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德清;
边疆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国运的兴衰。近年来,边疆学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边疆研究领域,边疆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边疆的历史文化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我刊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名家对南疆研究、桂学研究特别是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2013年01期 v.49;No.216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 胡大雷;
边疆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国运的兴衰。近年来,边疆学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边疆研究领域,边疆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边疆的历史文化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我刊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名家对南疆研究、桂学研究特别是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2013年01期 v.49;No.216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贺圣达;
边疆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国运的兴衰。近年来,边疆学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边疆研究领域,边疆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边疆的历史文化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我刊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名家对南疆研究、桂学研究特别是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2013年01期 v.49;No.21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王元林;
边疆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国运的兴衰。近年来,边疆学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边疆研究领域,边疆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边疆的历史文化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我刊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名家对南疆研究、桂学研究特别是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2013年01期 v.49;No.216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蒋廷瑜;
边疆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国运的兴衰。近年来,边疆学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边疆研究领域,边疆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边疆的历史文化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我刊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名家对南疆研究、桂学研究特别是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2013年01期 v.49;No.21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廖国一;
边疆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国运的兴衰。近年来,边疆学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边疆研究领域,边疆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边疆的历史文化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我刊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名家对南疆研究、桂学研究特别是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2013年01期 v.49;No.216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陈洪波;
关于华南与东南亚早期文化特别是史前文化的研究,多年以来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热点,在我国考古人类学界也是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在文化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稻作文化的传播、南岛语族的迁徙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示出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华南对于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在文化传播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2013年01期 v.49;No.216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吴小玲;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可分为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两类。广西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文化元素明显。但由于各种原因,海洋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开发和利用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强海洋文化意识,提升广西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推动广西海洋文化发展;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广西海洋文化;深度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的良性发展;集聚人才,加强海洋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平台,充分展示海洋文化的魅力,大力促进广西海洋文化繁荣发展。
2013年01期 v.49;No.216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任才茂;
伏波信仰是广西北部湾沿海渔民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当地人们实用的心理需要及产物。钦州市乌雷村伏波神信仰与广西北部湾沿海渔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当地村民通过自愿捐资、出力维修伏波庙,举办集体祭祀仪式和祭拜活动,强化信仰认同,规范渔民言行,维系渔村安定,促进村际的和谐交往。
2013年01期 v.49;No.216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张鹏;陈颖熙;
由于灵长类资源丰富,古代中国人积累下了大量有关猿猴的认识。这些记载分散于历代文学、史学以及名物博物书籍。中国古代认知结构中关于猿猴辨识表现为重直观、重感性与重实用,关注动物的形貌、习性、感官表现以及其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用拟人视角和人伦标准去看动物,强调动物于人的利害关系,而忽略生物体本身。对于猿与猴孰"善"孰"恶"、孰"优"孰"劣",中国人却发展出丰富的认知与文化表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善"的特点。
