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南疆研究_珠江—西江经济带专题

  •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镇化协调度分析

    蒋团标;赵础昊;

    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城市的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利用协调度模型和协调类型评价标准,探寻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城镇化协调度类型及其特质。研究发现:区域总体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非均衡性显著,不仅广东、广西两省区之间城镇化协调度差距较大,各省份内部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应在保持协调度较高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条件下,增强落后城市城镇化协调发展能力,这是目前解决珠江—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

    2016年02期 v.52;No.23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结构体系优化研究

    钟学思;阙菲菲;陈薇;

    运用分形理论、纳尔逊分类法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带城市规模结构和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经济带内各城市旅游收入相对均衡;经济带对外服务能力不足,区域间旅游产业联动有待增强;经济带城市空间结构分形特征明显,呈现珠江—西江主干流区域为主的轴线特征。可从优化经济带城市旅游等级规模结构、城市旅游职能结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入手解决。

    2016年02期 v.52;No.235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重心偏移特征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裴金平;廉超;

    结合重心模型和基尼系数分解模型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重心偏移特征及区域经济差异,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重心偏移的带状特征比较明显,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重心偏移的两个重要因素。2001-200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重心向东偏南方向移动,但在2006年以后其重心偏移方向发生逆转,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三次产业发展演变呈现出在前期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中后期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的演变特点。区域经济差异在2003-2013年间经历了从逐渐增加到逐渐减小的变化过程,这期间结构性效应、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对区域差异扩大的推动作用总体上是逐渐减弱的;第二、三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也经历了由逐渐增加到逐步减小的变动过程。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在2009年以前引起的基尼系数的变化量都较大,且对地区差异的扩大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呈减弱趋势,并在2009年以后转变成抑制地区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力量。

    2016年02期 v.52;No.23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珠江流域贵州段石漠化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研究

    曾春花;韩杰;

    珠江流域贵州段石漠化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就,石漠化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的缺乏亦凸显出来。珠江流域贵州段石漠化生态修复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石漠化专项工程推进机制、石漠化生态修复整合机制和政府考评机制。石漠化生态修复专项工程推进机制包括工程推进形式、综合效益思想及其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过程等内容;石漠化生态修复整合机制包括部门整合机制和资金整合机制;石漠化治理各级政府考核评价机制包括石漠化生态修复与地方GDP的关联性、石漠化生态修复项目的主要考核指标及其可持续性考核指标。

    2016年02期 v.52;No.23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哲学研究

  •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的三个向度

    蒋红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在整体性视域下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向度,即关于人之存在状态和人类历史之谜的实践人学向度,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端下异化劳动、资本、财富、居住非正义等方面的批判人学向度,关于共产主义、扬弃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达致人类解放的解放人学向度。从《手稿》及其之后的著作来看,马克思整个人学思想正是沿着实践人学、批判人学和解放人学展开的,但这三个向度在《手稿》中首次对接并完整呈现。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2016年02期 v.52;No.235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康德物自体思想的实践哲学效应——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为中心

    帅巍;

    在作为理性自由人的基础上,康德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看作通过道德律实现的理性人格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则从康德以物自体为基础的认识论中还原出了"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此在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前理论的生存实践关系。但从马丁·布伯和列维纳斯的角度看,这种关系仍然是以孤独此在的存在为基础的,它并未真正揭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在康德和海德格尔基础上探讨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

    2016年02期 v.52;No.235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当代隐喻学视域下的《老子》“有”、“无”概念分析

    林国敬;

    "有"、"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一对指称万物本原的范畴。但在《老子》文本中,作者没有对这一对范畴作出明晰的定义,只有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从当代隐喻学视角看,《老子》对"有"、"无"概念的描述属于隐喻的认知方式。在这对隐喻中,《老子》以"婴儿"这一意象彰显天地之原始,以"母亲"这一意象彰显万物之开端,通过对"婴儿"和"母亲"这两个意象的理解达成对天地万物的沉思和理解,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子》哲学背后的具身化认识方式。

    2016年02期 v.52;No.235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法学研究

  • 论美国内部管理文件的免除公开

    杨建生;

    美国《信息自由法》第2免除公开条款对内部管理文件的免除公开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内部管理文件免除公开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文件主要用于内部目的,二是文件没有实际公共利益,三是文件公开可能引起规避管理的风险。内部管理文件的典型类型有:一般的管理或操作程序文件,培训和执行程序文件,管理标记和代码,录用政策和条件等。但特定机关的调研或汇报不属于内部管理文件。

    2016年02期 v.52;No.23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GATS第6条第4款中的必要性检验规则探析

    曾炜;郑勇;

    GATS第6条第4款是WTO协定中涉及必要性检验的条款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有关资格要求和程序、技术标准和许可要求的各项措施不致构成不必要的服务贸易壁垒,其中蕴含了必要性检验的要求。与WTO相关协定中涉及必要性检验的其他条款不同,第6条第4款本身没有规定具体的实体义务,而是授权工作组来制定关于资格要求和程序、技术标准和许可要求的多边规则。

    2016年02期 v.52;No.235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正名“能动司法”——兼谈“能动检察”之本体价值

