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南疆研究_法律与边疆安全专题

  • 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相关法律问题探析——以广西为例

    杨丽艳;

    沿边开发开放过程在法律关系方面,既存在主权国家间国际公法上的法律关系,又存在与区域内相关主体、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经济领域方面的国际经济法律关系,还存在一国内不同法域区间法律冲突及中国内部法域的协调问题、跨国边境经济合作的法律和法规等等。涉及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机制、边境合作区的海关合作、泛北部湾国际开发区、非传统安全、跨境犯罪方面的合作等问题。对此,广西边境的开发开放可优先限定在经济领域合作,尽量不涉足国际公法领域,这样,就能使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以国际经济活动主体的身份进行合作,避免区域的主体能否以国际法主体参与合作。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中越边境地区涉外民商事送达司法协助机制构建之探析

    秦建荣;

    由于中越边境地区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将中越两国间现行的涉外民商事送达协助一般制度适用于该地区存在一定弊端;结合中越边境地区的特点,探索专门适用于该地区的涉外民商事送达协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该机制的构建主要涉及协助主体的明确、协助程序的设计以及构建路径的选择等方面问题。

    2013年06期 v.49;No.221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中国—东盟非法跨国婚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凭祥市为例

    钟铭佑;

    中国与东盟国家边民通婚较为普遍,但存在没有依法履行婚姻登记程序、外国妇女没有中国国籍、影响边境地区稳定等问题,需从开展普法宣传、加强流动人口监管、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解决非法跨国婚姻问题。

    2013年06期 v.49;No.221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困境与出路:新形势下中亚局势与我国西部安全问题研究

    张惠彬;

    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用以解释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成机理的一个基本概念。冷战后,中亚地区一直深陷在内忧外患的新安全困境之中。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经济状况以及地区内的"三股势力"问题成为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安全稳定的外围因素。我国政府在中亚地区应有所作为,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打击"三股势力";协调边界争端,维护边境稳定;发展经济合作,开拓共赢局面。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哲学研究

  • 西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特征

    吴全兰;

    "开放"是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地看问题,不封闭,不固步自封,不断追求完善和发展。西汉以儒学为主的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表现为:吸收各家各派的学说以充实以儒学为主的意识形态;不以儒学为单一的执政指导思想;以儒学为主导,允许各家各派思想的多元并存;根据现实需要对先秦儒学进行新的阐释;对各种言论的开放。开放的意识形态使开放、进取、以大为美等,成为西汉时期社会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成为西汉国力强盛、声威远播的重要原因。

    2013年06期 v.49;No.22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马克思幸福观要旨及其时代意蕴

    于昆;

    马克思幸福观完成了对前人思想的批判和超越,把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把自我实现与人类命运联系起来,并将人类幸福诉诸于最高的个性自由和解放。马克思幸福观有利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对党和政府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人民的幸福梦。

    2013年06期 v.49;No.22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启蒙视域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及其意义

    黄学胜;

    出于对法国大革命恐怖事件及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现代性后果的警惕,黑格尔批判了近代启蒙以之为基础的主观主义或"想象的理性",提出了具有客观性的"绝对理性"国家统合市民社会,批判性地完成了近代启蒙。但在马克思看来,这并未真正解决启蒙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问题,不过是迎合事物的逻辑,颠倒了国家和社会的真实关系。应对现代性问题,需突破启蒙界限,扬弃其理论思路,进而根本变革整个现代世界。以此为契机,马克思离开了启蒙与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基地,开始了由启蒙向唯物史观的转化。

    2013年06期 v.49;No.22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当代大学生思想结构特质的影响因素及主要表征

    冯霞;

    大学生思想结构是大学生思维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要素之间持久与稳固的相互联系模式与联接方式,思想结构特质是大学生思想结构属性与特点的综合表现和集中反映。当代大学生思想结构特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利益、信仰、情感与承认等层面,其思想结构特质具体展现为政治意识表达方式显性化;价值观念形成方式多元化;人生追求生成方式自主化;道德素质长成方式多样化;生活态度养成方式个性化五个主要表征。

    2013年06期 v.49;No.22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民俗学研究_民间文学专题

  • 壮族《麽经》的盘古神话研究

    林安宁;

    壮族《麽经》记载的盘古神话,既是百越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结果,也是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梳理壮族《麽经》中盘古神话的内容与母题,将为深化研究盘古神话提供有力的基础与保证。