2013年01期 v.49;No.216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卢成仁;
娃底傈僳人在排行名、个人名、从子名的命名与运行过程中,将每一个看似无差别的个体的人,明确识别为在自身文化体系和群体位置中定位清晰、独特的人。这一序列性的命名与称谓体系,代表着不同的人生位阶,同时与超自然的秩序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藉由这一命名体系与规则,可以发现娃底人人观的特点在于:将过去存在和现在活着的每一个人,结合在同一链条中,将对往生的纪念和当下的延续关联在一起;在这一人观脉络中,个人的特质是被抑制的,人群的结合、群体的象征是形塑其人观的基础。同时,娃底人的个案作为互惠性社会中"自我"与"社会人"非平衡的研究案例,可以丰富我们对于现有人观讨论路径的认识。
2013年01期 v.49;No.216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冯智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逐渐掀起"空间转向"研究思潮。瑶族"送鬼"仪式中体现的空间观念及其建构表明,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空间转向"为仪式及空间本身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范式,促进仪式研究从仪式本体研究、功能论和象征论等传统理论模式向人类身体、空间感知和建构理论解释的转变,更加注重仪式与人类自身及其认知、知识体系的关系。这一转向对于南方山地民族来说,具有更加独特的研究意义。
2013年01期 v.49;No.216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陈兴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族复兴是中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农村宗族复兴活动引起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罗氏宗族的复兴,可知其性质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的过渡性组织,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罗氏宗族复兴的只是一套家族符号和仪式象征体系,而非纯粹的功能性组织。
2013年01期 v.49;No.216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李文钢;
当代人类学家罗萨尔多的《伊隆戈人的猎头》一书,描述了伊隆戈社会与文化的复杂图景,开拓了无文字社会研究的新领域,把代际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放在人类学的学科史中进行评价,将口述史、生命史、田野观察与历史文献资料融为一体,为拓展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借鉴。
2013年01期 v.49;No.21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宋伟;
西方传统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化、抽象化的形而上学,建立其上的艺术本体论追问导致艺术存在本源性意义的遗忘。艺术深植于人类生命存在的本源性境遇之中,艺术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以审美感性方式所呈现或绽出的本源性存在意蕴。因此,艺术本体论问题内在于生存本体论的哲学视域之中,艺术存在的本体论意蕴也就是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意蕴。
2013年01期 v.49;No.216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苏宏斌;
感觉的人化或理性化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和美学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本身脱胎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后者主张人的认识能力通过辩证的自我扬弃,从感性逐渐演变为理性。马克思抛弃了这种思辨哲学,继承并改造了其中的对象化理论,认为对象化不是精神自我运动的内在环节,相反是精神发展的根本前提,主张感觉是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直接变成理论家的。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感觉不再只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同时具有了本质直观或范畴直观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具有了社会性或者人性,并且构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发现了人的本质直观能力,这一发现使他的实践哲学和美学克服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思辨性质,转而对胡塞尔所开创的现代现象学保持着开放性的视野。
2013年01期 v.49;No.216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朱志荣;
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着实践元素和存在论元素。其中实践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存在是审美活动的方式和终结目标。中国古人的实践体现了广义实践观,他们对人生的求索中体现了与自由相契合的精神实践。中国古代思想中尤其强调审美对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即追求诗意的境界。这是中国传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存在思想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强调美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在这方面,中西是相通的。审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部分,是人们进入无差别境界的途径。
2013年01期 v.49;No.216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傅其林;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核心概念,接受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影响,提出了作为存在的实践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它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人类存在条件来建构新型实践行为理论与美学阐释,充满着对人的自由存在和创造性建构的强烈关注与思考,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特征,实现了从认识论、反映论向存在论、本体论、建构论的转型。
2013年01期 v.49;No.216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寇鹏程;
中国当代美学更应该从李泽厚"接着讲"。朱光潜先生本人的理论就是在自己"意象论"基础上"接着讲"的。李泽厚实践美学也是在自己理论上不断"接着讲"而形成的。当代其他主要美学思考也是接着实践美学讲。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李泽厚实践美学基础上"接着讲"的成果之一。这一学理语境是学术生态自身淘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013年01期 v.49;No.216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张瑜;
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美学讨论。通过回顾这场论争的经过及对争论焦点问题如存在论概念、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实践范畴等的探讨,比较双方在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这场争论的最大的理论意义是使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在中国当代美学中出场了。
2013年01期 v.49;No.216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李晔;苗青;
是与应该、描述与规定之间的连接和过渡问题是道德哲学与伦理规范基础研究的根本问题,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塞尔试图通过制度性事实理论解决这一问题,但他获得的只是构成性或制度性的应该,对于伦理规范这样的制度性事实,需要的是对于其"应该性"的"证成"。
