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法学研究

  • 羌族婚姻习惯法述论

    龙大轩;

    通过对方志、法院档案与口碑资料的综合研究,可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自成体系,且有丰富内涵。婚姻缔结有正聘、入赘、转房、抢婚等形式,同时有同姓不婚、近亲通婚、早婚、强制包办、神灵定亲、婚姻尚财、多妻、禁止离婚、容忍性乱等原则,以维护婚姻稳定,刺激人口增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婚姻法强力介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才逐渐消隐。

    2012年02期 v.48;No.21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侗族款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及互补

    周世中;陈家达;

    侗款文化是我国侗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侗款文化的核心侗款在本质上是民间法、习惯法,能够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侗族款文化虽然包含了很多积极因子,但是由于民间法、习惯法本身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侗族款文化与现代法治之间并不完全吻合,两者之间存在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一切表征。当然,这种冲突与矛盾并非不能化解。如果能够有效地化解两者的矛盾冲突,则能够进一步发挥侗族款文化的积极意义,与现代法治形成互补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法治的实现。

    2012年02期 v.48;No.211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论风俗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适用

    郭剑平;

    风俗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适用体现了司法国情的特殊性、司法制度的文化内涵与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有其必要性。风俗习惯适用于民事调解存在体制保障的缺失、缺乏必要的调查和汇编、法官适用风俗习惯的意识有待加强等方面的困境。我国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善良风俗的认定标准、加强对民众利用善良风俗习惯的引导、整理善良风俗习惯和汇编风俗习惯司法适用案例、加强法官群体对风俗习惯学理的认识与学习等方面的措施,为风俗习惯在民事调解中的适用提供保障。

    2012年02期 v.48;No.21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电子政务的法律现状、困境与出路

    蒋琼;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生了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模式——电子政务,其优点不言而喻,但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子政务法律法规的缺失。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法的核心与首要原则,作为行政的网络表现形式——电子政务也必须遵循该原则。但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却表现出无纲领性立法、无确定立法规则、无有效的立法评价及监督机制的"三无"状态,所以我国必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改进电子政务立法。

    2012年02期 v.48;No.21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刑事归责要素的找寻与确立

    邓崇专;

    刑事归责要素配置范围的确定,应当紧紧围绕刑事归责的价值目标而展开。尽可能地配置类型丰富且内容详尽的归责要素,是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关键。在坚持中国刑法学体系下找寻刑事归责要素原则的前提下,刑事归责要素应在"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各种主客观事实"和"与犯罪行为无关而与犯罪人有关的各种主客观事实"两大范围内找寻与确立。

    2012年02期 v.48;No.21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从现实基础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视阈

    靳书君;潘沁;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在市场、社会和国家之间探求符合中国实际要求的结构关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视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主题、主力和主体的中国化。

    2012年02期 v.48;No.211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论中国知识界接受马列主义的重要前提:“一国胜利论”及其实践

    韦健玲;

    "一国胜利论"提出并实践成功之前,中国知识界如梁启超、宋教仁、孙中山等只介绍马克思主义而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同时胜利论"。该理论阐明社会主义革命将同时发生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欧美各国,并且该理论在实践中还没有变成现实;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也未充分发展。列宁主义的"一国胜利论"从理论到实践上都成功地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由此,中国知识界开始广泛传播、接受并实践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列宁主义的"一国胜利论"及其实践的影响是中国知识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催化剂。

    2012年02期 v.48;No.211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民族学研究

  • 史料与史实:作为壮族族称最早来源的“撞军”考辨

    刘祥学;

    史料不一定就等于史实,原因在于人们眼见的史料难免存在错误。史料的正误关系到史论能否成立,在征引之前应对史料加以必要的考辨。通过对《续资治通鉴》《桂海虞衡志》及《溪蛮丛笑》中有关"犭童"的史料进行详细的考证辨析,可以发现目前流行的壮族族称源于宋代"撞军"的说法,实际上所征引的史料系版本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谬误,应予以纠正。

    2012年02期 v.48;No.211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明代广西壮族土司土兵“供征调”及其社会影响述论

    蓝武;

