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枬;徐莉;
广西的民族学校历经百年演进。如今,挂有"民族牌匾"的民族学校共118所,分布于广西各地。由于各地发展差异以及各民族学校不同的价值取向,民族学校的发展类型有三:顺应—生存型、同质—单一型和融合—发展型。从历史的视角看,广西三种发展类型的民族学校在发展中走过了不同的成长路径;从发展的现状看,由于生存条件以及学校自身对当地条件利用的差异,广西各民族学校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从发展的趋势看,广西各类民族学校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广西民族学校,要调整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要增强民族意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要立足民族身份胸怀世界图景,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2016年01期 v.51;No.23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刘远杰;孙杰远;
"文化认同"的对象是"文化",此"文化"即作为"文化认同"涵义中的"文化"而存在,它不是一种普适性文化定义。"民族教育"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其"文化"应特指"民族文化"。"文化认同"意识与行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主体关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和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性,此为判断文化认同的根本依据,亦应成为我国现代民族教育实践中文化认同教育的旨归所在。
2016年01期 v.51;No.234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黄健毅;
边疆治理历来是国家大事。南疆广西在大开放与大开发新时期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文化问题,广西边境地区尤为明显:经济利益诱惑下的犯罪频现、频繁合作交流下的文化入侵、民族文化瓦解下的认同焦虑。针对新问题,可从意义的认识、主体的自觉、学校的职能三方面思考广西边境文化建设。
2016年01期 v.51;No.234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吴桂彬;黄瑞捷;
2014年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均略高于全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平均就业率,但从师范类的毕业生培养总量、民族就业、专业就业、就业去向、专业对口率等分析,仍存在诸多结构性的深层问题。为此,要结合薄弱地方教育师资需求,加大定向就业的"免费师范生"招生政策执行力度;在师范类高校转型期间,加强专业特色与综合性的深度融合;强化对师范生的就业帮扶和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校地"和"校校"协同培养新机制,以期为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全面就业提供参考。
2016年01期 v.51;No.234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周全华;
在政治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层面来"化"中国哲学学术,仍然可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不过,不能因中国传统哲学的体悟层面难以被"化",就视为旧物而扬弃之。从哲学的更为广阔的意义,即为民族构建精神家园的视域来看,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还只是在政治意识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也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评判中国传统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因此,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仅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包括了中国"化"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化"中国现代化实践诸命题。
2016年01期 v.51;No.234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路红芳;
启蒙运动对"人的解放"筹划失败,后果是塑造了以"情感的自我"为典型特征的"现代自我"。贯穿着马克思"解放"理想的《资本论》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现代自我"这一价值主体的虚构性,从而呈现"现代自我"的现实面目——"资本的自我"。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基于"情感的自我"的价值个体主义缺少现实的依托,只是一种观念的虚构,价值理想的重建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深入社会生产深处寻找现实根源,才能解构现代自我的现实逻辑,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2016年01期 v.51;No.234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须大为;
休谟主义动机理论主张动机由欲望和信念构成的组合产生。斯坎伦的动机理论为休谟主义动机理论提供了一种替代,该理论认为动机的来源不是欲望,而是理由判断。斯坎伦对欲望的分析表明广义欲望中包含的被激发的欲望是激发的结果而不是起点,常识意义上欲望又蕴含着理由判断,而理由判断才是动机的来源。事实上,斯坎伦的这一理论并不否认动机由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共同产生,但却拓宽了对信念这种认知因素的理解,重划了这两种因素的边界,并对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次序进行了重置,这才是斯坎伦真正反对休谟主义动机理论的地方。斯坎伦的反休谟主义动机理论把规范性内置于动机中,这正好与基于欲望的理由理论和理由的内在主义这两种规范理论将动机内置于规范性的努力相反。
2016年01期 v.51;No.234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张岳;熊花;
"嵌入性"之所以能够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格兰诺维特对"嵌入性"概念的重新定义,使其从一个波拉尼式宏大的、整体性的、思想启迪性的话语转变为一种中观的、可衡量的、具有操作性的概念;而作为嵌入性概念扩展过程中其他类型的嵌入概念之一,"文化嵌入"还缺乏这种"可操作化"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行动和经济过程中文化分析的解释力和声望。根据学术源流和文化本身的特性,神圣性可以是"文化嵌入"的一个分析维度,并且我们可以从化隆拉面馆经营模式的形成过程中看到人们的经济行动是如何嵌入到文化的某个神圣性构成方面的。
2016年01期 v.51;No.234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冯智明;
过渡礼仪对于个体有着从自然人逐步过渡为社会人的意义,基于对人之身体的生物性与社会(文化)性双重属性的认知,近年来的身体研究丰富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广西龙胜县红瑶的传统"送大亲"婚礼以新娘为中心,实现了其身份转换和"自然"身体的文化转化,并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
2016年01期 v.51;No.234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黄美新;
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布傣是古骆越人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广西中越边境左江流域一带,这一族群自称为ph6thai 2(布傣)或kn2th3(土人)。an1ti1(天琴)作为一种弹拨乐器,主要用于布傣民间宗教活动,因此,布傣的宗教神职人员也称为天琴琴师,其称谓主要有p6 m2(巫公)、m6 m2(巫婆)、p6i1(仙公)、m6i1(仙婆)、ja6i1(仙婆)、p6ta:u6(道公)、ku1ta:u6(道公)、p6pt8(佛公)、m6pt8(佛婆)、va1tsa1(花僧)、m2fu2sa6(菩萨摩)、ku13khu1(青衣和尚)等。从这些称谓中可窥视到布傣人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单一的某种宗教信仰,而是多重信仰的糅合,既有原始宗教信仰,也有巫教信仰、道教信仰和佛教信仰。
2016年01期 v.51;No.234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