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锦芳;曾宝芬;刘晓念;
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早期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民汉双语教育是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发展教育和保存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仡佬族语言与传统文化濒临失传,在其母语保存地区开展早期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母语维持、文化传承。
2014年06期 v.50;No.22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陈小燕;欧阳颖;
南疆地区语言资源丰富,族群结构复杂,语言关系在竞争与和谐的有序轮回间健康发展。通过对南疆典型的多族群杂居区社交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揭示出南疆多族群杂居区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母语忠诚度与对其他族群语言的认同度、语言竞争以及语言和谐的对立统一关系。
2014年06期 v.50;No.227 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 何彦诚;吴俊芳;
从桂林市临桂县茶洞乡青少年的母语使用情况、语言兼用情况、语言使用域走向三个方面对茶洞语的语言活力进行调查分析,考察当前茶洞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旨在引发各界人士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2014年06期 v.50;No.22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刘兴均;
喃字是仿汉字而造的民族古文字,或直接借用汉字来记录京族语言中的单词,或借用汉字的字形构件自创组合新的字。在自创组合字中,有一种字是以一个汉字的形体记录京族语词的音,用另一个汉字直接显示该组合字所要记录的义。可称之为音义型字。《京族喃字史歌集》有155个音义型字。具体可分为:1.标准的音义型字,即表音构件和示义构件一目了然;2.表音构件兼示词义,示义构件仅作陪衬;3.表音构件有省变;4.示义构件有省变;5.表音和示义构件都有省变。《京族喃字史歌集》中的音义型喃字是一种构字部件借自汉字,却是自创组合、自主表词的一种文字,因而独具特点、较有创意。
2014年06期 v.50;No.227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阳震青;彭润华;
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补救对顾客忠诚的影响路径,656份有效正式问卷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补救对顾客意愿忠诚和行为忠诚的直接作用显著,而对顾客认知忠诚和情感忠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顾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产影响;产品涉入调节效应的分析显示产品涉入只在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补救对顾客行为忠诚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论为快速发展的移动电子商培育顾客忠诚提供了的借鉴思路。
2014年06期 v.50;No.227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吴凤娇;
传统观点认为,集聚效应对外商农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不显著。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台商对大陆农业的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并且由于空间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利益,现有台商农业投资对新进的台商投资具有重要的诱发作用。在因果循环的作用下,台商农业投资存量充足的地区会吸引更多的新进农业台资流入;而台商农业投资存量匮乏的地区,新进农业台资更少流入。大陆台商农业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差异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始终存在。
2014年06期 v.50;No.22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廖国一;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力度加大的形势下,原来地处边缘的环北部湾地区,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给环北部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一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推进环北部湾少数民族经济转型与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关注少数民族问题的国际化,重视活用国家的民族政策,以促进环北部湾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现代化。
2014年06期 v.50;No.22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兰军瑞;
引入绩效评价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发挥良好的效果,经济责任审计重在检查和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而绩效评价重在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两种审计方式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二者结合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政府审计的良性发展。
2014年06期 v.50;No.227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余红艳;
以景观生产理论为研究视角,梳理白蛇传的核心景观即宗教景观的生产过程,思考白蛇传在地化传承的基本路径,以及景观生产对地域文化的重构功能,我们可以发现传说与宗教之间的内在关系。白蛇传佛教景观生产促进了景观叙事功能的实现,对传说的在地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峨嵋山道教景观生产则由于宗教文化的变迁,导致传说景观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传说在当地的传承。
2014年06期 v.50;No.227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唐婷婷;吴兴帜;
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随着遗产旅游在中国各遗产地的发展,遗产原真性、遗产整体性、遗产归属权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与此同时遗产地大规模主体置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云南丽江古城遗产地主体置换的生态失衡,不仅使遗产原生主体与遗产收益权分离,更使得遗产原生主体从遗产持有者转变为"土地持有者",从而丧失了解读、表述及保护遗产的话语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仅对遗产本身孤立性保护的理念之下,必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2014年06期 v.50;No.22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李晶;红英;
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重视过年,称为"正月"。日本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正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庆活动,而可以视为一种仪式活动。该村的正月活动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私"的以及以村落为单位的"公"的节庆活动两个部分组成。村落中的公、私仪式活动和谐统一,共同建构了村民的村落认同,整合了社会。马场村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也是维系社会延续的重要资源。
2014年06期 v.50;No.22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樊秀丽;王红丽;王慧;
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还得不到平等的机会,这体现在入学机会的不平等、享受教育条件的不平等和教育效果的不平等三个方面。为了实现"同在蓝天下"的梦想,有关部门应做到:第一,建立中央财政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并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教育救济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真正获得免费的义务教育;第二,完善现行的教育法制和教育政策体系;第三,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地位,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第四,进城务工人员家庭自身有必要对子女做教育规划,重视教育,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
2014年06期 v.50;No.227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陈闻;王现彬;李久东;
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其独特性,其质量保障体系更为复杂。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的指导监督不到位、质量信息平台缺失、社会评估机构缺乏等问题,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认识上不清晰、制度上不健全、实践上有漏洞等问题。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政府作为主导方,其指导监管的渠道平台要拓展,力度必须加大;高等学校作为主体,其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必须健全且执行有力;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指导及监督应畅通有效;在职研究生作为消费者,参与质量监督必不可少。
2014年06期 v.50;No.227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蒙岚;
作为加拿大国内用以描述、评估及认证在加拿大生活或工作的,英语为非母语的成年移民或准移民的英语熟练程度的标准,CLB提供了对英语(第二语言)交流熟练程度的评估尺度、评估基准及评价点。将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大学英语考试与之对比分析,发现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存在诸多不足,为此,首先,有必要制定一个像CLB一样,在我国全国通用的成人英语语言等级标准;其次,借鉴CLB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结合社区、生活、工作、学习的理念;第三,加强对口语能力的评估,加大主观题比重;最后,加大对一线工作教师的培训,使英语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评估能力。
2014年06期 v.50;No.227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贾艳敏;
1955年夏季之后,毛泽东经过农村调查,召开了三次会议,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随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快速发展,原计划10—15年完成,实际上在3年半的时间内迅速实现,因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农村形势再次紧张,出现农民闹退社现象。在间接的有预设结论的农村调查基础上,执政者做出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决策,这是关于农村调查的深刻教训。
2014年06期 v.50;No.22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张勇;
土地改革后,湖南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分化,但并不能以简单的剥削关系论之,即少数人的贫困并非由于遭受另一部分人剥削所致。分析农村中存在的借贷关系、土地租佃及买卖、雇佣关系等可以发现,所谓"两极分化"程度并不严重,其过程也是缓慢的、渐进的,并且有利于经济发展。如果采用国家强制手段企图拉平合理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很容易助长"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滋生蔓延,在农村中形成一种"贫穷光荣"的错误思想,阻碍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2014年06期 v.50;No.227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谌焕义;
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在英属印度推行宪政改革,增加总督参事会中印度人成员的名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印宪政改革则与印度问题的最终解决即权力移交问题联系起来。英国的政治精英认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全印联邦的设想,此后的宪政改革努力如《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以便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2014年06期 v.50;No.227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