》为载体,倡导咏物词。然而,朱彝尊却有意剥离了《乐府补题》的比兴寄托精神,刻意发扬其禁体物语的手法,从而形成浙派范式,其典型表现即是禁体词。从清代词史来看,明言禁体的禁体词虽不多见,然清人在咏物词的创作中普遍运用禁体物语的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禁体词的价值主要在于禁体物语的创作手法。当然,禁体词或者说禁体物语也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这就是通过追求形式上的"隔",以达到审美上"不隔"的境界,体现了写意与留白的中国式审美理念。然而,浙派的这种咏物范式亦有其弊端,最终导致了浙派的衰落。

    2016年05期 v.52;No.238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晚清南洋华文小说的流播与本土化萌蘖

    谢仁敏;

    晚清之际,华文小说开始在南洋华人族群间流播,并在中国"小说界革命"影响之下自旧趋新、日渐繁盛。其衍进轨迹,既颇多波折,又独具特点。首先,小说观念的更新上,一度出现理论先行实践落后的局面,直到中国文化精英南来之后,才使之有了根本性改观。其次,晚清革命派和保皇派在南洋的论战,无意间推动了南洋华文小说创作的繁荣,并与本土作家既博弈又共生共荣。其三,南洋华文小说艺术上的最大看点是本土化因子的萌蘖,这既是南洋华文小说独立品格形成的开端,亦为南洋华文作家本土身份及意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016年05期 v.52;No.238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在民族与国家之间——边境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认同与教育变革关系之研究

    王彦;唐荣德;

    在文化认同方面,边境学校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属性,导致边境民族地区教师在民族与国家间的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差异;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变革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族文化认同状况的制约。教师年龄不同,其文化认同的内涵表现也不同。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来看,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始终处在教育变革的中心地位。教师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差异,会影响其在教育变革格局中的不同位置,不同的生存环境,教师也会出现不同的行为选择,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

    2016年05期 v.52;No.238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国内混合式学习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 2003-2016年数据

    蒋红星;代洪彬;肖宗娜;

    以2003-2016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混合式学习文献为样本,计量分析混合学习文献的数量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来源期刊以及高被引文献,并进一步利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突变检测分析以及聚类时间域图谱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混合学习的热点研究主题包括MOOC、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在线学习、SPOC、自主学习、学习效果等;研究前沿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MOOC及SPOC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二是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2013年),三是混合式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研究热点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启蒙阶段(2003-2006年)、稳步发展阶段(2007-2009)、实践反思阶段(2010-2014年)、突破爆发阶段(2015年后)。从总体上看,国内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待深化,我们建议:一是进一步增强混合学习研究的本土化,在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的同时,结合国内特点,探索形成适合我国实际的混合学习理论与应用成果,避免一味地追赶新模式、新概念、新技术;二是进一步增强混合学习研究的创新性;三是进一步增强混合学习研究的系统性。

    2016年05期 v.52;No.238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哲学研究

  • 新常态下“以人为本”的新内涵研究

    谭培文;秦琳;

    新常态是相对旧常态而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新常态聚焦的是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动力问题,"以人为本"突出的是"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创新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以人为本"由旧常态的价值观深化为实践基础的存在论。坚持"以人为本":一要坚持劳动实践创新活动为根本,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基;二要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与活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三要始终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想目标,使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成为时代风尚。

    2016年05期 v.52;No.238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论意义的定义——兼论对自由与实践之本质的再理解

    张立达;

    对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定义才能深刻理解意义。它可以定义为人在无根据性和不确定性中建立的自我规定性。这绝非鼓吹人可以随心所欲,而是以矛盾性作为人、意义、自由和实践的本质特性,将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作为解决人之生存矛盾,建立自我规定性的根本途径。这样,通过对矛盾的揭示才能深刻理解事物,并且突破哲学思辨的抽象性,敞开对现实反思和批判的空间。同时,将自我反思及批判作为人和意义的本质内涵,为人在实践中自我负责的态度奠定哲学根据。

    2016年05期 v.52;No.238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G.A.科恩平等社会主义的建构及其批判

    李先悦;陈学明;

    作为英国著名的左翼学者,G.A.科恩谴责传统马克思主义所预设的两大历史性趋势已经过时,难以走向共产主义,批判罗尔斯囿于一般社会机构框架来调节收入差距,无法实现社会正义。借助野营旅行模型,他指出只有以伦理规范个体选择,以共享原则调节不平等,才能真正实现分配正义,走向社会主义。但其平等和共享原则太片面,两者相互冲突;其对市场功能的界定过于狭隘化,反市场的论点经不起逻辑推演;其虚构的野营旅行模型和伦理社会主义蓝图过于注重道德教化。

    2016年05期 v.52;No.238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西汉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消极影响

    吴全兰;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对延缓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起了重要作用。但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使专制统治合理化、合法化,使权力神圣化;使等级秩序强化和平等意识弱化;使作为学术思想的儒学庸俗化、功利化、神学化;使儒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削弱;开启了容忍和欣赏虚伪的社会风气。

    2016年05期 v.52;No.238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儒者化的庄子——王安石的庄学思想

    张娜;

