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研究

  • 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钟瑞添;梁英;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重要性上实现了从"落后就要挨打"到"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发展要求上实现了从"多快好省"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方法上实现了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到进一步把统筹兼顾提升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在发展目的上实现了从"发展为民"到"以人为本"。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2012年05期 v.48;No.21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马克思的发展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林春逸;

    马克思的发展伦理思想深刻地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为了谁"、"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等发展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发展中的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是马克思发展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发展伦理思想无论是对破解当今人类共同遭遇到的世界性世纪性发展难题,还是对破解当代中国所遭遇到的世所罕见的发展难题,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12年05期 v.48;No.21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当代科学技术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黄瑞雄;

    当代科技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如现代物理学和激光技术等的发展,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性,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信息科技等新兴科技的出现,则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亟待合适的解释。总而言之,科技进步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2012年05期 v.48;No.21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沃麦克的社会二重标准悖论质疑

    谭培文;

    沃麦克重弹19世纪F.滕尼斯把意志作为产生社会的前提的理论是十分错误的。划分社会阶段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沃麦克所说的传统"封建式"由本质意志占主导的共同体的"共同社会",而是高于西方"商品化的利益社会"历史阶段的真正的现代社会。

    2012年05期 v.48;No.21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宗教学研究

  • “人神关系”的个体化建构——道教信仰的伦理规范及其秩序构成

    李向平;赵翠翠;

    道教信仰强调通过修道、学道的途径以实现神仙信仰的核心要求,更强调对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功用。道教戒律所建立的神圣秩序广泛地影响到传统伦理及相关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建构与调节控制起到了自发而积极的作用。道教从戒律上要求人自尊、自重、自爱。从道教信仰实践层面来看,人处在天地之间的自然空间和秩序中,在此客体之中,人在实践自身信仰和修炼道德的过程中实现着与天地间的和谐,实现着与道的合一。道教特别注重信徒个人的修行和成仙成道理想,注重个人的心性修炼乃至积德累功之追求,其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基础相对较弱,社会化程度低;其信徒的身份建构和信仰习惯呈现出"分散性"、"个我化"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就道教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而言,在未来的信仰实践中,需要建构现代性格的信仰社团或道教组织。

    2012年05期 v.48;No.214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中西兼修,耶儒会通——试析林语堂的宗教情怀

    颜小华;陈亚南;

    林语堂的一生,中西兼修,耶儒会通。他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悟到西方文化的独特精神。其宗教情怀不仅包括了对基督教的曲折认识和情感上的升华,还包含了对道家思想的推崇青睐和借鉴吸收,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赞赏与认同。林语堂的宗教情怀既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有关,又受到地域文化和时代社会的影响。其宗教情怀体现出他个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对时代精神风貌的具体写照。

    2012年05期 v.48;No.214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法学研究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族习惯法研究状况及未来走向

    周世中;龚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民族习惯法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知识增长和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重大学术事件的发生、标志性成果的取得、理论创新的突破三个方面。可以预期,未来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研究理论创新将更加深入,本土化趋势更为突出,民间法的实践更为加强,民间法的研究更加务实。

    2012年05期 v.48;No.214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法律和政策视角下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的扩展及其机制分析

    杨丽艳;

    中国-东盟自贸区为浅层次一体化(Shallow Integration),这种状态对于经济合作的深度是有限的,对于双方关系的促进也是有限的。双方应采取扩大合作战略并且以深层次一体化(Deep Integration)方式来进行,扩大合作的领域应该是中国与东盟的知识产权领域、海洋和海事领域、新能源领域、环境保护领域、非传统安全领域、共同惩治跨境犯罪以及劳务领域合作。合作的方式可采取软硬法相结合、法律和政策相结合等途径。

    2012年05期 v.48;No.214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行政法解释的特征探究

    黄竹胜;

    以解释活动所针对的法律部门为依据,可以将法律解释分为宪法解释、刑法解释、民法解释与行政法解释四种。这种分类的角度虽然与我们按照解释体制所作的分类不同,但是同样具有意义。行政法解释本质上属于公法解释。它在功能上具有个案关联性、价值判断性、平衡性特征;在法治意义上具有合宪性、合法性、保守性特征。

    2012年05期 v.48;No.214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文艺理论研究

  • 《尚书》“笔”体考述——最早的书面文字与“文笔之辨”溯源

    胡大雷;