    2013年06期 v.49;No.22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白蛇传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反思

    高艳芳;

    白蛇传研究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它承接了五四之际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又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研究的人类学传统,无论在本体论还是方法论层面,都堪称经典个案。综观白蛇传的百年研究史,可以大略归纳为有六个方面的收获:源流研究、关系研究、整体文化研究、个别作品研究、比较研究和媒介研究。这些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展现了学科综合与学科自主意识,折射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多学科进入的源流研究阶段、民间文学学科的个案研究阶段和学科综合的方法论阶段。白蛇传研究的成果也存在明显局限,即过分的重复性源流研究,而缺乏深度的个案研究成果。这种局限,根源上在于学科视野单一,以及系统性、前沿性研究较少。

    2013年06期 v.49;No.221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话语变迁与法海形象的演变——基于民间传说多元发展的个案研究

    余红艳;

    法海形象在"白蛇传说"的演变长河中,由护佑者成为破坏者,由正义走向恶魔,由佛家律令的执行者成为旧文化的守卫者,继而又演变成为革命斗争的对象,这一反面形象最终由田汉京剧《白蛇传》将之定型,并继而成为引导民间口头传说等非主流形态传播中的"权威形象"。法海形象的演变体现了多重文化语境中传说话语的动态变迁,也体现了民间叙事与文化精英叙事之间的深层互动。随着文化语境的改变,法海形象又必然随着传说的再创造、再演绎,经历更多富有文化意蕴的演变,并由此展现民间传说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2013年06期 v.49;No.22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网络叙事媒介与《白蛇传》的故事建构

    池永文;孙正国;

    网络叙事媒介本质上是一种多媒介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叙事的新媒介形态。它对传统媒介的消解与融合,使其在故事建构中成为最有力量的叙事媒介。从故事时间来看,网络叙事媒介对《白蛇传》故事时间所作的塑造与表达体现了多维性时间的存在形态;从故事空间来看,网络媒介实现了对现实实在的超越;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看,故事讲述者匍匐于技术之下,一切故事的构拟都只是技术的一种演绎。同时,故事建构过程也呈现了网络叙事媒介的虚拟性局限。

    2013年06期 v.49;No.22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文学研究_《文选》研究

  • 《文选》分文体为三十七类说辨正——《文选》分体三种说论衡之一

    力之;

    《文选》分文体为三十七类说难以成立。就版本言,陈八郎本和朝鲜正德本与日本藏"九条本"等均有"移""难"二体;就《文选》序次作家之实际情况和《文选序》"各以时代相次"说等作综合的考察,《文选》原本必既有"移"、亦有"难"。即《文选》分体既不是三十七类,更非三十八类,而只能是三十九类。从研究方法的层面上说,当注意发掘《文选》本身内在的证据,而别将两回事当一码事看,并应密切关注当下的相关研究与"新发现"之文献。

    2013年06期 v.49;No.22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文选》“史论”“史述赞”二体发微

    高明峰;

    《文选》37体中的"史论"、"史述赞"是"论"、"赞"二体在辨史时的产物,或说是"论"、"史述赞"下的一个品类。《文选》将两者单列,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文选》编者自我的主体意识;二是源于前人对有关文体的认识。

    2013年06期 v.49;No.221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支遁集》六种版本考述

    袁子微;

    东晋高僧支遁的《支遁集》于宋代已亡佚,现存版本均为后人所辑佚。经过对明抄本、明刻本、清刻本、清宛本、清抄本、邵武刻本六个版本分析比较,可知明刻本与其他五个版本所依据的底本不是同一个系统,清刻本和邵武刻本以明抄本为底本,清抄本更接近于明抄本,而非该本收藏者所猜测的源于明刻本。清人所言"支硎山本"更可能为清刻本而非明刻本。通过异文对校,可以得知明刻本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版本。

    2013年06期 v.49;No.221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王维贬官新论

    张宁;

    王维是盛唐时期声名显赫的大诗人。开元九年,他刚刚步入仕途,就被贬往济州。其中缘由,前人虽有讨论,但基本上都沿用《集异记》中"为伶人舞黄师子,坐出官"的说法。这种解释无疑是含糊的,它无法说明王维与舞"黄狮子"的关系。而从现存史料看,王维与岐王关系紧密,最有可能受其唆使,擅自为岐王舞《黄狮子》。这从事件败露后玄宗低调的处理结果,太乐令刘贶被贬逐等可以印证。这一事件表明在看似稳定的政治环境背后,实际上潜伏着诸王与皇权的矛盾。而对于王维本人来讲,亦可谓人生一大转折。

