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哲学研究_意识形态研究

  •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吴全兰;

    先秦时期思想自由、开放,人们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标准,各种思想学说纷杂并存。而古代的思想家又普遍认为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希望统一思想。一直到西汉汉武帝之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循的统一的主流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从先秦百家之一的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并被广泛接受,主要有几个原因:儒学的文化渊源最深远、社会影响最深广;儒学能为西汉的王权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儒家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社会秩序;儒学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当时的现实问题。

    2012年01期 v.48;No.21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基于“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追问——以阿尔都塞为对象

    吴永生;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命题重新诠释,对其进行追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只有功能的质能够保持稳定;意识形态难以避免的虚无性并不能永远掩盖其中的真实成分,总体上其科学性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反复"断裂"并不能彻底否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社会进步也不能排除其相应的存在空间。

    2012年01期 v.48;No.210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创造性谬误——索罗斯的意识形态观

    谢江平;

    由于社会现象的反身性质,意识形态等社会科学理论是有缺陷的知识。虽然意识形态是有缺陷的知识,但它能产生积极有用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谬误"。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是"易扩散谬误",意识形态总是将一时一地有效的东西普遍化、永恒化,以至于远离生活现实,变成谬误。索罗斯认为,开放社会是意识形态的纠偏机制。

    2012年01期 v.48;No.21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主体性: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张力中

    张立达;

    人之主体性的成立,需要外在性、经验性和内在性、先验性的结合。这种结合之所以可能的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性基质是作为"无"的自我意识。"无"既超越了具体存在者的有限性,实现了彻底的普遍性和否定性,使主体能够独立自持;同时又必须借助外在的经验现实显现自身,使主体现实化。这个对立统一的方式,就是对象化。

    2012年01期 v.48;No.21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元伦理学视阈下“正当”与“善”之辨

    伍志燕;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2012年01期 v.48;No.21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主仆关系透视——对阿奎那的神学和哲学的分析

    濮荣健;

    中世纪的哲学在名义上是神学的仆人。通过"五路"证明和论证上帝是存在本身,阿奎那协调了亚里士多德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不仅为神学论证了起点,而且为神学建立了哲学的基础。在圣餐的变质说中,阿奎那更具体地用理性来解释信仰,发展了哲学,客观上提高了理性的地位,为后来理性的独立做了准备,但却忽略了圣经经文的正意。

    2012年01期 v.48;No.210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美学研究

  • 休闲:人类的一种审美化生存状态

    梁振南;梁晓音;

    休闲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化生存状态。其表现在:自然生命的律动:恣情舒展,悠然闲适;自然生命的本真:随顺自然,适性随缘;自由生命的徜徉:任情任性,随意随心;和谐生命的濡养:协调平衡,优化共生。

    2012年01期 v.48;No.210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从分离、冲突走向交融的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济慈诗歌和谐之美探微

    罗美玲;

    济慈批评中,长久以来存在着唯美论和唯政治论的拉锯,其中又有一个基本恒定的共识:济慈的政治退避论或对抗论。对济慈诗歌和书信的系统性研读发现,他的诗歌创作是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从分离、冲突走向交融的过程。前期诗作激情讴歌民主和自由、抒发对英雄时代的怀念,并在自然和诗歌中寻找庇护,美学追求与社会现实各自为阵;中期作品着力营造神话和梦幻世界,同时激烈批判现实社会,美学追求与现实社会短兵相接;后期作品从美学的高度接纳人世间的疾苦,现实社会与神话梦幻浑然一体,孕育了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的交融。对诗歌艺术和美学的执著追求是济慈诗歌的表征,深厚的社会政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是其诗歌的底蕴。

    2012年01期 v.48;No.210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文学研究_楚辞研究

  • 论楚辞、楚歌的判断标准

    周苇风;

    先秦楚辞、楚歌的定义应该根据地域特色,而不应该以"兮"字入句为限。屈原大部分作品援"兮"入句,后世作家模仿屈原,"兮"字入句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世"兮"字入句的韵文自可视作诗歌之一体,但在概念上不宜与先秦楚歌、楚辞相混淆。楚辞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楚声、楚语、楚地、楚物等方面,楚歌则因入乐还表现在楚地的音乐特点上。战国时期楚国各地的歌曲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域风格,我们在研究楚歌时,应该注意到楚歌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别。

    2012年01期 v.48;No.210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屈原自沉说之缘起与质疑及其可能终于疾病考

    王伟;

    屈原之死,汉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其死于自沉。后之学者或申之、或驳之,莫衷一是。而据史籍所载,"自沉"多是后人对先秦士人或直士之死的一种褒义性指称,大多并无实证。而从楚辞文本本身与相关楚地出土文献来看,屈原最有可能是死于医学上所谓厥心痛一类的疾病,也就是《惜诵》"背膺片半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所指疾病。而这种疾病的症状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佐证。比较而言,屈原死于厥心痛较之于其自沉于水更吻合于文献所载。而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揭开屈原死因之谜,并且对于其作品的理解以及其部分作品真伪的考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2年01期 v.48;No.210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文学研究_诗学研究

