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贡献

    王炳林;方建;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全党学习的地位、内容及方法。他大力倡导学习,把全党学习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紧密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建构全党学习的内容体系;在实践中探索全党学习的措施和方法,有效推动了学习工作的深入开展。毛泽东关于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为当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对增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06期 v.47;No.20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简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选择

    钟瑞添;

    历史从来都是合力的结果。作为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的起点,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选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体现在:第一,作为一次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初步清除了前进的路障;第二,辛亥革命的进程,加速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第三,辛亥革命的失败,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历史的依据;第四,辛亥革命的实践,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客观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借鉴。

    2011年06期 v.47;No.209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陈云与新时期民主集中制的恢复与健全

    王春玺;张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致力于探索在新的执政条件下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问题,对处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党的领袖个人与集体等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通过建立健全党规党法以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党内民主制度;恢复了中央书记处制度及集体领导体制,在中央以总书记制取代主席制。这些思想从理论上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在陈云和邓小平等共同推动下,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恢复和健全。

    2011年06期 v.47;No.209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从民族资本家心态转变看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及基本经验

    于昆;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民族资本家经历了由剥削者到自食其力劳动者的转变过程,这给他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了巨大震荡,表现出种种复杂心态。中国共产党针对资本家的各种心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照顾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发挥资本家中骨干进步分子的示范效应;加强教育以促进资本家思想上的转变,这是党的政策促使资本家从心理上接受改造的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2011年06期 v.47;No.209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哲学研究

  • 消费社会下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解读

    李恩来;张荣军;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化为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也从满足生存需要的"使用价值消费"转向满足社会定位需要的"符号价值消费"。在他看来,这一转化的内在逻辑体现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之中。他力图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去超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批判理论语境之中寻求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突破点,并以此来建构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社会学批判理论。

    2011年06期 v.47;No.209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普遍语用学视域下理性同一性的构建——论哈贝马斯的同一性思想

    李长成;

    "一"和"多"是形而上学的主题。为了避免解决同一性问题的保守主义、语境主义及悲观主义立场,哈贝马斯指出,必须立足于20世纪"语言哲学"转向这一大的背景,展开意义理论批判,建立普遍语用学,才能走出理性的困境,解决"一"和"多"的问题。

    2011年06期 v.47;No.209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迈克尔·波兰尼自由思想的理论逻辑

    李白鹤;

    波兰尼从对普遍怀疑原则的考察出发,揭示出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具有无可避免的默会寄托前提,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科学领域中科学家们由于有着共同的默会寄托传统因而能够自动自发地形成一致的趋势;由此,他又将这种认识扩展至对整个自由社会的认识,指出只有所有的社会成员将自己都投身于追寻真理的活动之中,才会出现人人彼此真诚信赖的自由社会。对于一切认识活动都包含着无可避免的寄托前提的揭示是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理论的重要内容,而波兰尼对于个体自由和公共自由的实现的分析是建立在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有着共同的默会寄托传统的基础上的,这表明默会理论是波兰尼自由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2011年06期 v.47;No.209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试论魏晋名士对儒道身心思想的整合

    曾小明;

    魏晋名士在诸子思想大融合的背景下,以娱乐当下的生命视点,积极整合儒道身心思想,倡导贵身适性、称情则自然、当以乐死的身心观念,从而形成了魏晋名士与无境相通相容的生命境界观。

    2011年06期 v.47;No.209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文学研究_文选研究

  • 《文选》中潘岳赋六首释证

    顾农;

    《文选》中录入了8首潘岳赋。其中《藉田赋》和《射雉赋》分别反映了潘岳青年时期扬才露己及无忧无虑的思想;《秋兴赋》反映了其处于官场斗争中的归隐思想;《怀旧赋》中有一些疑点值得重新阐释;《寡妇赋》是模仿前人的同题之作;《笙赋》则是《文选》音乐赋中的推陈出新之作。

    2011年06期 v.47;No.209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1K]
  • 宋人对《文选》李善注、五臣注的评议

    郭宝军;

    自《文选》学史上的两种主要注本即李善注与五臣注问世后,对其优劣的评价一直没有间断。散见于宋代笔记等著作中的札记在评价两种注本时几乎众口一词地褒扬李善、抨击五臣,其对五臣注的评价多采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通过对《文选》注释的详细比对发现,宋人的评价并非客观。宋代一般知识阶层中盛行的是五臣注,苏轼等人对李善注的褒扬,最终导致了《文选》合并本、单李善注本的刊刻问世。

    2011年06期 v.47;No.209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0K]
  • 《文心雕龙》与《文选》吊文观辨析

    赵俊玲;