    陈丽玲;

    根源于西方实用主义的司法能动主义并非我国能动司法的源头,前者通过法官的创造性影响国家公共决策,后者更多体现为一种理念,强调法院整体适应社会变革所作出的司法调整。能动司法与司法消极性不相冲突,司法消极性更多体现为相对意义的消极,并不因此否定司法的能动作用。能动司法的政治性并不导致政治优先与法律至上对立,但能动司法必然有所限度,不能突破现有法律权限和范围。能动检察在法理上并不存在,检察权的法律监督属性决定了检察权本身是积极主动的。

    2016年02期 v.52;No.235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以漓江为中心的文学叙事——“广西当代多民族文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黄伟林;

    当代广西作家的"漓江叙事"已然突破了中国古代作家为漓江限定的叙事范畴,在传统中原文化的浸润外,纳入了广西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文气息,也直面了来自外国的"文化入侵",书写了"文化入侵"语境下中国人的内心创痛。作为举世闻名的美丽河流,漓江承载过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也应该承载真正的现代文学经典;当代作家应该高度重视"漓江"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力争写出当代"漓江叙事"的经典作品。

    2016年02期 v.52;No.235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论张洁小说女性三种形态的身体

    黄晓娟;邱慧婷;

    张洁是中国文坛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一直致力于女性命运的关照和女性写作视野的开拓。她小说中的女性呈现出不同的身体形态,代表着作者对女性命运和男权文化不同维度的思考。通过雌化的身体、承受的身体和雄化的身体等不同形态身体的探析,可以发现张洁对理想女性人格积极探寻和建构追求的过程,有助于深入认知张洁的文学世界及其对两性和谐的思考。

    2016年02期 v.52;No.235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新世纪湖北女作家创作的伦理生态阐释

    李奇志;漆咏德;

    新世纪以来,湖北女作家创作呈蓬勃活跃之势,其创作或对人伦关系的悖论进行现实考量,或展示人与社会相处的相依相生状态,或追寻精神品格、编织个体生命经纬,呈现出多元的伦理生态样貌。本文着重从湖北女性创作比较突出的两性书写、城市书写、诗意书写等方面,来探讨其中蕴含的两性伦理生态、社会伦理生态、精神伦理生态的表现和意义。

    2016年02期 v.52;No.235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孤独者》新论——中西文化之“个”的艺术熔铸

    蒋永国;

    魏连殳和"我"都有欧洲近代个人主义的痕迹,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个"(叛逆者)的因素。但已有的研究大都分别从中西或古今这两个维度进行,缺少把中西文化之"个"并置的视野,这肢解了作为艺术有机体的《孤独者》。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社会现实因素促使鲁迅在精神深处与他所认可的中西文化之"个"发生深度关联。在此基础上,鲁迅通过现实和历史细节的植入,把中西文化之"个"并置在《孤独者》中,并实现了中西文化之"个"的交汇和相互改编,最终以一个有机的艺术体表征了他真诚的生命律动和复杂的精神世界。

    2016年02期 v.52;No.235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语言学研究

  • 论主观轻贬量构式“V+他+数量结构”

    宗守云;赵东阳;

    "V+他+数量结构"和"V他个VP"是两种不同的构式,前者是主观量构式,后者是程度构式。"V+他+数量结构"是主观轻贬量构式,表达说话人对动作所及数量轻贬的态度,"他"是主观轻贬量标记。"V+他+数量结构"构式用于非现实事件。

    2016年02期 v.52;No.23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莎剧中的Paradox与Oxymoron比较研究

    谢世坚;路艳玲;

    Paradox和oxymoron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修辞格,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种辞格均由两个对立成分组合而成,表面自相矛盾,实则蕴含哲理;区别在于paradox是句子层面的修辞,oxymoron是短语层面的修辞。以《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基本语料来源,全面、系统地比较二者异同,可以发现这两种修辞在构成方式上差异较大,从语法结构层面划分,paradox可分为单词相对、短语相对和句子相对三种形式,oxymoron可分为名词+名词、名词+of+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六种类型;然而,两种修辞在语义关系和修辞功能上基本类似,即因果、方式、主从和交融关系,均具有强化语言、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修辞功能。

    2016年02期 v.52;No.235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中英文称谓语中的人伦序位关系

    王亚光;

    称谓语在人们的交往中使用频繁,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离,它们背后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称谓语在结构和内涵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人伦序位关系的态度。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这种人伦序位关系固化成了一种表达习惯。在当下,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社会法制的进步,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往融合,这种序位关系的差异逐渐得到超越,平等、自由成为新型人际关系的基础。

    2016年02期 v.52;No.235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从“怎么说呢、这么说吧”看元认知态度的差异与融合

    张芳;肖任飞;

    话语标记是元认知在监控调节过程中的形式体现,话语标记"怎么说呢"和"这么说吧"体现了说话人元认知监控调节的过程。一般认为,"怎么说呢"体现说话人元认知监控过程中迟疑、斟酌的态度,"这么说吧"体现说话人想解释、明示的行为意向。但它们其实有相融的地方,在既迟疑、斟酌,又想解释、明示的元认知监控调节中,既会使用"怎么说呢",也会使用"这么说吧"。