  • “广场”的隐喻叙事与政治透支——北岛诗歌的话语特征新论

    董迎春;

    北岛诗歌话语体现出较明显的隐喻特征,表现出明显人道主义与广场意识,是政治的一种隐喻叙事,但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多介入,破坏了诗歌的审美与诗意,北岛作为代表的朦胧诗的影响因此也日渐衰微,最终被第三代诗取代。

    2012年01期 v.48;No.210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化生”神话与中国新诗的“生生”生存诗教

    刘长华;

    "诗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新诗建设者曾对它的历史不足严加批判。但是,"诗教"的事实在新诗中依然存在,传统"诗教"理论中的核心意识"天人合一"其原型是中国的"化生"神话,而中国新诗将其演化成了一种"生生"生存诗教,应对着中国现代的"苦难"历史语境。通过对"化生"神话与中国新诗的"生生"生存诗教之间关系的梳理,对中国新诗的民族性考察以及重建中国诗学话语有着一定的意义。

    2012年01期 v.48;No.210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概论

    张剑桦;

    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是澳门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文学现象,有着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现阶段的澳门,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文学现象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在客观上有走向式微的倾向。

    2012年01期 v.48;No.210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语言象似性研究

  • 时间顺序和认知模式顺序的象似性研究

    关永平;

    语言结构反映认知结构。语言结构的顺序映照人们的思维顺序。语言结构的排列顺序反映人们实际经验的顺序,即人们感知世界的顺序。句法结构及语篇结构顺序反映时间顺序及焦点—背景顺序、无标记—有标记顺序、突显顺序、对称结构及整体—部分顺序等认知模式顺序。象似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语言结构。语言结构的象似性为我们研究语言与认知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由于受到诸如语法化原则、韵律原则、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及语用原则等因素的制约,语言的象似性程度会有所减弱。语言正是在象似性与任意性的互动中发展变化的。

    2012年01期 v.48;No.210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英语杜撰词的象似性分析

    汪敏飞;

    语言具有任意性,与语言的任意性相对应的是语言的象似性,它是指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杜撰词和原型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形态、语义理据,它们之间的共同基础往往是借助于原有的语言词汇和语义知识,依靠联想去激活读者的创新思维来达到或获得独特的交际效果。杜撰词往往具有映象象似、拟象象似或隐喻象似等象似性特征。

    2012年01期 v.48;No.21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经济研究

  • 《2004—2010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及实施述评——兼论其对构建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的启示

    高兰英;宋志国;

    《2004—2010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的出台,是东盟全面审视各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加强东盟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强势推进单一的区域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立、进而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行动。围绕该《行动计划》,东盟及其成员国采取了多项卓具成效的举措。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领域有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双方的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将包括进行国家战略层面的沟通、扩大知识产权法律领域的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开发、开展知识产权自动化与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对话协调与争端解决机制等各个层面。

    2012年01期 v.48;No.210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中产阶级住宅福利提升的路径研究

    汤茜草;

    中产阶级的住宅福利与个体行动者特征相关联,也与国家住宅政策相关联。以住宅福利的政策满意度来表征中产阶级的住宅福利状态,运用统计数据形成回归模型,从模型中可发现中产阶级住宅福利提升的途径和可能的模式,也可验证中产阶级住宅福利作为一种高起点的职业福利的本质假定。在提升住宅福利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存在着因其住宅福利与职业的关联而对职业稳定性的忧虑,也存在着当前政策框架下住宅福利的代际传递加深福利鸿沟的隐忧。

    2012年01期 v.48;No.210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教育研究

  •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教育叙事与教学对话研究

    于青;彭松林;易丽丽;

    缄默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基础,对人类的学习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有大量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缄默知识的显性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开展教学叙事是缄默知识显性化的重要条件;教学对话是缄默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2012年01期 v.48;No.210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外部阻力源新探——基于改革主体博弈的视角

    蒋士会;林唐广;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新课改是在其"穷村场域"里所进行的,新课改的执行主体受资本的限制而趋于追求短期的、个人的利益,这与新课改决策主体追求长远的、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两者间的博弈导致课改陷入困境,从而影响博弈两方理性水平提高,即新课改推进的阻力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课改评价制度及"贫教惯习"。

    2012年01期 v.48;No.210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留守儿童怨恨的滋生、危害及其教育干预策略

    刘德林;

