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大雷;
赋的"鸟兽"类,起先是咏物成分很少的借物造端的《服鸟鸟赋》之类;自祢正平《鹦鹉赋》借己说事,开启咏"自我"的示弱、示小风气;咏"自我"又有示贵、示大中示弱、示小风气,如鲍照《舞鹤赋》之类。赋的"鸟兽"类又有颂美之作,如颜延年《赭白马赋》之类,咏物赋有了宏大题材的意味,但可以称说的只是其写作技巧。咏物赋有讥讽一类,即借物讥人,发展为对人的攻击。上述的咏鸟兽赋作,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而待发展到鲍照《舞鹤》之类,与己与人与社会都不即不离,最可谓即普适又特指,有着最广泛又最敏感的读者群。
2011年01期 v.47;No.204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力之;
《文选》既非为个人阅读而编,其所收诗文之"九成以上"亦非均再选自沈约《集钞》、丘迟《集钞》与"刘孝绰本人和昭明太子共编"的《诗苑英华》三书。冈村先生之《文选》是昭明太子"托咐"刘孝绰编纂的,目的是为满足自己在"疾病缠身"后的"赏读需要"之新说,不管从文献的层面上说,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均断不能成立。
2011年01期 v.47;No.20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钟其鹏;
《文选·赋》"物色"类与《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所具有的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2011年01期 v.47;No.20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周和军;
文学体制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场域。文学体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或法则即自律;社会的各种关系与结构即他律。文学体制建立在文学的自律和他律共生互动的张力之上。厘清文学体制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在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2011年01期 v.47;No.20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钱纪芳;
样本蕴含着结构语码、对立语码、内涵语码、文化语码、功能语码。符号学的语码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系统、精确的文本蕴含语码的解析方法,在文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1年01期 v.47;No.20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杨维东;
"原生态"是指一切在自然状态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具有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和风格自然淳朴、真挚性等特点。信天游歌词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精炼、言简意赅,运用大量叠词。信天游与"诗经"一样久远,与"腰鼓"同歌同舞,与"秧歌"一起出现共生,是陕北人生命中的悲欢真情,最为粗砺地表达了生命的渴望。
2011年01期 v.47;No.20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涂敏华;程群;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道教咒语是宗教形态的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咒语的诗化语言、审美想象、文学叙事三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其独特品格:语言具有明显的诗歌化倾向;它是作者充沛的审美想象之结晶;篇幅虽然短小精粹,但其中常常蕴含有完整的叙事,叙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这种叙事属于文学叙事中的虚构性叙事。
2011年01期 v.47;No.20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刘慧;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华女阿五"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冲出了唐人街父权制的天罗地网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独立,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被压制、被妖魔化的华裔女性而言,"华女阿五"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存在的文本,可以积极建构美国文化的华裔女性形象。
2011年01期 v.47;No.20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陶青;
小班改革,政策是关键。美国经验表明,在小班改革中,政府职能与目标定位是政策基础;拨款方式与经费分配是政策条件;充分调研与先期实验是政策前提;方案路径与配套措施是政策重心;优先年级与推行方式是政策焦点;教师培训与舆论宣传是政策保障。在改革过程中,像美国那样,我国的小班改革也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得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不得减少任何教育服务。
2011年01期 v.47;No.20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陈菊;
学科教学知识被誉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其实质是"转化",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对于师范生而言,这种教学智能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师范生的自主建构,即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其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教育是促成师范生习得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路径。
2011年01期 v.47;No.20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徐瑞;
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缺乏理论创新,其造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对学科性质误识而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认识论困境,是导致教育社会学缺乏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在学科性质上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学科和社会学的纯应用型学科是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认识论瓶颈。突破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要求学界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予以正确定位,不仅要将教育社会学视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而且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特殊理论学科。
2011年01期 v.47;No.204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