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南疆研究_桂学研究

  • 广西石刻在我国文献史上的独特贡献——广西石刻研究之八

    杜海军;

    广西石刻以其形式突出、宋代石刻的发达、靖江王诸王石刻的独有、太平天国石刻的独有,在广西文化中独树一帜,可在中华文献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015年06期 v.51;No.23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论广西传统文献匮乏背景下石刻的文献价值

    刘楷锋;

    广西传统文献典籍相对匮乏,而石刻文献则十分丰富,保存和传承着广西文明,其补充广西纸质文献不足的价值也为人瞩目。全面整理广西石刻文献,对于抢救和保护广西本域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原文明与南方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以及研究复杂多样的中华民族文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杜海军教授所著《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和《广西石刻总集辑校》,成为目前辑录广西石刻最为全面的文献专著。其读碑精确,校勘详实,考辨精审,保证了文献的使用价值。两部总集,为读者呈献了一部积淀于石上的广西文明史,为本就匮乏的广西纸质文献提供了重要补充,也为学界提供了两部可信度极高的文献总集。

    2015年06期 v.51;No.233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论《三管英灵集》的收录标准

    张彦;

    梁章钜《三管英灵集》以选粤西诗人之诗为最基本的收录标准,不录无名氏之诗;录已故诗人之诗;不以诗人的名爵地位和编者的人际关系、个人好恶左右选诗标准,以诗歌的艺术性为最主要的收录标准;"即诗存诗",择取名家旨意深致、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声律流美等美作,以及中小诗人自然成韵或苦吟锤炼之诗;"因人存诗",录人名大于诗名的粤西人之诗;唯录诗之正体;组诗去雷同取精华。收录标准的地域性、严谨性、文献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使《三管英灵集》超越前作,成为收录粤西诗歌更广更精、体例完备的诗歌总集。但地域性的局限使即诗存诗和因人存诗的矛盾难以完美调和,艺术性的收录标准不甚明晰,均使总集的编纂留有遗憾。

    2015年06期 v.51;No.233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临桂词派与中法战争

    杨上元;

    临桂词派崛起于晚清国家社会巨变之中,其词人群体多在朝为官,享有清望,他们在晚清一系列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中不畏权贵、勇于直言,留下了众多忧国忧民的词篇。中法战争时期,以王鹏运、文廷式二人为代表的早期临桂词派词人初登政坛,他们与清流派接近,对国事十分关注,在中法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冲击之下,二位词人将其忧惧忠愤与爱国之情糅进词句之中,表现出积极参政与支持维新改良的倾向和勇气,体现出抑扬时局、援史入词的"词史"精神。

    2015年06期 v.51;No.233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 况周颐自注词与其对民国初年词学发展的探索

    王娟;

    晚清词学大家况周颐的词集中有着数量丰富的自注。这些自注内容多样,具有多种功能,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从这些自注中可以窥见况周颐词学的四个取向:其一,在自注中注明声律,让作词的人有法可依、有律可循,主张规范词的作法,坚持格律是词的生命线;其二,在自注中不仅注冷僻知识,连一般诗词典故都注,是要普及词,让词走向普通民众,主张词的俗化;其三,用自注的形式叙事,让词体抒发的情感有具体的事件依托,拓展词体内容以弥补词体体制短小的弊病,主张词作叙事;其四,注自己的旧题、旧集、旧句,甚至在自注中评价自己的作品,显示其词作的互文性。从这四个取向可以看出况周颐对民国初年词学发展的探索。

    2015年06期 v.51;No.23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哲学研究

  • 论马克思人学向度的“资本逻辑”

    汪盛玉;

    资本逻辑作为马克思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解剖资本主义不公根本属性的思维范式,揭开了被资产阶级资本逻辑所遮蔽的不公正现实:雇佣制生产背离人的生存本质、不对等交换违反人的活动规律、垄断式分配抵牾人的利益机制、物欲性消费贬损人的需求意蕴。资本主义不公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但这不会长久。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者阶级的发展,以资为本的社会必将为以人为本的社会所取代。

    2015年06期 v.51;No.23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 哲学研究的文本解读方法批判

    张立达;

    文本解读是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不加反思地运用,便容易产生一种文本实证主义。韩立新先生的新著《<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堪称一部文本研究的优秀之作,但同样未能摆脱文本实证主义的影响。哲学的最高任务是反思和批判人类生存的现实,文本解读只是服务于此的工具和手段,让文本资源被每个时代的现实问题激活。突破文本的遮蔽,自然要求的就是一种"直面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

