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南疆研究_历史文化专题

  • 信仰·仪式·狂欢:广西西江流域迎神赛会习俗探析

    宾长初;

    迎神赛会是广西西江流域的传统习俗,其分布遍于广西境内西江各支流。其主神五花八门,有被官府奉为正祀、必须崇拜的关帝、城隍等,有被官府定为杂祀、允许崇拜的妈祖、观音等,有被官府斥为淫祀、不允许崇拜的金鸡娘娘、花林圣母、甘王、冯煦、曹官等,反映了广西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在迎神赛会中,人们要举行巡游、演戏、抢花炮等各种活动,在娱神的同时达到了娱人的目的。

    2014年05期 v.50;No.22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铜鼓文化在泛北部湾地区的空间分布与价值共享

    范丽萍;

    除菲律宾外,古代铜鼓在泛北部湾地区各国均有发现。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载体,铜鼓成为泛北部湾地区从事稻作生产的各民族两千多年来社会发展、文明交往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它是这一地区稻作民族积极进取、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蕴含着这些稻作民族朴素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该地区稻作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价值观。同样,古代铜鼓文化在该地区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亦反映出该地区各国开放吸收、共同创造的文明交往观。古代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构建泛北部湾地区认同、推动该地区经济合作持续开展的文化动力。

    2014年05期 v.50;No.226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北部湾地区“跳岭头”民俗文化的儒学显现

    黄宇鸿;黄建霖;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跳岭头"民俗文化是脱胎于傩巫文化的产物,以萨满为表演主体,以"玛纳"为主要象征载体,在浓重的象征意味中体现着泛灵信仰和泛生信仰相结合的特点。在人类学视域下,北部湾地区的"跳岭头"民俗文化显现出儒学的礼、乐、仁等特征。无论从其体裁还是内容,"跳岭头"民俗文化显现了其儒学确证性,对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乡土乐舞、宗教学等多学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4年05期 v.50;No.22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近代广西民教冲突及原因分析

    颜小华;

    在近代,广西是西方教会在华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教会与民众之间冲突激烈、教案频发成为近代广西社会的一大特点。引发冲突和教案的原因很多,包括中外战事带来反教的连锁反应、传教士购置土地引发地产争端、劫匪引发事端、传教士对民间习俗的忽视以及绅民维护传统礼俗引发冲突,等等。了解近代广西民教冲突和教案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广西地方史的研究。

    2014年05期 v.50;No.22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政治学研究

  • 论两岸关系研究中的“主权—治权”分析框架及其替代方案

    王英津;

    通过对"主权—治权"分析框架及其相关政治论述的检视和反思,发现该分析框架存在诸多问题:治权是一个学术上欠规范的概念,两岸对"治权"的理解不尽相同,该分析框架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该分析框架对两岸分裂现状的解释欠缺说服力。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替代性分析框架,即"主权所有权—主权行使权—一般治权"分析框架。新分析框架的核心是将国家权力整体划分为三部分,这在逻辑上比"二分法"更加严谨与科学。它有助于更具体地描述和界定目前两岸现状,有助于更有力地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有助于更好地找到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的切入点。

    2014年05期 v.50;No.226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协商民主视阈下公共决策“公共性”的实现——基于转型期我国邻避冲突的考察

    刘仁春;林延斌;王莹;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邻避冲突呈频发态势。转型期中国邻避冲突的大量发生,固然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密切相关,但很多时候其根源还在于政府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偏离了"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忽视甚至无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暗箱操作。协商民主理论主张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作出决策,这为邻避冲突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公众真正涉入攸关自身利益的邻避决策中去,通过多元主体充分讨论、协商、对话,在公民参与、风险沟通、利益兼顾、理性互动等方面建构具有内在稳定性的机制,这是保证邻避决策"公共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2014年05期 v.50;No.226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邓小平理论的空间思想之维

    张荣军;

    时间和空间是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在"历时"的坐标上展开的。而其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思想、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一国两制"理论都蕴含了丰富的空间思想。

    2014年05期 v.50;No.22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美两国的有限合作探析

    黄宇蓝;

    1971—1972年是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中美和解带动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转变,也带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巴基斯坦是中美两国建立联系重要的"中间人",发挥了桥梁作用。然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出现了印巴危机进而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在缓解危机、敦促战争停火和撤军的过程中,中美两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沟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合作"。

    2014年05期 v.50;No.226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法学研究

  • 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制定与完善

    宋才发;马琴;