    2013年06期 v.49;No.221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王维贬官新论

    张宁;

    王维是盛唐时期声名显赫的大诗人。开元九年,他刚刚步入仕途,就被贬往济州。其中缘由,前人虽有讨论,但基本上都沿用《集异记》中"为伶人舞黄师子,坐出官"的说法。这种解释无疑是含糊的,它无法说明王维与舞"黄狮子"的关系。而从现存史料看,王维与岐王关系紧密,最有可能受其唆使,擅自为岐王舞《黄狮子》。这从事件败露后玄宗低调的处理结果,太乐令刘贶被贬逐等可以印证。这一事件表明在看似稳定的政治环境背后,实际上潜伏着诸王与皇权的矛盾。而对于王维本人来讲,亦可谓人生一大转折。

    2013年06期 v.49;No.221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关于《桃花扇》中侯方域入道的思考

    阙真;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方域并不"出应乡试,中式副榜",而是抛下花月情根,修真学道去了。其情节重构的意义在于,一是反映明末清初文人抉择出路的历史现象;二是呈现作家在创作中借鉴"遗事"以警时世的史心;三是描绘我国古代文人的民族文化性格。

    2013年06期 v.49;No.221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关于《桃花扇》中侯方域入道的思考

    阙真;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方域并不"出应乡试,中式副榜",而是抛下花月情根,修真学道去了。其情节重构的意义在于,一是反映明末清初文人抉择出路的历史现象;二是呈现作家在创作中借鉴"遗事"以警时世的史心;三是描绘我国古代文人的民族文化性格。

    2013年06期 v.49;No.221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艺术研究

  • 中国古代音乐与绘画艺术联觉创作技法的同构性

    过安琪;

    音乐与绘画虽然是两种在艺术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在线条处理、色彩运用、结构布置等创作技法上,通过联觉的沟通,两者仍然体现出了相通性。中国古代的音乐与绘画艺术是极具独特魅力的文化,深入阐释二者创作技法的相通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06期 v.49;No.221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 中国古代音乐与绘画艺术联觉创作技法的同构性

    过安琪;

    音乐与绘画虽然是两种在艺术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在线条处理、色彩运用、结构布置等创作技法上,通过联觉的沟通,两者仍然体现出了相通性。中国古代的音乐与绘画艺术是极具独特魅力的文化,深入阐释二者创作技法的相通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06期 v.49;No.221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 中国一弦琴与京族独弦琴源流考

    何政荣;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中国、日本、林邑、扶南、骠国、印度等地,都出现并使用过一弦弹拨乐器。目前中国活态的一弦弹拨乐器"独弦琴"是中国京族民间社会依然特有的弹拨乐器。学术界关于独弦琴的起源有"东南亚传入说"、"中国本土说"等不同的见解,但是,更多的历史文献资料支持独弦琴源流为"循环传播说"的新观点。

    2013年06期 v.49;No.221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中国一弦琴与京族独弦琴源流考

    何政荣;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中国、日本、林邑、扶南、骠国、印度等地,都出现并使用过一弦弹拨乐器。目前中国活态的一弦弹拨乐器"独弦琴"是中国京族民间社会依然特有的弹拨乐器。学术界关于独弦琴的起源有"东南亚传入说"、"中国本土说"等不同的见解,但是,更多的历史文献资料支持独弦琴源流为"循环传播说"的新观点。

    2013年06期 v.49;No.221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京族哈舞之海洋文化特征

    黄小明;

    能歌善舞的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哈节"是京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以祭祀为主的重要传统民俗节日。京族"哈节"仪式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歌舞祭拜、酬奉神灵,哈舞是京族"哈节"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祭祀舞蹈;哈舞体现出京族社会生活浓郁的海洋文化特征。

    2013年06期 v.49;No.221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京族哈舞之海洋文化特征

    黄小明;

    能歌善舞的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哈节"是京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以祭祀为主的重要传统民俗节日。京族"哈节"仪式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歌舞祭拜、酬奉神灵,哈舞是京族"哈节"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祭祀舞蹈;哈舞体现出京族社会生活浓郁的海洋文化特征。