    2015年06期 v.51;No.233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马克思实践空间观的美学维度及其人学面向——兼论马恩著作中的城市批判理论

    黄大军;

    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实践空间观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哲学缺少空间维度,实际上,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中逻辑地蕴含了实践空间观的基本内容及其人学规定。这具体表现为,马克思的实践空间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本源维度,以人的真实本质与具体特性为突破口,通过对人类以往各种空间观的自觉扬弃,从哲学观、城市观与劳动观等层面建构了人类空间观的崭新形态;同时,马克思深入阐发了实践空间观的美学意蕴及其社会政治内涵,真正从"社会人"角度开启了现代空间观的人学视野,图绘了此后空间研究的基本题旨,实现了空间观的现代转型与深刻变革。

    2015年06期 v.51;No.233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政治学研究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东南亚海上通道安全问题研究

    张才圣;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东南亚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依托,其通道安全问题致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衰落。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议题上,东南亚海上通道同样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这决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能否顺利推进。解决东南亚海上通道存在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问题,需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需妥善解决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积极构建东南亚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

    2015年06期 v.51;No.233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 演进与分野:海峡两岸的“统一”话语考察及比较

    张晋山;张季;

    两岸的"统一"话语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从话语形式到话语使用都彰显"统一"已成为两岸政治话语谱系上的本质性冲突概念。造成这一话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中西知识格局的两岸不平衡分布所造成的定义混淆,又与不同制度文化所造成的价值判断差异和情感偏好纠葛有关。实现两岸"统一"话语并轨融合的根本路径存在于双方共同利益的培植增进,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统一"话语知识系统的渐进更新。

    2015年06期 v.51;No.233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制度认同: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构建

    曾楠;

    制度基础、政绩基础、理念基础是政治认同的三大基础与来源,其中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制度认同即公民在对制度性资源的肯认基础上生发的政治归属感与政治情感。审视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构建,得出权力制约序列与权利转化序列的构建、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双向机制的构建、国家权威与社会自主互动的构建是政治认同获得的制度性支撑,亦是政治认同的制度基础。

    2015年06期 v.51;No.233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环境正义视域中的邻避及其治理之道

    刘海龙;

    邻避本身是一个环境行为学的概念,源自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因而,邻避可以界定为公民维护和争取自身环境权益的行动。邻避具有一定的正义性。首先,公民环境权决定了公民可以参与自身环境使用的选择与决策;其次,公民的环境保护义务决定了公民可以对破坏环境的设施建设加以抵制。然而,邻避也有一定的限度,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环境主义的邻避都是非正义的。邻避治理只有采取环境正义取向,才能消除邻避的动因,从根本上规避邻避的发生。首先,应明确环境权及其边界,实现承认的正义化;其次,应推进环境补偿的科学全面,实现分配的正义化;最后,要转变邻避设施建设模式,实现程序的正义化。

    2015年06期 v.51;No.233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法学研究

  • 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问题探讨

    宋才发;向叶生;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三权分置的基础,实现农业用地规模经营是三权分置的前提,流转地用于粮食生产是三权分置的关键。必须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开展农民对集体土地资产股份占有权试点,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必须依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村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村集体非农经营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2015年06期 v.51;No.233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 责任保险被保险人请求权之结构、性质及功能——兼论我国《保险法》第65条、66条规定之缺失

    刘玉林;

    责任保险属广义财产保险范畴。依"损失补偿原则",早期责任保险的功能在于填补被保险人因实际承担赔偿责任后金钱减少之损失,被保险人对保险人仅享有"保险金给付请求权"。现代责任保险为诉讼保险,其具有权利保护功能,保险人要为被保险人排除因受害第三人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所形成的"消极不利益状态",该不利状态即为被保险人的损失。此时,被保险人对保险人享有的请求权为"法律保护请求权",其内涵一为请求补偿被保险人赔偿责任之"免责请求权",一为请求协助防御第三人损害赔偿请求之"防御请求权"。"法律保护请求权"理论是我国责任保险被保险人请求权理论未来构建的必然选择。

    2015年06期 v.51;No.233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中国经济研究

  • 中国旅游经济的空间效应与区域收敛分析:1999-201

    李如友;黄松;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1999-2012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效应和区域收敛,结果表明:各省域的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并随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效应愈加明显;各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诱发邻近省域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区域旅游经济存在绝对β收敛,在考虑空间效应之后,收敛速度有所减缓,普通OLS回归模型高估了旅游经济区域收敛的速度。基于以上结论得出的启示是,中国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应坚持:深化旅游合作,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培育区域增长极;重视并利用区域之间的空间效应,通过示范作用和共享机制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2015年06期 v.51;No.233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与碳排放量的协整分析