2013年01期 v.49;No.21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牛庆燕;
人性危机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寻归人性"是其所是"的本性,积极推进生态人格的重塑和"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辩证审慎地探讨人性的确证方式并合理探寻人性生成方向,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
2013年01期 v.49;No.216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周恩荣;付娟娟;
德性伦理学旨在回答理想人和理想生活的问题,它们与社会的理想状态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和谐作为社会的理想状态,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及自身的和谐,同时也指明了实现和谐理想的途径,即通过存在差异的事物相反相成地互动,使所有事物成就自身、各得其所。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公民要有自主的德性,同时努力使自己的整体德性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为此,公民应当明确生活的意义,持续省察自己的人生。
2013年01期 v.49;No.216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唐海燕;钟明华;
"增长"从属于"发展"的范畴,"发展"蕴含"增长"的词性内涵;"发展"涵盖"增长"的价值论域,"增长"仅具工具性功能,而"发展"则具有目的性价值。"发展"和"增长"两者是有机辩证的关系,"发展"是财富"增长"的目的,财富"增长"是"发展"的手段。明确财富"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有之义。
2013年01期 v.49;No.21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李庚靖;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还是热衷干部教育的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喜爱教师职业,从20岁起选择了教育事业,读了五年师范,做过两年夜学教员、两年小学教员、一年师范教员、二十多年干校教员,主办工人夜学、一师附小、自修大学、农讲所、苏维埃大学、中央党校、抗大等,一生始终坚持并时刻不忘对干部进行教育。他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逐步形成关于教师地位、教师作用、教师条件、教师要求等完整的教师观,解决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问题,对当时或者现在以及未来都有深远的影响。
2013年01期 v.49;No.216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吴先勇;
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导致幼儿教师队伍素质与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在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任用的规范化、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加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建立健全幼儿教师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定幼儿教师队伍,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全面提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2013年01期 v.49;No.216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唐圣权;
教育部印发的《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基于《专业标准》而构建:评价原则和评价过程应体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宗旨;指标体系应源于《专业标准》的各维度、各领域及其基本要求;须建立一套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数量化的操作规程,以提高《专业标准》的可操作性;需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常模,供合理解释结果之用。
2013年01期 v.49;No.216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杨丽萍;
当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尤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高师院校明显滞后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应让位于"为了基础教育、针对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可通过分段教学策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增强其工作适应性、知识拓展性、技能应用性,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3年01期 v.49;No.216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李宏翰;于娟;
道德自我是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个体的不道德行为会对其道德自我意象构成威胁,这种情形即为道德自我受胁。处于道德自我受胁的个体,通常会采取各种方式缓解或消除受胁状态。道德自我受胁的启动范式有四种:行为回忆启动范式、行为想象启动范式、词语启动范式和短文启动范式。道德自我受胁后个体可能采用的应对机制:有认知途径(道德推脱)、行为途径(道德补偿、清洁行为、受苦和忏悔)以及最近提出的距离应对。将来,道德自我受胁的研究应当注意启动范式的实验效度,可以考察应对机制的适用条件、道德自我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2013年01期 v.49;No.216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张劲楠;
大学生日渐成为使用微博的重要群体,微博所承载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大学生"信仰困境"客观存在的今天,尽管微博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干扰,但在增强信仰教育时效性以及培养大学生应对社会复杂现象的甄别能力这两方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信息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正确看待微博并利用微博不断完善高校的信仰教育。
2013年01期 v.49;No.216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胡庆亮;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对大学生而言,这既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应体现出鲜明的群体特色和时代特征。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制度上,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和缜密的顶层设计;实践上,教育创新不足,现实与理论各行其道。为此,需要从个体权利、公共利益两个方面,通过法律素养的提升、社会实践的强化以及配套教育改革的跟进,实现率先突破。
2013年01期 v.49;No.216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谭萍;
大学生公民教育状况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处于研究和关注的较多,但其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大学生公民教育在逐渐展开,但还未被纳入课程体系并予以保障的的基本局面。因此,需要通过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价值理念,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等对策来加以解决。
2013年01期 v.49;No.216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