    文字作品构成的途径有二:一为先"口出"后"笔书",如古史官所谓"记言"以构成书面文字作品,"口出"有时将经历一个较长间隔才得以"笔书";二为直接构成"笔书",并非对"口出"的记录所成。《尚书》作为记言的古史,多为对"口出"者的记录,但亦有当时就为"笔书"者,此即《尚书》中标明为"书"者,一是先"笔书"后"口出"者,如祝文、命龟之辞、命文(诏命);二是典、占兆书、占兆纪录、簿册文、刑书之类的单纯"笔书"。这些"笔书"即"文笔之辨"意味的最早的"笔"体。这些"笔书"之类文字,具有契约性、公家公用性的特点。对最早一批"笔书"之类书面文字的探索,具有"文笔之辨"溯源的意义。

    2012年05期 v.48;No.214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 论中国古代作者“超奇”说的批评学意义——王充《论衡·超奇》的作者理论研究

    张利群;

    汉代王充《论衡·超奇》是中国古代首篇作者论,其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作者理论和作者批评理论。王充作者论的核心是"超奇"说,这既是对作者身份的确立和对作者价值地位的认定,又是对作者构成要素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从"述"与"作"、"尚用"与"尚文"、"精诚"与"虚妄"、"珍古"与"惜今"等角度发掘其作者意识和作者批评意识,从而为作者批评理论的建设奠定基础。

    2012年05期 v.48;No.21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论美是整生

    袁鼎生;

    事物潜能、事物品质、事物生态活动、事物生境、事物环境、事物背景六位耦合对生,进而并进旋升,达成超循环整生,形成美的本质。美是整生有着普适性:古代天态整生经由近代人态整生,走进现代天人整生,抵达和趋向当代与未来的自然整生,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非线性有序生发,既显现了美的本质谱系,排列了一切美的本质观,又在集大成中结晶和升华了当代美的系统本质和最高本质。整生的根由是生态自由,它们互为因果,一体两面,同抵自然境界,深化了美的机制与规律。

    2012年05期 v.48;No.214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八景文化空间与八景诗画的文化遗产价值

    徐赣丽;朱国佳;

    八景文化是一种广泛流传的集景文化,曾经在历史上盛极一时,留下了许多遗迹。今日再看八景文化,可以发现它是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文化空间、景观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八景诗画等不仅是宝贵的景观文化遗产、地方旅游资源和文学艺术遗产,对现代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乡土知识教材。

    2012年05期 v.48;No.214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一位具有战士品格的理论家——读林焕平先生《抗战文艺评论集》

    冯仲平;

    林焕平先生的《抗战文艺评论集》产生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中国全民抗战初期。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林老的评论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指示着抗战文艺明确的战斗目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即使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仍然焕发着真理的光芒,蕴含着永恒的"历史—现实"价值。

    2012年05期 v.48;No.214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文选》研究

  • 论《文选》荐贤表——兼论表类的文体意义

    李乃龙;

    表的文体义由其物体义演化而来,到汉代形成固定格式,成为察试诸生的重要文体。《文选》收表文19篇,数量之多彰显其地位之高。其中的荐贤表事关君国根基,或一表荐一人,也可以一表而荐数人;表文以举荐者自撰为主,以他人代笔为辅。从动因看,可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荐贤表的内容由歌颂君上、褒荐贤才、自表衷曲三部分组成。用典故比拟荐贤对象和内容,是荐贤表作者习用的修辞手法。荐贤表的荐人有自荐的成分在内。一是荐才本身必须是才识兼具,方能慧眼识人;在表文中大量使用典故以颂圣颂贤,也有自炫其才学的用意。二是荐才为君为国,可以表忠。

    2012年05期 v.48;No.214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从对《文选》作品的接受入手难断其编者是谁

    力之;

    《文选》所录者多为已有定评之精品,而对这些前代精品的接受并非限于"昭明太子及其身边"的刘孝绰、谢举、张率、王锡、张缅、王规、到洽、张瓒、王筠,故局限于这一范围的考察,对确定《文选》的实际编撰者所"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况且,选不选某作品与写作时是否接受其影响,两者并非完全一回事。迄今为止,否定"萧统个人独力编纂《文选》"的种种理由,均难以成立。

    2012年05期 v.48;No.214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桂学研究

  • 论中国古代作家对广西的描写及其价值

    王德明;

    中国古代文人描写广西经历了唐前、唐宋元、明清这三个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他们的作品为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广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深入细致地挖掘了广西自然风景、风俗民情、社会历史特有的美感、意义和价值,从中看到不同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广西映像以及广西在历史上的演变发展轨迹。

    2012年05期 v.48;No.214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石刻整理常见误录探因——广西石刻研究之五

    杜海军;

    石刻是我国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学界对石刻的整理成果很多,也注重开发利用石刻的文献价值,但已有的整理成果中多有不足,比如常出现人物误录、格式误录、字形误录、误入(拆出)他碑、断章取义、疏略漏录、放弃辨识、误辨朝代、属地误录等问题。研究石刻整理常见误录原因,有利于学界对前人成果的利用,也有利于反省石刻整理中易发生的错误,以使再次整理石刻时尽量避免类似问题。