    于世海;陈光春;

    选取我国服务贸易1989年至2013年的出口数据与其碳排放量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与其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正向的均衡关系,短期动态模型证实服务贸易出口的变化对其碳排放量的短期影响很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两者并不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效应分析表明,经过修正的服务贸易出口对其碳排放量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为负,技术效应为正,总效应为负。

    2015年06期 v.51;No.233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 经济新常态与品牌建设述论

    唐小翠;刘玄启;

    品牌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品牌建设的内涵要进一步延伸,品牌建设的目标要进一步细化,品牌建设的溢价要进一步凸显。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品牌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亦能促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健康平衡地发展。

    2015年06期 v.51;No.23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民俗学研究

  • 彝族水神话创世与灭世母题生态叙事

    黄龙光;

    彝族是一个崇火的民族,也是一个敬水的民族,拥有数量丰富、叙事生动而极具生态内蕴的水神话。彝族水神话的"创世"母题通过人一水关系的独特建构与认知,将水祖等同于人祖而共享尊崇,人一水同一的血缘关系生成了彝族自古崇水、亲水、爱水、护水的水文化逻辑源头。彝族水神话的"灭世"母题,则通过自然(神)一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演述了一个关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隐喻的神圣叙事,对当代处于水困境的人类社会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06期 v.51;No.233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黄四姐》:从生活传统到文化品牌

    王丹;

    作为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中打喜花鼓的经典曲目,《黄四姐》诞生于民众生活中,传唱在百姓口头上,经历了一个走入喜花鼓又走出喜花鼓、与喜花鼓共存共荣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乡村田野向都市舞台、由风俗俚曲向文化品牌的转型,成为地方文化的表征和民族身份的象征。

    2015年06期 v.51;No.23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文化产业化背景下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的传承与保护

    蒋文宁;

    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与其他"非遗"一样,也面临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的两难困境。在"苗族系列坡会群"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上,要处理好"原生态保护"与"变异"的辩证关系;坚持文化第一性,产业第二性,理性看待"非遗"产业化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实际作用,遏制开发商对"坡会群"的肆意掠夺;"非遗"的保护应从对物的关注上升到对人及私权性的尊重;充分发挥专家、民间团体和学校教育在"坡会群"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2015年06期 v.51;No.233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 中国东南地区民俗文化对冲绳的影响

    李明华;黄晓星;

    古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作为明清时期与中国往来最为密切的藩属国,同中国保持了五百余年的册封朝贡关系。随着中国与琉球政治经济交流的深化发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宗教信仰、岁时节庆、饮食、建筑、服饰、音乐等民俗文化,不断传播到冲绳群岛,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5年06期 v.51;No.233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教育研究

  • 初中生感戴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业情绪的中介与泛化影响

    韦义平;周婷婷;张家苗;牟坚琼;

    为了探讨初中生感戴状况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学业情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采用初中生感戴问卷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两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学生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业成就作关联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生感戴体验正向倾向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差异不显著。(2)初中生积极学业情绪体验高于消极学业情绪体验,年级差异不显著,女生在积极高唤醒和消极高唤醒两种情绪体验上显著高于男生。(3)学生学业成就与感戴、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与消极学业情绪呈负相关,人物取向感戴通过积极高唤醒、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形成间接效应,而事物取向感戴、道德取向感戴则通过其余因素产生更为间接的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初中的感戴、学业情绪都以正向体验为主,女生比男生的体验更深刻,感戴通过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泛化影响。

    2015年06期 v.51;No.233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利用社会性软件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陆丹梅;

    利用社会性软件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硬件设备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廉价的在线培训占据资金优势。为快速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构建以"在线导师"为骨架的多功能聊天室;"资源库"内容以按需施训和实用创新为原则;"定期评价"与"成果展示"平台相结合,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激励机制;配合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培训在岗教师。

    2015年06期 v.51;No.233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媒介素养教育与我国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

    秦燕;何成学;邱慧;

    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在女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具有促进意义;从负面因素来看,不健康的网络思想、网络的虚拟空间、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等危害着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促进女大学生在社会中协调发展,使她们成长为具有完整而健康人格的媒介公民。

    2015年06期 v.51;No.233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中国南疆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近年来,本刊开设了"桂学研究"、"北部湾研究"、"泛北部湾研究"、"岭南一北部湾民族文化研究"、"中国一东盟研究"等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协同创新,本刊自2013年起,将相关栏目统合为"中

    2015年06期 v.51;No.233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