    吊文可分为吊古类吊文和吊丧类吊文,前者通过哀悼古人以自喻抒怀,后者对同时人的死亡表达悲伤。"自喻"是吊古类吊文与吊丧类吊文及其他几种哀祭类文体相区别的典型特征。《文心雕龙》与《文选》分别评录了吊文一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皆重吊古类吊文,吊丧类吊文在二书中均处于缺失状态。这种缺失在《文心雕龙》是出于辨体的需要,乃是刘勰对吊文一体的刻意规范;在《文选》则是编者优胜劣汰的结果。刘勰与萧统皆推重贾谊《吊屈原文》,乃因此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对后世吊文起到了立训垂范的作用。

    2011年06期 v.47;No.20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9K]
  • 响遏行云,字定乾坤——论宋代诗学中的“响”字说

    王梽先;

    宋人论诗,极重字"响"。"响"字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潘大临的诗眼与"死响",叶梦得、吕本中、姜夔的"活法"与"活响",魏庆之、严羽、方回的意境与"声调之响"。"响"字说既关注诗歌局部诗眼的锤炼,又注重诗歌整体意境的开拓,还成为指导宋诗走向成熟的理论因素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1年06期 v.47;No.20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多重视野下《屋顶丽人》的文本分析

    刘玉梅;

    《屋顶丽人》是莱辛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该书以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间和自然现象意象的二元对立为背景,细致描述了两性权力话语之争及由此直接导致了汤姆的反成长的根源。两性矛盾的尖锐和持久存在的根源不仅在于阶层的对立和两性间缺乏恰当的沟通方式,更在于这种对立造成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范导而失落,为两性矛盾的循环往复埋下了永久的隐患。此外,对男性持不同态度的三个女性角色形成的鲜明比照,体现了莱辛试图探索两性和谐相处的可能途径的良苦用心。

    2011年06期 v.47;No.209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语言研究

  • 从“段”和“股”的泛化看量词泛化的一般途径

    宗守云;

    汉语量词多存在着泛化现象。量词"段"的泛化过程为:从空间离散物到空间连续物,从空间物到时间物,从自然物到文化物,从具体物到抽象物。量词"股"的泛化过程为:从固体离散物到固体连续物,从固体物到流体物,从客体物到主体物,从具体物到抽象物。这两个量词的泛化过程反映了量词泛化的一般途径。其促动因素是隐喻、转喻、图式转换、常规意象。

    2011年06期 v.47;No.209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指代词“那”的衔接功能研究

    蒋华;

    指代词"那"既有顺接的功能,又有逆接的功能;有总结上文、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功能,也有悬念功能,制造疑问,设置延宕。不仅如此,指代词"那"还有承上的功能,也有启下的功能,甚至某些特别情形下同时拥有承上和启下的功能。

    2011年06期 v.47;No.20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蒋藏本《唐韵》所引《说文》订误举例

    封传兵;

    蒋藏本《唐韵》成书于唐代,其所引《说文》比二徐本更加接近许书原貌,对《说文》校勘具有重要的价值。然《唐韵》流传年代久远,其所引《说文》亦存在残损和缺脱,需要加以校订和整理。《唐韵》所引《说文》讹误之例有字形讹误、字词缺脱、文字误衍等。

    2011年06期 v.47;No.20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 莎士比亚性语言研究综述

    谢世坚;向心怡;

    隐晦地使用性语言是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西方莎学界对莎士比亚的性语言从最初的诟病、回避,渐渐转变为承认,进而加以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来,该领域已成为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莎剧译本对性语言的处理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漏译和误译现象较多,且多数译文都未能体现原文的奥妙。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性语言的翻译研究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研究无论是对认知语言学还是对莎士比亚研究都将有所贡献,同时对国内未来莎剧重译也能提供帮助。

    2011年06期 v.47;No.20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论政府记者招待会中诗词英译的对立性及口译策略

    纪可;岑烁丹;

    在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发言者有时会引用一些古诗词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翻译这些特殊的源语时,译员要处理好一些对立性的关系,即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对立,口语和书面语翻译的对立,文化空缺和文化传递的对立,要在这些对立中找到统一。译者应以"释意"原则,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完整地传达发言者的意义、感情和意图,达到交际的目的。

    2011年06期 v.47;No.209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文艺理论研究

  • 经验表象运动与动机目的期待——论休闲审美的心理基础

    王朝元;

    休闲审美是一种具有解脱性、自由性的审美活动。审美休闲活动中审美的心理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休闲审美心理准备、休闲审美心理观照和休闲审美心理效应三个阶段。休闲审美心理准备阶段是进入休闲审美状态前的心理预备阶段;主体休闲审美活动之前,有各种各样心理因素影响主体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注意。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主体心理内在机制的活跃,影响休闲活动的积极性与丰富性的形成。休闲审美心理能与构成它的心理因素相契合,完成主体在审美休闲活动中的心理满足。

