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南疆研究_文学与宗教专题

  • 作为文献学家的况周颐

    王德明;

    况周颐除了是词人和词学理论家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献学家,在词学、石刻、史学等多方面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对词学文献的校勘、笺注、考辨等也做出了显著成绩。况周颐的文献学兴趣一方面来自于其家族,另一方面也与他的交游及所处的时代有关,对其词的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5年01期 v.51;No.22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花山岩画与广西文学——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文学叙事

    黄伟林;

    花山岩画以其原始性、抽象性、神秘性成为现代人的心灵寄托,成为现代人安放自我内心的重要意象。花山岩画在广西当代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广西文学重要的灵感源泉,是广西文学崛起的集结地,它激活了广西作家的文学想象,开启了广西作家的文化自觉。

    2015年01期 v.51;No.228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作为治理方式的民间歌唱传统——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社会的歌赛为个案

    陆晓芹;

    歌赛作为一种由官方主导下的"被发明的传统",是当下广西德靖壮族民间社会聚会对歌传统"吟诗"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壮族"歌圩"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其历史和结构的考察可知,它在民间社会仍具有"暖村""暖圩"的意义。但通过对其产生过程和歌台、组织者、评委、命题等的分析,可以看到其中的国家在场,由此亦突显了其作为国家治理方式的意义。

    2015年01期 v.51;No.228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从北海普度震宫到南宁念佛堂——黄益泉居士的佛教净土信仰与践履

    黄家章;黄滢;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广西,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由于多种因素的交汇作用,佛教在近代以来的广西并不盛行。黄益泉居士的弥陀净土信仰与修持始自北海普度震宫。他深受印光法师思想的影响,皈依了虚云、圆瑛、德森等法师,以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为终极信仰与皈依,虔信甚深。他在广东、广西参与组建了诸多佛教组织,在晚年创建了南宁念佛堂,开展了大量的佛学宣传和佛事活动,为弘扬净土信仰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01期 v.51;No.228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哲学研究_解释学研究

  • 伽达默尔的“sensus communis”刍论

    何卫平;

    "sensus communis"是伽达默尔所看重的西方人文主义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它包含"共通感"和"常识"两个方面的含义,这个概念和另外三个概念"教化"、"判断力"和"趣味"关系密切,是其中的中介和桥梁,它们一起构成了精神科学的真理及其解释学的基础。伽达默尔对这个词的理解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纳入一种新的眼光,使之具有了更加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解释学的意义。

    2015年01期 v.51;No.228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生命关联”之为前理解——在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之间

    姜韦;

    为"前见"正名是伽达默尔的一大贡献,然而它在布尔特曼的解释学中已经突显。任何理解总是受某种前理解的引导是布尔特曼坚信的解释学立场。解经不仅受到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解释者的主观因素也必然渗透其中。然而,真正的理解是在此基础之上超越时间的距离,使当下与过去达成一种生命关联。所以,前理解的内涵在布尔特曼的解释学中被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它不只涉及现成事物,而且关涉解释者的生存。

    2015年01期 v.51;No.22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伽达默尔的内在话语探析

    孙洁;

    内在话语是伽达默尔解释学普遍性的基础。奥古斯丁对伽达默尔的重要启示在于将语言问题导向了内在话语,并且他所揭示出人类话语的不完满性、过程性等特点为伽达默尔开显外在话语的积极意义奠定了基础。伽达默尔在托马斯·阿奎那关于内在话语的探讨,特别是人与神的区别中,发掘出了丰富的资源,强调了语言与事物的直接联系,以及其事件性质。在伽达默尔那里,内在逻各斯与外在逻各斯的统一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

    2015年01期 v.51;No.228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论施泰因的个体构造理论

    付志勇;

    施泰因认为,纯粹自我意识是建构个体构造理论的起点。自我有三重含义,即纯粹自我、意识流和灵魂,这三重含义逐层递进地向个体化深入。灵魂必然是身体中的灵魂,这在本质上表明了自我意识和物理躯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结关系。在这种联结中,意识变成了统一的个体的灵魂,而物理躯体也作为活的身体显现。从而,自我个体的构造得到了实现。通过同感的再现作用,陌生个体也根据这些特征被构造起来。

    2015年01期 v.51;No.22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智慧及其生成

    章维慧;

    实践智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它是指教师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在其所处特定的社会空间中展开实践交往的能力,是基于教师本人的知识、德性和权威而形成的驾驭社会空间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发挥,实质是通过实践完成的社会空间生产过程。

    2015年01期 v.51;No.22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探论

    郭开虎;韦冬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的建设不仅依赖于其构成要素,而且还取决于要素间的组合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培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是双向作用关系,而非单向关系。在实施培育工程中,应正确认识、处理和协调好系统内部各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既要优化环境,也要优化系统要素和系统本身。