    土司制度下的土兵是封建国家武装力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代封建中央王朝频繁征调广西壮族土司土兵从事各种军事活动,一方面对加强边疆防卫、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广西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广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导致社会混乱、民众生活更加困苦以及土司土兵征戍制度的变更。

    2012年02期 v.48;No.211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广西瑶族民间“鼓舞”之比较

    黄小明;

    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舞蹈的"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本民族的文化、祭祀仪式、风土人情、节庆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蕴涵着民族的审美,它是民族审美的物化,更是生命力量和内在本质的体现。

    2012年02期 v.48;No.21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

    刘延超;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由于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新加坡的身份认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新加坡英语文学作为新加坡的主流文学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的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困惑。

    2012年02期 v.48;No.211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文学研究

  • 略论英尼斯与麦克卢汉学术思想的差异

    汤文辉;

    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共同奠基了多伦多学派,但两人在学术方向、基本立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英尼斯重视传播媒介对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麦克卢汉重视传播媒介对感知和心理的影响;英尼斯对媒介的技术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麦克卢汉则充溢着乌托邦精神;在对待技术理性、大众传媒、美国等问题上,英尼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而麦克卢汉则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这些明显的差异使得研究者甚至质疑"多伦多学派"这个概念的合理性。

    2012年02期 v.48;No.211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作为“艺术”的生态——论麦克卢汉生态思想精义

    李中华;刘军;

    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围绕生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总观麦克卢汉对生态问题的论述,其特出之点在于对生态之艺术特质的强调,这也是麦克卢汉生态思想的精义所在。麦克卢汉认为,生态在现代的涌现是技术发展产生的后果,因此,生态并不是自然。质言之,生态是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它在特征上有点类似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但不同于前技术时代的自然观;其不同在于它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特质。就艺术而言,在麦克卢汉眼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感知、作为一种成分,参与人们的存在,为人提供新视野,使之适应新环境,与新环境建立关系。可以说,麦克卢汉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为生态美学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2年02期 v.48;No.211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有意识的解构和无意识的建构——东方主义语境中的《蝴蝶君》

    刘慧;

    从东方主义的角度看,《蝴蝶君》对东方女性刻板化印象的解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东方主义"无意识地影响下,身为华裔作家的黄哲伦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对"东方主义"的暗合,或者说建构。东方主义所特有的字典编纂式和制度化的强化效果,使黄哲伦的个人思考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知识机制,因此他的剧作有东方主义的痕迹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意识地建构了"东方主义"。

    2012年02期 v.48;No.21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旅游研究

  • 民族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内在联系探讨

    宋才发;

    《国际文化旅游宪章》开启了博物馆参与旅游业活动的大门,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兴盛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民族博物馆是国内外旅游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博物馆与旅游将成为并驾齐驱的社会发展生力军。民族博物馆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博物馆与旅游"被定为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旅游业的发展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相得益彰。

    2012年02期 v.48;No.211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旅游业低碳化途径探析

    马艺芳;

    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不断加大,旅游业低碳化发展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业不是"零碳排放"产业,存在着一定量的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因此,有必要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低碳化建设、旅游出行系统低碳技术应用与低碳服务的实施、旅游客源市场系统低碳理念的培育、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策的制定以及资金、技术、人才策略的实施等方面探寻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2年02期 v.48;No.211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教育研究_教师教育研究

  • 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

    余欣欣;李山;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但审视现实,教师的职业压力日益增大,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在悄然地蔓延,幸福似乎正在远离教师的职业生活。教育幸福是教师职业的幸福不同于其他职业幸福的特殊性。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培养和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减少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2012年02期 v.48;No.211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引领与协作——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教师的师徒生活研究

    王彦;梁丽玲;

    师徒制作为重要的在职教师培训模式之一,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现代师徒制是在对现代学徒制的借鉴和对职业教育的反思基础上产生并加以运用的。师徒生活通过提升教学理念、促进反思性教学、塑造职业性格而提升了高校女教师的课堂生活质量,通过缓解情感危机、养成心理健康、传承职业情感而丰富了女教师的日常生活体验,因女性独特的性别身份对于师生生活的有效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2年02期 v.48;No.211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教育研究_教学研究