    民族自治地方应当依法制定单行条例;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一种主要法规形式,它只能以自治权限的范围为依据规定相关事项。自治地方单行条例是一项特别的立法授权,是规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立法决策和程序,建立单行条例实施、适用的法律环境,健全单行条例的立法监督机制,促进自治区单行条例的制定和实施。

    2014年05期 v.50;No.226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日常人的法律认识:发生条件与法理特征

    黄竹胜;

    日常人的法律认识是普通的社会公众在各自社会生活过程中基于片段的法律经验和个别性的法律体验而对法律现象所形成的认识。由于日常人存在着文化水平、生活背景、职业等差异,他们对法律的认识程度、认识水平也存在着结构上的差别,但与前两者比较,日常人的法律认识表现出经验主义、非理性、自发性等明显特点。日常人的法律态度、法律利用以及法律配合度与他们的法律认识密切关联,其法律认识方式、认知路径和认识对象决定了其法律意识,这对他们的法律行为选择将会产生直接影响。

    2014年05期 v.50;No.226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宽严相济视野下国法人情的冲突与解决——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合理适用

    邓少荣;

    尽管我国现行刑法有一些体现期待可能性的规定,但由于受严格的罪刑法定思想及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约束,期待可能性在我国目前刑法理论中的应有地位一直未得到承认和明确。它在我国目前刑法理论中的缺位导致了刑事立法中出现法律与人情、人性相冲突的现象以及司法实践中对某些特殊案件的不适当处理。这一理论在我国仍有大量的适用余地,但将缺乏期待可能性作为责任阻却事由规定在刑法中,应规范其适用的范围。

    2014年05期 v.50;No.22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人类学研究

  • 写文化之后的意义关怀:199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人类学思潮

    罗易扉;

    1990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发生艺术研究转向,艺术人类学理论形态呈现一种交织纷繁的状态。当代人类学艺术研究已不存在一种统一叙事话语,而呈现出一种敞开柔性取向。艺术人类学理论呈现一种敞开柔性组态趋势,即呈现"过程·历史·结构"交汇的平衡观,言说"意义·想象·能动性",追寻第三范畴"意义"。在此,"物的社会生命史"体现为其典型思潮范式。

    2014年05期 v.50;No.226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历史英雄、记忆争夺与族群认同——基于湖南省绥宁县上堡侗寨的调查

    王晴锋;

    作为上堡侗族的历史英雄与民族符号,"武烈王"李天保渗透在当地的日常实践与神话传说之中。官方话语的暧昧与不自洽性赋予了民间记忆以极大的可塑性及创造性,使得民众对李天保及其武烈王国的集体记忆之建构得以可能。历史记忆的时代错置、选择与重组、结构性失忆等折射出一个同质性社会中个体在理解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思维结构之间的微妙差异,它隐含着对民族意识、族群身份的渴望。与逻辑连贯、系统性的官方话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民间记忆作为一种反记忆构成了对支配性话语的挑战,这种巴赫金所说的"异质语"提供了另一种呈现失声的历史与经验的可选择性底层视角。

    2014年05期 v.50;No.226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清末民国时期留隍与惠安两地妇女集体自杀共性探析

    罗波;

    清末民国时期,留隍和惠安两地的妇女集体自杀在自杀的方式、自杀主体的特征、自杀的组织、自杀的干预效果及自杀的原因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共性。这说明两地妇女自杀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制度使然,如不彻底变革现存社会制度就无法遏制此类恶性事件的持续发生。

    2014年05期 v.50;No.22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边疆地理景观文化象征意义的生成过程——以“柳州八景”为例

    李鹏;

    人类学对地景的研究,既关注其"自然化"的过程,也关注其文化象征的呈现。作为边疆的一座小城,柳州直到唐朝才成为州治所在,得到帝国的重视和开发。"柳州八景"作为地方社会的一个集体表征,柳州的历代官员和文人对其作了详细的描写,逐渐呈现出"柳州八景"的文化价值。与其他八景相比,"柳州八景"在景观的选址、分类、命名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帝国对边疆的汉化、帝国在边疆统治的象征,同时,"柳州八景"也蕴含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2014年05期 v.50;No.226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语言学研究

  • 论汤炳正先生在文字与语言关系领域中所作之贡献——以《〈说文〉歧读考源:兼论初期文字与语言之关系》为中心

    力之;