    2015年01期 v.51;No.228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凌小萍;邓伯军;

    大数据时代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分析素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预判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数据处理难度增大、西方网络信息霸权冲击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支撑等问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强化数据意识,创新数据传播方式,转变研究范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015年01期 v.51;No.228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人类学研究

  • 一位人类学家的美学沉思——贾克·玛奎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探究

    聂春华;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唯物主义,确定了生产技术、社会网络和观念构形作为审美人类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他成功地将美学研究引入到人类学视野中,对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借鉴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2015年01期 v.51;No.228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文化认同与凉山彝族医疗抉择机制的人类学思考

    唐钱华;

    疾病认知不仅是一种生理体验,更是一套建立在地方性知识实践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抉择。超自然论病因观,是四川凉山彝族医疗抉择的文化认同基础。由此,彝族构建起疾病治疗实践体系,并通过患者的疾病治疗体验和毕摩、苏尼的疾病治疗经验,社区的疾病预防实践得以不断强化。现代医疗体系介入民族地区医疗服务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文化认同在医疗抉择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文化相对论意识,从文化认同感培育入手,促进民族地区就医观念的转变。

    2015年01期 v.51;No.228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文化生态视域中的马关县侬智高遗址

    罗彩娟;

    八寨阿雅城遗址和大坟包是云南省马关县两处与侬智高有关的遗址,人们赋予两处遗址不同的解释。阿雅城遗址的主人龙海基被学者和地方精英说成是侬智高与狄青作战失败之后为逃难而化名生存的化身,龙海基也被当地不同民族认同为各自的祖先。大坟包遗址被认为其埋葬的是侬智高部队抗击交趾战死沙场的将士。侬智高遗址文化表现出模糊性与边缘性特征,其与马关县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密切关联。马关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县境山多路险,是侬智高战败后逃难的理想下落点。其边陲、山区的特点也为侬智高遗址相关传说文化的边缘性与模糊性找到了缘由。

    2015年01期 v.51;No.228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黎族的狩猎生计及其变迁

    查干姗登;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狩猎民族。在农业文明的影响下,农耕逐渐发展成为黎族主要的生计方式,狩猎则成为黎族重要的副业。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省政府开始施行生态保护工程,实行禁猎政策,对海南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加以保护,黎族的狩猎生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碰撞影响着黎族狩猎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

    2015年01期 v.51;No.228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文选》研究

  • 《文选》文学史学研究断想

    李乃龙;

    《文选》一向被视为文学作品总集,学界注意到了其中体现的编者的文学批评理论,其实它还是一部文学史而不仅仅是文学批评史:"选序"体现了编者明晰的文学史观;"选文"以体为别而以时为序,故依体收录的作品便不仅有空间意味,且有了题材史和体裁史之实。即其可谓一部以内容为模式的演化史,一部以作品形态呈现的个人化色彩极浓的文学史。"选学"界内界外对《文选》文学史意义上的关注本身也形成了有待探究的《文选》文学史学内涵的组成部分。

    2015年01期 v.51;No.22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萧统责《闲情赋》而《文选》录《神女》诸赋之因探——兼论两者之异非因各自成于不同的时间

    力之;

    昭明太子于陶渊明作品强调其致"讽谏"之效,而《文选》录文的"底线"是无"有伤风教"。学者或未明这一点而认为两者之异是"自相矛盾",失之远矣。萧统编纂《文选》时之目的为"娱玩文华",而后来撰《陶渊明集序》时因忧失"太子之位"才"突然强调起风教"说,未达一间。即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是太子采用不同之价值取向所致,而非因作于"不同时间"。就目前所能了解的相关文献言,《陶渊明集序》之作时,似仍当以大通丁未年为近是。

    2015年01期 v.51;No.228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文选》中的陆云诗

    顾农;

    《文选》录入陆云的诗凡四题五首。《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是应成都王司马颖之命而作,肉麻地吹捧这位主公,并无可取,但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是代言体的佳作,反映了一批前孙吴精英到洛阳来谋取出路、不得不别妇抛雏的哀伤以及内心的矛盾。《答兄机》作于太康十年(289),其时陆机赴洛,滞留在故乡的陆云为他送行。《答张士然》是回赠张悛(字士然)之作,抒写乡愁和目下的辛苦,是了解其时在洛阳之东南士族精英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

    2015年01期 v.51;No.228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 《文选》鸟兽赋之寒士心态探微

    宋展云;

    《文选》所录五篇鸟兽类赋作是汉魏六朝时期此类作品的名篇。其作者大多出身寒微,他们在赋作中通过鸟兽形象表达寒士心声、抒发情志。这些作品饱含着寒族文士避祸自守、明德善终、追求自由的精神寄托,在体物手法上也丰富多彩,达到了物我融合的艺术境界。出身寒门、身处乱世、昧于自处等原因最终导致了寒族文士的人生悲剧。寒族士人笔下的鸟兽群像,融入了他们的人生体验和身世感伤,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个性与张力,形成了与士族文学不同的风貌。