    2011年06期 v.47;No.209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中国画色彩的文化心理变迁

    彭永馨;

    中国画在中国特定的大文化环境中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把"墨"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色彩,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色彩却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色彩审美观是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作为有着古老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不管历史上有过多少辉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促进文化科技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画艺术在文化心理、艺术观念及风格上的转变。

    2011年06期 v.47;No.209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利用价值探析——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例

    李雅日;

    民间工艺美术兼具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显性与隐性等一般发展资源所不具有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是评价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利用价值的重要前提。探析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物质性特征的实践价值、生态理念下的创造价值,以期借助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这一有效途径,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同时,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另一种方法和思路。

    2011年06期 v.47;No.209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教育研究

  • 学校何以担当学生伦理道德培养的责任——基于信任、利他与合作的培养分析

    卢宝祥;

    责任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从本质上讲,是对义务的认识和对义务的实践。受市场张力和渗透力的影响学校的伦理道德责任极为重要。学校责任的复杂性和伦理道德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信任"、"利他"与"合作"三维作为学校的伦理道德责任的重要性,即学校应该且必须对学生的"信任"、"利他"与"合作"等美德的培养承担责任。

    2011年06期 v.47;No.209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西南边陲的教育国境线——云南边境国门学校现状研究

    柳谦;梁丽玲;梁顺意;葛孝忆;张亚兵;王昊宁;吴衍;

    "国门"具有地理和文化上的特殊含义,"国门学校"即指处在边境线上的学校。云南国门学校在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师生努力下不断发展,学校软硬件都有很大改善。在办学中展现了中国实力与成就,开展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教育、国民教育以及对外教学,开展了多层次的身份认同教育,体现了国门学校的特殊职能,为身份认同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交融、区域教育公平等领域都提供了典型的研究样本。

    2011年06期 v.47;No.209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制度化教育下的学习生活探讨

    唐荣德;

    关注学生生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追求。学习生活则是其中认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学习生活是学生以学业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生存过程。在制度化教育的背景下,学习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化生活,资源竞取是制度化学习生活的本性,利益与效率追求则是制度化学习生活的现实行为特征。

    2011年06期 v.47;No.209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传承保护研究

    邵玉萍;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及娱乐性等特点,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对外弘扬东方国家优秀的文化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高校课堂中这一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符合文化多元性的需求,利于青年学子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传统体育教学引起反思,深化教学改革。

    2011年06期 v.47;No.209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民族地区学困生的语文德育功能及其发挥方式

    韦美日;

    民族地区学困生的语文德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发挥民族地区学困生的语文德育功能来解决。切实把民族地区的学困生当成语文德育的内源性课程资源,当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能为我们提供问题解决的路径。

    2011年06期 v.47;No.209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历史研究_钟文典学术思想研究

  • 钟文典与太平天国史研究

    朱从兵;

    太平天国史研究在钟文典教授的学术研究体系和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太平天国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太平天国开国史研究、太平天国人物研究、罗尔纲先生研究、组织出版《太平天国史丛书》和对太平天国史研究方法的探索等五个方面。他的成长历程决定了他治史的人民立场,而治史的人民立场成就了他作为广西史学一代宗师、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的学术地位。

    2011年06期 v.47;No.209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在田野里发现历史其乐无穷”——钟文典先生治史方法简论

    唐凌;

    钟文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新资料的挖掘作为创新的基础,以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为己任,以从严治史为基本原则,带领史学工作者长期开展历史调查,将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资料相结合,不断探索历史的奥秘。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突出的育人成果和研究成果,是因为他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品和学品以及高超的专业技术。他用自己不平凡的工作经历生动诠释了"在田野里发现历史其乐无穷"的真谛。

    2011年06期 v.47;No.209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历史研究_太平天国研究

  • 论太平天国的正邪观

    宾长初;

    在太平天国文献中,太平天国领导人反复申论正与邪的问题,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社会诸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宗教观念、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在宗教上,确立皇上帝独一真神权威,信奉、敬拜上帝是正,其他一切不符合上帝教教义的人、事、物皆为妖邪;在政治上,主张"奉天诛妖"、"斩邪留正",把清政府统治者视为最大的妖邪;在社会理想上,号召人们"修好炼正",并以严厉手段改造社会恶习,以实行社会的公平乃至天下太平。太平天国的正邪观,反映在宗教上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负面影响;反映在政治上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其荒谬的因素;反映在社会理想上,有其良好的愿望,也有其不近情理的做法。

    2011年06期 v.47;No.209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新农村建设研究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析

    王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加强村庄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到位,以至于存在建设无序、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农村的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从而使农村居民具有较好的人居条件,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06期 v.47;No.209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