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鹏;朱玉鑫;
采用DEA-Malmquist法,比较研究2000—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与中国十大城市群财政支出效率,发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财政支出效率呈现波动趋势,技术效率不高,没有处于最佳生产边界,与先进城市群相比有较大差距,并从政策、区域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2013年02期 v.49;No.21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苏毓敏;贺琛;汪卓妮;
在区域合作中加强各国的税收协调能有效约束有害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实现合作方"互利合作,共享繁荣"的目标。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前提下,以中国-新加坡的税制分析为例,借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税收协调成功经验,中新两国税收协调应坚持循序渐进、有重点分阶段的原则,坚持自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并加快税收协调的步伐,开展以增殖税为中心的间接税协调和以所得税为中心的直接税协调,兼顾税收管理的协调。
2013年02期 v.49;No.217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秀英;
基于泛北部湾甘蔗产业产销联盟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产销联盟的建构可实现广西与泛北国家甘蔗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融入世界蔗糖业市场,提高区域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泛北部湾甘蔗业产销联盟建构必须立基于泛北区域各类主体的良好沟通、组织设计、分工协作及必要权责制度的建立。
2013年02期 v.49;No.217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刘佳;
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城镇化的经济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村经济发展、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工业化发展水平及产业布局结构等。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结构、第三产业水平等方面来看,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的经济动力条件是优越的,但也存在不足,为此应完善城镇化经济动力机制及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面对发展机遇,北部湾经济区应该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新经济增长极建设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实施城镇化建设这一区域指导性战略。
2013年02期 v.49;No.21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刘澈元;谈琳;
两岸经济合作始于两岸贸易,两岸贸易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合作尤其是台商投资的带动,因而,贸易合作在两岸经济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两岸贸易的制度化安排,进而促进两岸投资关系、产业分工关系的制度化,并为两岸经济的实质整合创造条件,应是ECFA作为框架协议的着力点所在,也符合两岸关系发展中"先易后难"的原则和规律。
2013年02期 v.49;No.21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张亮;
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因为得到了"教科书体系"的推崇,但也正是在这种推崇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内涵遭到了严重扭曲。由于"教科书体系"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阐发是去语境化的,因此,只有回到《费尔巴哈论》的真实语境中去,才能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理论命意。
2013年02期 v.49;No.217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刘力永;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唯心主义却相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方向,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的根本方法。
2013年02期 v.49;No.21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付清松;
传统形而上学要求用先验范畴或先验概念来解释世界,最终导致了理性和现实的割裂。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反对先验概念的同时,试图用唯一的科学或某种意志等来解释世界,同样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马克思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革命真正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013年02期 v.49;No.21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韩步江;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不仅具有(非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形而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不是直接结合,而是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辩证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取舍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重要中介。从实践本体论意义上反思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真实历史逻辑。
2013年02期 v.49;No.217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王琛发;
华夏文化以伦理德行为尚,在殡葬方面强调慎终追远。历代华人迁流他乡开拓新天地,依靠着延续传统殡葬礼仪的社会教育,在异地重塑自身文化认同,建立异地无殊中华的生存认识,取得持续与增强族群文化传承与内聚力的显著效果,并与当今的公民生活相辅相成。