    2012年05期 v.48;No.214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教育研究_道德教育研究

  • 道德隐喻:道德研究的隐喻视角

    李宏翰;许闯;

    人们往往用隐喻谈论复杂和抽象问题,对于道德,也可以从隐喻角度进行研究。道德隐喻的主要研究范式有语义分析范式、IAT范式、Stroop范式、语义启动范式和情境改变范式;道德隐喻的研究主题有道德隐喻的理论解释、道德隐喻表征的维度以及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今后,道德隐喻的研究方向是扩展道德隐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展道德隐喻的中国化研究和挖掘道德隐喻研究的德育实践意义。

    2012年05期 v.48;No.214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青少年乐观问卷”的编制

    余欣欣;李山;郑雪;

    基于青少年实际,编制了"青少年乐观问卷"。对523名中学生(七年级至十二年级)和大学生(一年级至四年级)初测数据的分析显示,"青少年乐观问卷"由5个因子共26个题项组成,累积解释率为53.34%;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6,各因子的α系数为0.701~0.797。对884名中学生(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和大学生(大一至大四)测试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x2/df<5,RMSEA<0.08,CFI、GFI、NNFI均在0.91以上,表明"青少年乐观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012年05期 v.48;No.214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教育研究_教师教育研究

  • 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特征与发展策略

    孙杰远;

    教师道德具有特殊内涵和意义。当代教师道德养成突显新的特征,如主体自觉、道德核心价值位移、行为发散、生态脆弱及负荷沉重等。基于此,当代教师道德发展和实现应重视教师道德知识与表达能力优化、教师道德自省与坚守、学校教育良性文化生态建构、社会治理与核心价值观的改善以及国家主导下的教育评价制度变革。

    2012年05期 v.48;No.214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考辨

    蒋士会;欧阳修俊;

    审视教师与课程关系的发展历史,可将课程与教师的关系大致分为:课程与教师分离观,大课程小教师观,教师即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观。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厘定教师职责,明确课程分析,重赋课程与教师角色的意义。借鉴博弈方法论,吸收维持课程与教师关系动态平衡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构建课程与教师动态和谐的关系观。

    2012年05期 v.48;No.214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教育研究_民族教育研究

  • 社会性别视角下俐侎人的育儿习俗探析

    徐莉;石林红;

    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期待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将这种期待融入当地的育儿习俗中。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儿童在求子习俗、生育和养育三个环节上有具体差异,其育儿习俗中的孕育、生育、养育过程中处处折射出当地人"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要转变俐侎人的社会性别观念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男性应该抛开性别偏见,而女性应该提高自身的觉醒意识,转变传统的角色认同。

    2012年05期 v.48;No.214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

    常军胜;刘远杰;

    中职教育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的中职教育蕴含了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具有特殊的文化使命和优化人文资源的功能。它强调民族地区中职教育体系中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产业的深层关系,民族学生个性特征与职业教育取向的关系,并注重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向问题,反映了学生文化性格发展的内在诉求和中职教育之于民族教育的深刻意义。

    2012年05期 v.48;No.214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教育研究_教育经济研究

历史研究_经济史研究

  • 广西财政收支重心地域迁移的动态轨迹分析

    蒋团标;廉超;

    政府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实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强弱,是其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的重要资金支撑和保障。通过分析广西财政收支重心地域迁移的动态轨迹,可以发现:广西财政在全国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地位相差悬殊,全区财政收支重心有偏向南宁市和北部湾经济区的趋势,北部湾经济区的财政收支重心主要向南宁市偏移,北部湾经济区对桂东、桂南和桂西财政收支重心影响较大,区域重点建设地区对各经济区财政收支重心影响较大。

    2012年05期 v.48;No.214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从会馆看边疆经济开发中的民间力量及商业史叙述语言的选择——以广西为例

    唐凌;

    17世纪至20世纪初,粤、湘、赣、闽等省商人在广西建立了260多个会馆,为边疆经济开发组建了日益强大的队伍,改变了经济结构,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会馆这种民间力量的形成与发展,与移民运动有着密切联系。在运作过程中,其民间力量的基本属性始终没有改变。商业史的叙述,应以会馆存留的民间文献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以会馆系统及建筑功能、商业价值观普及和民族经济融合程度等为依据。

    2012年05期 v.48;No.214 16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线路趋向与区域社会——1930年代广西铁路筹议、筹建和建设述论

    朱从兵;