    怨恨是留守儿童极易滋生的消极情感。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与心理特性是引发怨恨滋生的内外因素。而留守儿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身心产生毒害、阻碍自身的社会化、导致道德人格扭曲以及引发攻击性行为。怨恨所引发的负面效果要求对其进行教育干预。其策略有预防和疏导两个方面。预防主要以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素养为根本,疏导则是由教师引导留守儿童理性地宣泄怨恨。

    2012年01期 v.48;No.210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将PISA应用于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不可无视的两个问题

    唐圣权;

    PISA2009上海项目,开启了用PISA监测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先河。继而有关学者主张,借鉴PISA建构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以提供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间可比较的教育质量指标,从而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然而,当我们将PISA移植于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并将其结果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时候,不可无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生存质量问题;二是教育效率问题。前者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幸福感如何、承受的压力有多强、失去了多少原本不该失去的东西;后者关注:某一PISA成绩的取得,消耗了多少劳动,花费了多长时间。

    2012年01期 v.48;No.210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固守与创新:高考改革的必然抉择

    周剑清;

    高考改革是一个争论纷繁的话题,但其改革的步伐从未间断:从考试科目、命题方式、招生方式到招生体制;另一方面,高考的改革由于历史的依赖、传统的依赖以及社会公平的诉求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始终在统一考试、分数至上这一"黄金标准"下悄然而为。高考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坚守教育公平?途径有二:一是坚持统一高考,一是坚持招生制度的改革。

    2012年01期 v.48;No.210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试论写作活动中的具象思维

    覃可霖;

    写作是人类进入文明历史的一项主要标志。写作活动其实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即写作思维活动。具象思维是写作活动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是写作活动的基础,是生动、具体的可感的审美形象思维。具象性、创造性、客观性、整体性是其特征。通过激发兴趣积累意象、发展想象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具象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2012年01期 v.48;No.210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历史研究_民国史研究

  •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国民党党务活动述论

    张慧卿;周丽群;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组织机构急速增加,但组织趋于涣散;党员人数迅速膨胀,但党员对党更加淡漠;党部经费大都来自政府拨款,经费不足,许多活动难以开展。在党政关系中,不仅实现不了党对政府的指导、监督,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影响到了国民党的执政能力。这种局面的出现,源于国民党中央地方党务设计的失策。但从根本上说,是国民党的主义、政纲、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冲突,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趋势相冲突,它没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只能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行其主张。

    2012年01期 v.48;No.210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现代教师队伍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考察

    刘鹤;

    抗战时期,随着大量湘西籍精英的回迁和外地教师的内迁,湘西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地缘、学历、性别、年龄结构都出现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湘西地区现代小学教师队伍快速壮大,现代中等教育教师队伍也长足发展,一支现代教师队伍建立并成熟起来。

    2012年01期 v.48;No.210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民国后期的竞选活动分析——以1946年广西省参议会议长竞选为中心

    王晓军;

    1946年广西省参议会议长选举是抗战胜利后地方政治权力的一次非暴力角逐。以李任仁、陈锡为首的竞选双方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竞选方式和竞选策略,其中既有合法的、正当的,也有非法的、不正当的。竞选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既暴露了民国后期法制的缺陷与不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主意识与氛围的局限,预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道路的曲折艰辛。

    2012年01期 v.48;No.210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历史研究_世界史研究

  •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出土金珠饰品的考古研究

    陈洪波;

    参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大陆出土金珠饰品的研究成果,对南海沿岸汉墓历年所出金花球等饰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合浦金珠饰品体现出域外风格,它在南海一带流行的年代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当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南海一带经济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但从金珠焊接方法等制作工艺判断,这种产品本身是舶来品还是汉地产品,还存在疑问。从考古发现判断,金珠饰品有在合浦当地制作的可能性。

    2012年01期 v.48;No.210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二战前印度国大党土邦政策的演变

    李加洞;谌焕义;

    在早期,领导层主要来自婆罗门中上层的事实决定了国大党对土邦采取了拥护王公统治的政策。随着国大党左派逐渐掌握领导权,国大党也要求王公在土邦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制,但对土邦奉行温和的不介入政策。面对印度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大党对土邦开始转向公开介入政策,将英属印度与王公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融为一体。对土邦采取从软弱到温和再到强硬的政策反映了国大党逐渐走向成熟、实力逐渐增强的历史进程,注定了两个印度必然统一的历史。

    2012年01期 v.48;No.210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出版学研究

  • 出版选题的类型及其策划原理论析

    黎海英;

    选题策划成功与否,关系到出版产业的兴衰存亡。综观今日之出版界,选题所涉及的文化领域之广、学科门类之多、知识层次之复杂、读者需求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对出版选题进行归类分析,旨在寻求每一种类型的选题之间所共有的策划规律与特性,以便在选题策划和决策中认识其差异性,把握其共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选题的经营风险,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

    2012年01期 v.48;No.210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