    "文字并非‘在语言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汤炳正先生《〈说文〉歧读考源》中此说,乃"语言文字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就文字与语言关系这一研究领域言,是文无论从哪一层面上看,都是20世纪初迄今最为优秀的成果之一。其对现代文字与语言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所作出之重要贡献有二:就传统语言文字学言,是对"因声求义"说完善之补充;就现代语言文字学言,是正以"语言学眼光"观文字起源之失。而这两方面,乃文字与语言关系中之尤巨者。

    2014年05期 v.50;No.226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从规范的“普适性”看顾野王《玉篇》的语音规范性质

    汪业全;蔡玉珠;

    从语言规范的社会功能出发,运用规范论思想审视顾野王《玉篇》的语音性质,探讨通过设立可操作的量化指数,考察《玉篇》语音的"普适性",为深入研究南朝通语、基础方言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2014年05期 v.50;No.226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 汉语对称构式“X对Y”考察

    刘楚群;祝茜;

    "X对Y"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构式,其形式简洁,以三音节为主要存在形式,并以"对"为中点呈现出很强的对称性。该构式具有对抗性和对待性两方面语义内容。从表达效果来看,其形式简洁,韵律和谐,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情感性。

    2014年05期 v.50;No.226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话语解释标记“这么说吧”

    曹爽;

    口语中常用的"这么说吧",具有话语标记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是标示解释。当说话人意识到听话人可能不能理解或难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语时,会使用"这么说吧",让听话人更容易、更准确地把握所传递的话语信息。"这么说吧"和"这么说"作为话语标记,外在形式虽然相似,但"这么说吧"语义后指,从言者的视角进行解释,"这么说"语义前指,从听者的角度进行推测。

    2014年05期 v.50;No.226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教育学研究_民族教育

  • 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的特征及实现机制

    谢登斌;

    "云计算"、"云储存"、"云服务"、"云传播"等概念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云时代现实图景。云时代促成了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内容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出现了网络互动这一新的族群文化交往的形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交往路径同时联动以及族群文化强弱格局的动态变化。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表现出多极族群文化主体的联动、族群文化的反思与变构、族群文化交往能力的快速攀升、族群文化交往进程的广延性以及族群文化交往的公共整合性特征。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的选择路径和整合态势决定了族群文化交往的实现状况。

    2014年05期 v.50;No.226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教育层次对农村女性社会流动的影响——在广西所做的一个实证研究

    蒋文宁;陈振中;

    相对于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向上的社会流动之路更显艰难,教育已成为影响农村女性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广西400多名农村出身女性的家庭背景、教育状况与社会流动情况所作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教育资本是农村女性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女性在升迁性流动水平、就业结构与就业层次、职业流动速度、报酬待遇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影响广西农村女性教育水平因素的主要有传统思想、经济状况、父辈教育程度、教育政策和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

    2014年05期 v.50;No.226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民族地区实施蒙氏教育的适切性研究

    袁梅;

    蒙台梭利教学法自20世纪初诞生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引进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时间虽短,但对蒙氏教学法的推广热情极高,已有众多蒙氏幼儿园或蒙氏班。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有必要对蒙氏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我国蒙氏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于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所具备的高质性、对多元文化的适应以及经济性等优质特性,因此在我国欠发达民族地区比较适合运用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体系。

    2014年05期 v.50;No.226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特别策划·纪念列宁逝世90周年

  • 再次退却中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列宁晚期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之二

    靳书君;汪松林;

    1921年入夏以来,商品交换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很快被商品买卖所击败,苏俄再一次退却,促使列宁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运行基础和策略方针。首先接受商品交换失败的经济现实,坚定地退却到商业和货币关系。退到商业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新经济同农民小经济的结合;为了保障这个结合,他赞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推行经济核算制。列宁认为,在各种经济成分中确立商业和货币关系,并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是消化十月革命政治成果的改良主义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列宁这时在理论上仍然把商业、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事实上已经把市场关系引入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在实践中检验市场能不能与社会主义相容留下了现实立脚点。

    2014年05期 v.50;No.226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学术动态

  • 公平与价值——“社会变迁中的教育革新与经验分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意;王远;吉萍;

    <正>2014年5月25日至2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八桂学者专项经费资助的"社会变迁中的教育革新与经验分享"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

    2014年05期 v.50;No.226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书评

  • “中国南疆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近年来,本刊开设了"桂学研究"、"北部湾研究"、"泛北部湾研究"、"岭南—北部湾民族文化研究"、"中国—东盟研究"等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协同创新,本刊自2013年起,将相关栏目统合为"中国南疆研究",聚焦于中国南疆以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现状,

    2014年05期 v.50;No.22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