    铁路筹议筹建过程中的线路趋向往往反映了区域社会的特质。1930年代广西铁路筹议的线路趋向,与1920年代后期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广西地方政府基于与广东的历史联系、地缘关系和现实需要,总是倾向于筹议广东联络线。但是,1930年代筹议的线路趋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粤汉铁路的贯通,使中原联络线的筹议成为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共同的诉求;而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广西成为战略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从中原到西南的必经通道,国际联络线的筹议又成为压倒一切的诉求。正是在这些变化的形势之下,中原联络线和国际联络线合二为一,延长后的湘桂铁路的建设满足了多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也反映了全民族的整体利益,广西铁路的筹议筹建形成了合力,这才使广西铁路的历史从长期筹议筹建的阶段进入到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从而结束了广西议而不建、没有铁路的历史。

    2012年05期 v.48;No.214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清政府对广西农村圩镇的管理机制

    宾长初;

    圩镇是介于城镇与乡村的社区,是农村货物集散中心和城乡联系的纽带,兼具城镇与农村的社会特点。有清一代,政府通过设官驻军、立规定制以及利用民间力量,对广西的农村圩镇实行管理,凸显国家力量的存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2年05期 v.48;No.214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历史研究_文化史研究

  • 试论太平天国文献俗字研究的意义

    杨奔;王建军;

    研究太平天国文献的俗字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界定太平天国文献的用字性质;更好地释读太平天国文献;更清楚地认识部分汉字形体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更好地认识广西俗字与广西方言之间的关系;部分俗字的形体构意揭示了粤西的民俗状况及社会心理。

    2012年05期 v.48;No.214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两湖留日学生刊物与政治舆论动员中的地缘倾向

    王天根;

    戊戌政变后排满革命舆论渐成主流。从地理空间上看,其时东京、横滨等地是革命舆论的中心。早期两湖留日学生及革命派人士筹办《游学译编》和《湖北学生界》,利用东京、横滨等地与长沙、武汉等媒介网络广泛建构革命舆论。分析两湖留日学生刊物,可见近代革命在地理空间有重要表现,地缘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地方行省办的报刊以及日本留学生在域外办的中国行省报刊,都印证了这一点,这决定中国近代报刊既有同乡意识,也有全国目光。留日报刊对政治建构及革命话语呈现的媒介镜像,特别是其中传播的政治想象及排满革命等民族主义情绪,其后果波及辛亥革命的基本历程。

    2012年05期 v.48;No.214 19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正>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广西文科中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依托人文社会科学力量雄厚的广西师范大学,投入总额3000万元建设经费建立的省级科学实验中心.中心于2009年11月落户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1月13日正式成立,在管理上与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现有专业化管理人员8人

    2012年05期 v.48;No.214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主编寄语

    钟瑞添;

    <正>星移斗转,岁月悠悠;青山依旧,江水长流.桂林挺拔的山峰,漓江清澈的河水,蕴含着千般诗情画意。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哺育了无数文化名人。成立于1932年的广西师范大学在桂林这片沃土上,熏沐着甲天下山水的灵秀之气,锐意开拓创新,持续发展壮大,至今走过了整整80年的风

    2012年05期 v.48;No.21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 团结奋进的文学院

    <正>学院文学院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的学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932年创办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2006年由中文系更名为"文学院"。创办80年来,先后汇聚了陈望道(首任系科主任)、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沈西苓、吴世昌、逯钦立、冯振、林

    2012年05期 v.48;No.214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教育科学学院

    <正>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一个以教育学科、心理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体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二级学院.学院在职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26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22人;博士(含在读)28人;研究生导师(含兼职导师)6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有教育部新

    2012年05期 v.48;No.214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 创新发展中的政治与行政学院

    <正>峥嵘岁月,辉煌历程,五十多年来,政行人用心谱写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政治学与行政学四个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公共管理硕

    2012年05期 v.48;No.214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 奋进发展中的经济管理学院

    <正>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学校2005年12月教育资源整合后,全校唯一设置的专门从事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的办学机构。著名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罗知颂教授担任首任院长。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学院有经济研究所、城乡一体化

    2012年05期 v.48;No.214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蓬勃发展中的法学院

    <正>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学院下设法律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法制与社会发展研究所、WTO 研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广西法理学研究会、广西国际法学研究会挂靠在本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现任院长为广西首届十大

    2012年05期 v.48;No.214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 欣欣向荣的音乐学院

    <正>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讲师2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8人,在读博士2人,是广西学校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广西普通高校音乐、舞蹈类专业联考的考点,省外普通高等艺术院校专业考试的唯一考点。近年来,音乐学院在全体

    2012年05期 v.48;No.214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概况

    <正>2009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成立,是广西唯一一所在高等师范院校内部二级建制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同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院以"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为办

    2012年05期 v.48;No.214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 国际交流处与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正>广西师范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历史悠久,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师范大学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师生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

    2012年05期 v.48;No.214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