  • 试论“美德作为知识可教”的边界

    卢建华;

    美德作为知识存在具有普遍性,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所以,它作为知识可教是有边界和条件的。只有理解美德作为知识存在的实质以及美德知识的属性,才能领会"美德作为知识可教"的边界和条件。道德教育可以采取灌输、叙事、反思等方式。在道德教育中,当道德的概念和要求与主体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并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时,这种道德知识的传授方是可行的、有效的。

    2012年02期 v.48;No.211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汉语学习的层阶与汉语教学的适切性

    韩明;

    汉语所承载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分为若干个层面,而不同层面包含的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征,相应的汉语学习就具有层阶性,即从习得汉语的语言符号系统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汉语的审美与价值观。因此汉语教学应确定目标层次,即从促成记忆的教学入手,进一步促成理解的教学与审美认同的教学,形成汉语学习的阶梯型发展。

    2012年02期 v.48;No.211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广告学教学改革研究

    何德珍;唐长兴;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这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很有启示。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自组织特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开放性、教学系统的非线性、学习者内部的协同性、学生能力形成的涨落性。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措施主要有:开放性的教学系统培养创造性人才、激发学生系统内部协同性学习、非线性的教学改革、发挥"涨落性"的杠杆作用。

    2012年02期 v.48;No.211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语言研究

  •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字种数及音节覆盖率的计量研究

    陈小燕;刘惠;

    以国家新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60篇"以及广西新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50篇"作为封闭性语料,运用数据库分析手段,对朗读作品的不重复字种数、声韵调覆盖率、基本音节、分声调音节等进行穷尽性的计量考察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新大纲及广西新大纲测试用朗读作品选取的科学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2012年02期 v.48;No.211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宋代江浙诗人不同韵尾阳声韵部通押现象考察

    钱毅;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文与庚青通押,真文与侵寻通押,庚青与侵寻通押,真文、庚青与侵寻通押,寒先与监廉通押,江阳分别与寒先、监廉通押,真文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寒先分别与庚青、东钟通押,侵寻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有些特殊用韵揭示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音现象。

    2012年02期 v.48;No.211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汉英“喜悦”的转喻与隐喻

    陈艳玲;王火召;

    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转喻与隐喻表达。汉语、英语中情感范畴"喜悦"的表达,表明两种语言对"喜悦"的认知都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转喻和隐喻方式都建立在人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2012年02期 v.48;No.211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世界史研究

  • 英国退还庚款余额动因分析

    陈淑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陆续向中国政府退还从中国掠夺来的庚款余额。虽然英国民间很早就有向中国退还庚款余额的呼声,但是英国政府退还庚款余额的决定和退还行动却一波三折。这一期间英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如美国退还庚款的影响、日本退还庚款的压力和中国人民在退还庚款问题上的反抗斗争都对英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英国战后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政府的退还行动有影响,并影响着退还庚款的管理和使用权问题。

    2012年02期 v.48;No.211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研究

    汪爱平;

    美国的南海政策,因循的是为美国对外总体战略服务的原则,既是其国家利益谋求的现实凝练与体现,同时又是其对外战略拓展的历史积累与沉淀。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体现了美国对中国防范与遏制的战略思路,对南海地区的局势及当事国的行为都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中国对此应冷静应对。

    2012年02期 v.48;No.211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翻译研究

  • 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

    王晓惠;

    汉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在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对本土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世界文化版图的重新确立意义重大。汉诗英译重在意象的传递。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是译者以"异化"的道德态度,充分调动诗学创作和信息传递的双重主体性,运用抵抗或通顺的话语策略,产出具有异化效果的可读性译文的过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包括完全抵抗策略和部分抵抗策略(意象的调整、加工、舍弃、加译)。

    2012年02期 v.48;No.211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

    黄中习;

    壮族文化特色词是指壮译外中壮语特有而译语没有的文化词汇空缺。英译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时,传译壮族文化特色词汇涵义主要有四种译法,即音译释意、直译、意译和译者注释。

    2012年02期 v.48;No.211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书评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