    2013年06期 v.49;No.221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论林半觉篆刻的教育价值

    唐长兴;马一博;

    林半觉篆刻中的生活品格、艺术品格与文化品格是其教育价值的内在意蕴,而文字内容、艺术风格、精神底蕴则是其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外在彰显。其篆刻实践启迪我们,切实如需的文字内容、表现时代气象的艺术风格、唱响金石精神的精神底蕴是彰显篆刻教育价值的重要方式。

    2013年06期 v.49;No.221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论林半觉篆刻的教育价值

    唐长兴;马一博;

    林半觉篆刻中的生活品格、艺术品格与文化品格是其教育价值的内在意蕴,而文字内容、艺术风格、精神底蕴则是其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外在彰显。其篆刻实践启迪我们,切实如需的文字内容、表现时代气象的艺术风格、唱响金石精神的精神底蕴是彰显篆刻教育价值的重要方式。

    2013年06期 v.49;No.221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的儿童情节

    杨华;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钢琴音乐以敲击式、托卡塔式的动力性风格为主,然而他音乐中细腻的儿童情节却容易被人们忽略。他的儿童情节体现在很多早期的钢琴作品中,特别是《老祖母的故事》。

    2013年06期 v.49;No.221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的儿童情节

    杨华;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钢琴音乐以敲击式、托卡塔式的动力性风格为主,然而他音乐中细腻的儿童情节却容易被人们忽略。他的儿童情节体现在很多早期的钢琴作品中,特别是《老祖母的故事》。

    2013年06期 v.49;No.221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语言研究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难度的相关性及趋势研究

    李跃平;杨廷君;

    从历时的角度,利用Flesh易读计算公式,研究每年6月和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的难易度及难度的相关性,发现: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的难度从整体上呈现由易到难的趋势,2002年之前的试题难度基本保持在standard(标准)一档,其后处于fairlydifficult(较难);2)每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的难度比同年6月的稍难一点,但没有显著性差异;3)同次考试的传统阅读试题,其难易度非常接近,同处于fairlydifficult(较难)这一档。

    2013年06期 v.49;No.221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难度的相关性及趋势研究

    李跃平;杨廷君;

    从历时的角度,利用Flesh易读计算公式,研究每年6月和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的难易度及难度的相关性,发现: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的难度从整体上呈现由易到难的趋势,2002年之前的试题难度基本保持在standard(标准)一档,其后处于fairlydifficult(较难);2)每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传统阅读试题的难度比同年6月的稍难一点,但没有显著性差异;3)同次考试的传统阅读试题,其难易度非常接近,同处于fairlydifficult(较难)这一档。

    2013年06期 v.49;No.221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通往“翻译真理”的“非方法”大道——对当代诠释学视角下翻译观的另一种解读

    刘爱萍;

    当代诠释学通过解构"理性中心主义"、"自然科学方法"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找到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非方法"大道。从当代诠释学视角看,翻译活动是一种历史存在,它是由翻译者、翻译文本、翻译规则、翻译评论家、其他翻译者、读者等构成的一个整体。翻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会不断被"所探究事物"追问并做出回应。在做出回应时,翻译者只能以他所处的时代作为基础来回应,让自己的"成见"与传统"视阈"达到"视阈融合"的效果。在这个程式下,"视阈融合"的结果不断产生并不断被否定,"翻译真理"也就被一步步趋近,直至被发现,并不需要针对其"探究事物"建构出"方法",以便掌控它。

    2013年06期 v.49;No.221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通往“翻译真理”的“非方法”大道——对当代诠释学视角下翻译观的另一种解读

    刘爱萍;

    当代诠释学通过解构"理性中心主义"、"自然科学方法"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找到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非方法"大道。从当代诠释学视角看,翻译活动是一种历史存在,它是由翻译者、翻译文本、翻译规则、翻译评论家、其他翻译者、读者等构成的一个整体。翻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会不断被"所探究事物"追问并做出回应。在做出回应时,翻译者只能以他所处的时代作为基础来回应,让自己的"成见"与传统"视阈"达到"视阈融合"的效果。在这个程式下,"视阈融合"的结果不断产生并不断被否定,"翻译真理"也就被一步步趋近,直至被发现,并不需要针对其"探究事物"建构出"方法",以便掌控它。