    2016年02期 v.52;No.235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中国EFL学习者句法复杂度自动测量研究——以L2SCA和D-level Analyzer为工具

    张丽丽;

    以L2SCA(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和D-level Analyzer(句法发展水平分析器)为工具,对某省高校间英语写作竞赛作文语料进行句法复杂度的自动测量实验研究,所测15个指标中有4项显示与作文整体得分相关。作文句法复杂度人工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议论文10个指标、记叙文7个指标呈显著差异,工具对于议论文体裁的测量表现总体优于记叙文。研究结果证实,体裁是影响中国EFL学习者句法复杂度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指标测量值表现为组间线性发展趋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支持L2SCA和D-level Analyzer用作中国EFL学习者句法复杂度自动测量工具。

    2016年02期 v.52;No.235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民俗学研究

  • 民间故事中“人化异类”型故事的深层文化意涵

    刘建华;

    "人化异类"故事是民间故事中一种独特的变异形态,有着多种类型和复杂成因,其背后所蕴涵的多层面文化意涵值得深入探讨和发掘。在现实层面上"人化异类"是由于人对抗命运的失败,也是一种牺牲和对恶的惩戒;在终极意义上人化异类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失败和倒退,它是人类追求永恒理想的缩影。变形的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深层心理因素和文化背景。在人类自我超越和图腾信仰的层面上变形本身具有神性的光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与异类逐渐分离,直至相互对立,"人化异类"的神性色彩日渐淡去,开始与人性本身对立,最终成为"非人性"的存在。

    2016年02期 v.52;No.235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艺术美育与知识传承——基于社区机制的南侗“嘎老”教化功能研究

    陈守湖;

    "嘎老"音乐之于南侗社区,其意义不仅仅是艺术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对社群的教化。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其教化功能体现于这样两个维度:师法自然的艺术美育,以歌化人的知识传承。正是这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使得"嘎老"这一地域音乐和社区粘合得极为紧密,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南侗社区日常生计。尽管时代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嘎老"依然需要立足于"社区音乐"这样一个显性的艺术特征。只有保持住这样的社区粘性,南侗"嘎老"在现代性语境中的传承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2016年02期 v.52;No.235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公共文化资源建设的考察

    谢林刚;赵艳喜;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传承特性,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科学保护的积极实践。由于建设过程中牵涉多个部门,夹杂众多利益矛盾,耗费巨大,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际建设工作进展缓慢。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有鲜明的公共性属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众多交集。基于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可积极依托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探索在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基础上有效推动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便捷途径。而利用好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2016年02期 v.52;No.235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教育学研究

  • 民国时期留学生群体与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建

    杨茂庆;黄如;严文宜;

    民国时期,留学生归国后开始探寻救国救亡的道路,"教育救国"的路线被逐步制定。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比较教育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最先把比较教育学引进中国的是留学生,翻译、介绍和广泛传播比较教育学的主体是留学生,培养中国比较教育学人才的主体是留学生,把比较教育学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主体是留学生,比较教育学中国化也应归功于留学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6年02期 v.52;No.235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网络教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

    韦民伟;李红波;

    网络教学文化具有教学情境的跨时空性、网络交互的可视性、教学群落的复杂性等特征。在明确定位网络教学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网络教学的物质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教学的技术文化建设、完善网络教学的行为规范建设,以推进网络教学文化的发展。

    2016年02期 v.52;No.235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磊;

    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西方教育史上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教育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产生了直接、重要的影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深邃性和进步性仍然值得我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2016年02期 v.52;No.235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历史学研究

  • 唐代宫廷优伶探微

    周侃;王坤;

    唐代歌舞、戏乐之风盛行,皇帝大都偏爱声色。出身卑微的众色优伶作为宫廷乐舞戏表演活动的主体,应召宫廷执事应差,为皇室、百官提供乐舞戏表演服务,优伶服役期间可获得政府发放的衣粮、田亩以及皇帝的赏赐,个别色艺绝佳者甚至能跻身仕途,但总体社会地位不高,为士人不耻。

    2016年02期 v.52;No.235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中国梦”的实现

    王成;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及发展的精神支撑;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枢纽,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环节。抗战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2016年02期 v.52;No.235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双重史观的透视: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研究

    张先革;

    拉铁摩尔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角度洞察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走向,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改中国传统史学家从中国角度而不是边疆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习惯,引起了中国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拉铁摩尔从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两个角度观察和解读中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的直接体现。在拉铁摩尔看来,自然环境决定民族历史发展的起点和方向,生产方式决定民族间的亲疏关系。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民族内部及族际间的历史发展进程,揭示了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深刻原因。

    2016年02期 v.52;No.235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中国南疆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近年来,本刊开设了"桂学研究"、"北部湾研究"、"泛北部湾研究"、"岭南-北部湾民族文化研究"、"中国-东盟研究"等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协同创新,本刊自2013年起,将相关栏目统合为"中

    2016年02期 v.52;No.235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