    2015年01期 v.51;No.228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 《文选》陆善经注价值疏证

    王翠红;

    《文选》陆善经注作为留存至今的唐人《文选》注释学成果之一,为正定《文选》异文、异式,发显《文选》作品真义,补充和是正前注如李善注、《文选钞》及五臣注的缺漏失误等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和考证资料。并且,可藉古钞本《文选集注》编者案语中间接隐透的陆善经本《文选》,厘清诸家注本羼乱混淆情况,其价值不容小觑。

    2015年01期 v.51;No.228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论《文苑英华》编纂体例对《文选》的创新及其意义——以《文苑英华》诗体为考察中心

    何水英;

    《文苑英华》诗歌编纂体例有继承《文选》一面,但在诗歌编纂结构、类型、类目排序等方面新变明显,反映出宋初"缘情"与"体物"结合的诗歌题材意识及以教化为目的的诗歌编纂思想,对后世诗歌总集的编纂结构、类型排序、类目设置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15年01期 v.51;No.228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教育研究_教师教育

  • 论基于仁爱的教师专业发展

    蒋士会;龙安邦;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教师德性修养,创建仁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弘扬仁爱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5年01期 v.51;No.228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论我国师范教育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黄建雄;常军胜;

    我国当下的师范教育存在几个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特色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二是存在重视在职培训轻视师范生培养的倾向,三是培养高校师资的师范教育制度严重缺失,四是师范生培养过程的协同合作机制仍未很好形成,五是定向免费师范生教育存在明显制度缺陷。因此,应对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体系性改革。

    2015年01期 v.51;No.228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西部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研究

    任初明;

    对西部高校2004~2010年专任教师总数、职称、学历等指标的统计发现,西部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任教师资源总量更加丰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改善,教师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西部省份之间的差距有一定程度缩小。但西部高校与全国其他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西部省份之间也存在不平衡。为了促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西部高校要利用好现有政策机遇,加强师资队伍规划,引育结合。同时,政府要出台差异化指导政策,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

    2015年01期 v.51;No.228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语言学研究

  •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莎剧中的拟人修辞研究

    何秀梅;邓霞;谢世坚;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拟人在语言表层是一种修辞现象,实质上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三种拟人表现方式进行分类统计后,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这些拟人表现方式,考察剧中拟人修辞的隐喻机制及其认知功能,发现拟人是源域(人)向目的域(非人实体)映射的结果,拟人是剧中人物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具有类推说理功能,能够引发读者对剧中情景的思考。

    2015年01期 v.51;No.228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壮语研究综述——壮语的计量研究系列之一

    韦爱云;

    通过对从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收集的30多年来497篇壮语研究论文以及在《壮语文研究著述目录索引》中统计的125本壮语研究图书专著的计量统计分析,可发现壮语研究成果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后):有关壮语研究的论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或核心类期刊上的比率很高,占总发文量的61.4%;除了一篇研究形容词配价和两三篇关于数据库或语料库简单统计基础上的研究,绝大多数的壮语研究主题均在对比研究、翻译、方言以及壮语的推广等方面;除了对壮语熟语的初步统计和词典编撰需要的简单统计外,还没有基于实际应用的壮语语料库基础上的研究,更谈不上使用计量语言学的计量指标进行分析的量化研究。

    2015年01期 v.51;No.228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语言教学研究

  • 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性教材练习有效性评估表的研制

    唐师瑶;

    评估对外汉语教材及其练习题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还可提供及时诊断,攻关克难,同时,预测未来教学的发展走向,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估表是评估过程必须运用的工具之一,其研制应建立在测量、观察、访谈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依据教学大纲等规章规制。在初级阶段,要重点研制词汇和语法专项评估表,围绕汉语交际能力的初步形成这一中心,分一级和二级指标开展评估。其中,一级指标带有综合性,充分体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二级指标在确保符合一级指标指向的基础上,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便于观察与测量。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都要对照评估的结果反思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5年01期 v.51;No.228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中外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比研究

    王利娜;吴勇毅;

    对中国学生(英语为外语)和外国学生(汉语为外语)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中外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显著,外国学生的汉语自主学习能力显著高于中国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2)中外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在了解老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监控与评估英/汉语学习过程四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3)分别对高、低自主学习能力组进行中外样本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学生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015年01期 v.51;No.228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 基于社交化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

    邱瑜毅;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社交化教学平台作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基于网络、旨在加强互动的教学手段不仅弥补了高校课时不足、师资短缺的问题,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在新颖的教学范式下,学生必须相应地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将基于社交化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收益最大化,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015年01期 v.51;No.228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