    2013年06期 v.49;No.221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概念隐喻视角下《李尔王》傻子角色的隐喻修辞

    谢世坚;刘希;

    傻子是《李尔王》中的重要角色,其语言独特,善于使用丰富的修辞格,其中以隐喻辞格最为突出。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考察傻子语言中的隐喻辞格,有助于探究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傻子的隐喻修辞主要是为剧本主题服务,揭露真相,点化李尔,深刻而有力地抨击了李尔的长女和二女儿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违逆天性。

    2013年06期 v.49;No.221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概念隐喻视角下《李尔王》傻子角色的隐喻修辞

    谢世坚;刘希;

    傻子是《李尔王》中的重要角色,其语言独特,善于使用丰富的修辞格,其中以隐喻辞格最为突出。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考察傻子语言中的隐喻辞格,有助于探究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傻子的隐喻修辞主要是为剧本主题服务,揭露真相,点化李尔,深刻而有力地抨击了李尔的长女和二女儿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违逆天性。

    2013年06期 v.49;No.221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二语具身认知动力:身体、文化与隐喻

    王奇;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肌动。在认知过程中个体以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为平台,在与事物及他人的交互中构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作为认知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具身认知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意义。二语习得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语言认知过程,无论在其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具身化都有着重大意义,具身化认知贯穿于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身体、神经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二语习得带入一个动力学的加工过程。行为和系统本身的加工过程在认知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稳态性,二语习得的主体状态和生态环境也存在多变性,这就为语言习得的人为干预带来了实践空间。

    2013年06期 v.49;No.221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二语具身认知动力:身体、文化与隐喻

    王奇;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肌动。在认知过程中个体以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为平台,在与事物及他人的交互中构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作为认知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具身认知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意义。二语习得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语言认知过程,无论在其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具身化都有着重大意义,具身化认知贯穿于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身体、神经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二语习得带入一个动力学的加工过程。行为和系统本身的加工过程在认知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稳态性,二语习得的主体状态和生态环境也存在多变性,这就为语言习得的人为干预带来了实践空间。

    2013年06期 v.49;No.221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教育研究_教师教育研究

  • 后师范教育时代下我国师范生培养路径的构建

    潘芳;刘远杰;覃泽宇;

    审视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一是要用辩证思维看待"教师教育"现实的发展,二是要正确理解教师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与开放性,三是要肯定"师范教育"在"教师教育"实践系统中的根基性。对师范生的培养,应从根本上立足基础教育实践,重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应、深刻而全面的内在依托关系,体现为:我国"师范教育"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对应当下人文呼唤与理性批判;培养师范生的深厚教学能力对应基础教育"三维目标"的根本指向;放大"师范教育"视野对应国民教育区域性、民族性、个性化的发展诉求;强化课程构建,凸出"实习课程"对应师范生培养的内在性。

    2013年06期 v.49;No.221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后师范教育时代下我国师范生培养路径的构建

    潘芳;刘远杰;覃泽宇;

    审视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一是要用辩证思维看待"教师教育"现实的发展,二是要正确理解教师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与开放性,三是要肯定"师范教育"在"教师教育"实践系统中的根基性。对师范生的培养,应从根本上立足基础教育实践,重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应、深刻而全面的内在依托关系,体现为:我国"师范教育"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对应当下人文呼唤与理性批判;培养师范生的深厚教学能力对应基础教育"三维目标"的根本指向;放大"师范教育"视野对应国民教育区域性、民族性、个性化的发展诉求;强化课程构建,凸出"实习课程"对应师范生培养的内在性。

    2013年06期 v.49;No.221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有效教师及其养成——西方有效教师研究

    于春艳;解书;

    有效教师的培养是教师教育的目标之一。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有效教师开展了广泛研究,其焦点集中在有效教师的规范性界定和发展路径及价值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学生、教学、特征描述等角度来定义有效教师,但在学生成绩与教师的有效性的关系方面存在不同看法。有效教师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实践,通过完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通过特征来识别有效教师提高聘用教师的质量,保持在职教师的有效性,促进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方面厘清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明确后续研究的发展基点。

    2013年06期 v.49;No.221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有效教师及其养成——西方有效教师研究

    于春艳;解书;