    王安石"以儒解庄"的解读思路开拓了宋代庄学的视野。在其专论《庄周》中,庄子以儒者的面目出现,文中指出庄子之用心是为了矫时之弊,庄子是圣人之徒,《庄子》之书"特有所寓而言耳"。不过庄子的形象在王安石那里并不是统一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为到有为的过程,这与王安石个人的思想发展及为政治改革寻求理论根据有关。王安石谈性命道德的风气影响了其解庄思想,称"庄生之书,其通性命之分",其子王雱对庄学的性命解读也可视为继承王安石思想的表现。从庄学诠释史来看,"以儒解庄"的理念自魏晋时向、郭已有发展,王安石起到了过渡作用,既开启了宋代庄学普遍儒学化的倾向,又为明末清初的"庄子儒门说"作了铺垫。

    2016年05期 v.52;No.238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彭俊桦;韦冬雪;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多元化、奋斗目标空想化、社会经济私有化、领导核心全民化。如果任由这股思潮蔓延,就可能会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陷于迷茫、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和模糊。应当抓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要害,一方面理性引导大学生警惕其消极影响,学会科学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并了解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虚伪性;另一方面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016年05期 v.52;No.238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骈文研究

  • “骈文研究文献整理”笔谈

    莫道才;孙昌武;胡大雷;钟涛;力之;李乃龙;吕双伟;莫山洪;道坂昭广;

    骈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文化载体,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文体。我校的骈文研究在全国学界领风气之先,有重要的影响。1996年在我校举办了全国首届骈文学术研讨会。本刊长期以来开办骈文研究专栏支持这一研究,共发表了近50篇论文。2015年,长期专注骈文研究的莫道才教授申报的"历代骈文研究文献集成"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这是我校古代文学学科长期以来持续性研究骈文的结果。2016年3月我校举行了"骈文研究文献整理"专题研讨会。国内外有关骈文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骈文研究文献整理的重要问题作了充分的讨论交流,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发言不仅有助于骈文研究的深入探讨,对学术界也有启发意义。本组笔谈就是部分专家发言的整理修改稿。

    2016年05期 v.52;No.238 90-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语言学研究

  • “■”词族研究——兼论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与原始汉语复声母的构拟

    李玉;

    本文以古籍及故训为材料,着重用王念孙《释大》及王力《同源字典》未注意到的"大"及与"大"义密切相关的同源词,主要用音系法系联出汉语"■"词族,并由此推求出其"语核"为原始汉语复辅音声母**mb-;同时还利用现代汉语方言的反映形式以及亲属语言同源词的相同或相近的声母形式,运用历史比较法进行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对原始汉语及上古汉语**mb-型复声母及清鼻音声母**hm-的构拟加以印证。

    2016年05期 v.52;No.238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传统社会民间蒙学读物——杂字文献研究述评

    王建军;

    杂字文献是中国传统社会底层老百姓使用的乡土教材,其主要功能是识字,同时兼有思想道德、人生经验、知识技能等内容的灌输与传授,目前学术界对这类文献关注不够,我们从当前杂字文献的综合研究、杂字文献的专题研究、杂字文献的地域性研究、杂字文献的专书研究、杂字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等五方面进行评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杂字文献展开研究。

    2016年05期 v.52;No.238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国学研究

  • 钱基博《〈文心雕龙〉校读记》的学术特点述论

    周欣;

    钱基博所著《〈文心雕龙〉校读记》,为民国时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第十种。从理解文献资料入手,史料与理论并重,追溯韩愈古文运动、周敦颐文以载道的思想源流,开创"比较-发明-总结"的诠释模式,融汇传统经史之学,具有高度的启发性与延伸性,代表了民国时期龙学研究的学术高度。钱基博重视校勘为本的探索,以黄本、嘉靖本、张本、汉魏本为线索,指出讹误,补正阙文,增添了一个新的清代校勘、补辑汇本,足以扩大和充实明清版本的未备之处,有助于后学理解龙学精义。

    2016年05期 v.52;No.238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论董其昌对明中后期青绿画风的批评与转化

    黄文祥;

    明中后期以文徵明主盟画坛,影响极大,并形成以文人画与院体画兼容而趋于市俗审美的青绿画风。晚明书画家董其昌对青绿审美的追求、对近院体"工细"而乏"士气"之青绿画风的批评与转化具有积极意义。董其昌青绿画风转化的原因,或可能与其时"画为求售"的作风受到文人严厉的抨击而提出相应的革新思想有关。董其昌以传统文人画"卫道士"的身份掀起了守护传统文人画本体价值观念的浪潮,然而其青绿山水画风也在"自娱娱人"的情境中,融入了与世俗审美品味相协和的体系建构中,而这种结果与董其昌自身各种文人画的言论有些相悖。

    2016年05期 v.52;No.238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外语教学研究

  •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周晓玲;刘燕梅;

    翻转课堂可以使学习者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改变学习者之间的差距;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生源、学生学业水平等调整微课的内容、组织适合学生水平和兴趣的活动;提高微课制作的质量,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增强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培训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策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形成性评估的权重;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理念,使教学评价机制系统化。

    2016年05期 v.52;No.238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翻转课堂下跨文化敏感度培养的实证研究

    苏超华;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增强跨文化敏感度是其情感层面的重要内容。为此,广西师范大学设计了翻转课堂下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课前平台学习+课堂小组展示讨论+课后拓展学习",并在3个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新生班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利用SPSS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前后的数据,结果显示该模式能较好地提高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水平。具体而言,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的增长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但是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而交际愉悦感出现了下降。总体交际能力的不足可能是导致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因此,应该从课内和课外教学的各环节加强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训练。

    2016年05期 v.52;No.238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中国南疆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近年来,本刊开设了"桂学研究"、"北部湾研究"、"泛北部湾研究"、"岭南—北部湾民族文化研究"、"中国—东盟研究"等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05期 v.52;No.238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