2013年02期 v.49;No.217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龙晓添;
丧礼是传统礼仪的重要部分,主题是"慎终追远",以庄重的仪式表达对亡者的悼念,寄托亲友的哀思。在中国的礼仪记述中,《仪礼》和《朱子家礼》书写了女性在丧礼中的社会分工与角色安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理想,表达了制礼者规范社会行为的目的;两部典籍通过各种活动和细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与建构之间的关联。
2013年02期 v.49;No.217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凌远清;
近年来,网祭是传统清明祭祀活动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祭祀方式,因其时空的跨越特性而逐渐受到关注和接受。具有传统特性的网祭改变了民众清明节追思的方式,使其在虚拟网络空间表述情感哀思的同时,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与宣泄感。在变异的空间里,网祭仪式让主体同样感受到清明祭祀的文化意义,只是这种文化意义被虚拟的空间所重构而已。
2013年02期 v.49;No.217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邵凤丽;
春节祭祖是当代乌拉街满族民俗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春节期间,满族民众按照传统习俗,先备办祭品、设置"吊杂",再"亮谱"、"接神",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祭祖仪式的年度举行,凝聚了多重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祭祖既可以表达族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又可以重构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秩序,也有利于传承家族历史记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满族祭祖仪式包含丰富的满族文化象征符号,有特色的祭品、祭器、仪节都是满族文化认同的表现。
2013年02期 v.49;No.217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何斯琴;
宋明时期形成了专门针对士庶礼仪生活的文本规定。宋代礼典明确将士庶作为制礼的特定等级,将士庶之礼明确列于礼典,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规定。私撰士庶礼书因应平民社会的兴起而出现。北宋司马光《书仪》是对前期"家礼"、"书仪"传统的集成总结。南宋朱熹《家礼》以古制为蓝本,以时俗为参酌,清楚标明"冠昏丧祭"四种彰显人伦的人生仪礼的连续性与重要性,标志着民间士庶之家常行四礼的独立与成熟,并为士庶礼书提出基本而完整的体例架构,开启了后代民间家礼(四礼)之学。
2013年02期 v.49;No.217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莫道才;
四六话的产生和文本特性与"话"有密切的关系。"话"在宋代具有故事的含义,宋代文人雅聚说"话"往往谈论与文人创作相关的内容,形成了"诗话""词话""四六话"。"四六话"就是文人说与骈文有关话题的"话本",因此在具有文学批评意味的同时,也具有一定故事意味。作为初始阶段的骈文批评,宋四六话的文本呈现出博杂的特点,其内容主要包括骈家故事、骈语本事、骈语品评、骈语典故和骈文理论几个方面。这正是文人雅聚聊天论及骈文话题时题材博杂造成的。
2013年02期 v.49;No.217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刘涛;
孙梅的《四六丛话》是清代骈文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骈文批评方面贡献颇多。该书内容充实,体裁完备,征引广博,结构宏大,评论准确精当。所论及的问题较多,如骈文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创作主张及艺术技巧、关于历代作家作品的评点等。所论之处,皆脉络清晰,分析透彻,切中肯綮,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
2013年02期 v.49;No.21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路海洋;
洪亮吉学识宏博、天才绝特,所作骈文篇什宏富、风格众多而艺术上乘。洪氏骈文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上的句雕字琢、工于属对,典故运用上的浑融无迹,句式调配上的骈散交融和篇章安排上的曲尽抑扬。由于骈文创作成就卓越,洪亮吉获得了当时和后世的一致肯定及大力推崇;并且经由他的示范,还出现了效仿其骈文风格而自成一派的"常州体",一脉绵延直至清末,影响可谓深远。要之,洪亮吉称得上是有清一代的骈林巨子。
2013年02期 v.49;No.217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张作栋;
袁枚骈文文论思想主要有尊体与宗尚六朝两方面。其骈文尊体思想,从骈文与古文关系来讲主张骈散对等;从骈文内部而言,则为骈文正名并严洁骈文。袁枚骈文文论思想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它承前启后,对骈文理论的发展与创作的兴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3年02期 v.49;No.21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宋坚;
为应对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世界性的生态审美思潮已成为当今文艺思想的主要潮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广西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都自觉地运用生态审美理论来建构文学批评和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批评理论来考察广西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的得失成败,凸显文学艺术的生态审美功能,对今后文学发展、文学批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大有助益。
2013年02期 v.49;No.217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丁来先;
知识论与诠释学代表着人类历史上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知识论倾向于对周围世界作精确、规范、有秩序的把握;诠释学则重视主体的种种预期、精神特性在与种种"文本"交流沟通中的作用,认为人类的理解、解释的参与对形成另一种真理是必要的。这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及其导向会对人类的精神体验产生很大影响。人类客观如实的知识渴求如果走得太远,必将与内在的价值意义呼唤产生冲突与矛盾。为了社会精神生活的完美发展,人们需要鼓励哲学等人文科学的多元化发展,并尽可能在知识论倾向与诠释倾向两者之间作出某种均衡的布局。
2013年02期 v.49;No.217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