    有效教师的培养是教师教育的目标之一。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有效教师开展了广泛研究,其焦点集中在有效教师的规范性界定和发展路径及价值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从学生、教学、特征描述等角度来定义有效教师,但在学生成绩与教师的有效性的关系方面存在不同看法。有效教师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实践,通过完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通过特征来识别有效教师提高聘用教师的质量,保持在职教师的有效性,促进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方面厘清已有研究的发展脉络,明确后续研究的发展基点。

    2013年06期 v.49;No.221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谭培文;

    教学人力资源是教学资源开发的第一资源。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大意义。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教学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实现本科教学人力资源系统的最优配置、最优效益、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等。开发教学人力资源,最为关键的是完善运行机制,激活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活力,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团队结构体系,激活教师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活力。

    2013年06期 v.49;No.22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谭培文;

    教学人力资源是教学资源开发的第一资源。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大意义。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教学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实现本科教学人力资源系统的最优配置、最优效益、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等。开发教学人力资源,最为关键的是完善运行机制,激活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活力,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团队结构体系,激活教师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活力。

    2013年06期 v.49;No.22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教育研究_职业教育研究

  •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本质、意义、问题与展望

    农汉康;孙杰远;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存在诸如整体资助过程不畅、政府职能发挥不良、资助效率低下、学校操作不当、责任伦理与道德缺失等问题。因此,学生资助应主要着力于:建构以政府为主导,学生自劳自给为根本,企业、团体和个人为辅助的资助模式;强化学生资助的道德内涵与责任伦理;注重对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促成学校操作层面的具体化与科学化,继续加大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力度。

    2013年06期 v.49;No.221 16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本质、意义、问题与展望

    农汉康;孙杰远;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存在诸如整体资助过程不畅、政府职能发挥不良、资助效率低下、学校操作不当、责任伦理与道德缺失等问题。因此,学生资助应主要着力于:建构以政府为主导,学生自劳自给为根本,企业、团体和个人为辅助的资助模式;强化学生资助的道德内涵与责任伦理;注重对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促成学校操作层面的具体化与科学化,继续加大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力度。

    2013年06期 v.49;No.221 16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李桂良;蔡春虹;

    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是职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中职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总量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中职教师的准入制度,健全中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创新中职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机制,建立增强中职教师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2013年06期 v.49;No.221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李桂良;蔡春虹;

    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是职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中职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总量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中职教师的准入制度,健全中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创新中职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机制,建立增强中职教师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2013年06期 v.49;No.221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关于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考

    唐小翠;刘玄启;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校企双方应立足于事业的科学发展,创新机制体制,丰富内容和载体,积极创建校企高度融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关于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考

    唐小翠;刘玄启;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校企双方应立足于事业的科学发展,创新机制体制,丰富内容和载体,积极创建校企高度融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书评

  • 新颖的视角 深度的反思——评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刘铁群;

    <正>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是一部探讨广西文学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专著。该著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对广西文学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广西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的反思,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其一,研究视角新颖独特。任何研究都要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而研究的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否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对广西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把握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文学机制论》以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将广西文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研究的突破与创新。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的崛起引起了批评界和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新颖的视角 深度的反思——评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刘铁群;

    <正>张利群《文学机制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是一部探讨广西文学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专著。该著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对广西文学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广西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的反思,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其一,研究视角新颖独特。任何研究都要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而研究的价值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否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对广西文学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把握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文学机制论》以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将广西文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研究的突破与创新。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的崛起引起了批评界和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6期总目录

    <正>~~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6期总目录

    <正>~~

    2013年06期 v.49;No.221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中国南疆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近年来,本刊开设了"桂学研究"、"北部湾研究"、"泛北部湾研究"、"岭南-北部湾民族文化研究"、"中国-东盟研究"等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协同创新,本刊自2013年起,将相关栏目统合为"中国南疆研究",聚焦于中国南疆以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核心内容包括南岭走廊壮侗苗瑶多民族聚居区、珠江流域以及泛北部湾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民族关系、

    2013年06期 v.49;No.221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中国南疆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正>《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近年来,本刊开设了"桂学研究"、"北部湾研究"、"泛北部湾研究"、"岭南-北部湾民族文化研究"、"中国-东盟研究"等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协同创新,本刊自2013年起,将相关栏目统合为"中国南疆研究",聚焦于中国南疆以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核心内容包括南岭走廊壮侗苗瑶多民族聚居区、珠江流域以及泛北部湾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民族关系、

    2013年06期 v.49;No.221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