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哲学研究

  • 走出历史的玩偶化——以古今对诸子百家的评论为例

    邓曦泽;

    近代以来,国人常以目的论历史观看待历史,即以今人的目标来衡量历史,要历史为现实负责,导致历史玩偶化。这集中表现在古人和今人对百家争鸣完全相反的评价上。此种做法不但曲解历史,而且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害无益。

    2011年01期 v.47;No.20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向度及其当代意义

    刘建新;

    马克思始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理解自然。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人的劳动在彻底摆脱异化状态后,人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加强制度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011年01期 v.47;No.204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鲍德里亚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

    韩玉霞;

    鲍德里亚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由生产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消费领域发生了本质变化:由充满创造性的经济活动领域转变为政治控制领域,这就是消费的意识形态化。消费意识形态通过符号消费渗透进人的无意识中,为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辩护。因此,人们很难察觉到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只有揭示出消费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为解决消费时代人的异化问题找到正确的出路。

    2011年01期 v.47;No.204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论邓小平以发展为取向的稳定观

    耿建亮;

    邓小平的稳定观是动态的、以发展为取向的稳定观,它是相对稳定和相对不稳定的有机统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就失去了依托,不可能继续下去。稳定的目的在于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依靠自己的发展。同样,只有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对于当前中国在转型期所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去解决。

    2011年01期 v.47;No.20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原典解读与道路选择——李大钊社会主义观解析

    闫虹珏;

    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通过对苏俄革命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论证,阐述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他从唯物史观立场出发,肯定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必然。他突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动因,强调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在于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创造一个资源共享、和谐共处的平等社会。剖析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探究其逻辑演进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011年01期 v.47;No.20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管理学研究

  • 论泛北部湾区域公共管理的构建

    褚添有;

    泛北经济合作需要建构与实施泛北区域公共管理。而泛北经济合作的特性又决定了泛北区域公共管理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面临着利益冲突、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趋同、各种壁垒凸显、政治互信有待提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支撑体系、难以形成协同治理等诸多难题或障碍。因此在建构泛北区域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有效经验外,更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实现创新。

    2011年01期 v.47;No.204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广西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史月兰;潘斌斌;

    广西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人口迅速老化将成为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将对广西劳动力供给、储蓄、产业结构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广西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储蓄转化率、发展老龄产业。

    2011年01期 v.47;No.204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论科学管理中的专家治国论

    李翔宇;刘大为;杨艳;

    丹尼尔·贝尔认为泰罗是将科技治国论方式用于实际的工业实践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人物。这一论断在科学管理中得到了确证。从主张以工程师为管理的主体到强调科学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通过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以实现管理层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从指认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劳资双方之间一场心理革命以实现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合作,所有这些与专家治国论的主张都是契合的。

    2011年01期 v.47;No.204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文学研究_《文选》研究

  • 《文选》赋“鸟兽”类析——从借物造端到赋有“形似之目”

    胡大雷;

    赋的"鸟兽"类,起先是咏物成分很少的借物造端的《服鸟鸟赋》之类;自祢正平《鹦鹉赋》借己说事,开启咏"自我"的示弱、示小风气;咏"自我"又有示贵、示大中示弱、示小风气,如鲍照《舞鹤赋》之类。赋的"鸟兽"类又有颂美之作,如颜延年《赭白马赋》之类,咏物赋有了宏大题材的意味,但可以称说的只是其写作技巧。咏物赋有讥讽一类,即借物讥人,发展为对人的攻击。上述的咏鸟兽赋作,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而待发展到鲍照《舞鹤》之类,与己与人与社会都不即不离,最可谓即普适又特指,有着最广泛又最敏感的读者群。

    2011年01期 v.47;No.204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与冈村繁先生论《文选》之编者及其编纂目的——读《〈文选〉的编纂实况与当时对它的评价》

    力之;

    《文选》既非为个人阅读而编,其所收诗文之"九成以上"亦非均再选自沈约《集钞》、丘迟《集钞》与"刘孝绰本人和昭明太子共编"的《诗苑英华》三书。冈村先生之《文选》是昭明太子"托咐"刘孝绰编纂的,目的是为满足自己在"疾病缠身"后的"赏读需要"之新说,不管从文献的层面上说,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均断不能成立。

    2011年01期 v.47;No.204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南朝“物色”考辨——《文选·赋》“物色”类研究之一

    钟其鹏;

    《文选·赋》"物色"类与《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所具有的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2011年01期 v.47;No.204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文学研究_文艺理论研究

  • 论文学体制的自律与他律

    周和军;

    文学体制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场域。文学体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或法则即自律;社会的各种关系与结构即他律。文学体制建立在文学的自律和他律共生互动的张力之上。厘清文学体制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在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2011年01期 v.47;No.20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符号学语码分析方法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以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文本“嫘祖”中蕴含的语码解析为例

    钱纪芳;

    样本蕴含着结构语码、对立语码、内涵语码、文化语码、功能语码。符号学的语码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系统、精确的文本蕴含语码的解析方法,在文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1年01期 v.47;No.20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信天游”文化中的原生态奥秘探究

    杨维东;

    "原生态"是指一切在自然状态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具有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和风格自然淳朴、真挚性等特点。信天游歌词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精炼、言简意赅,运用大量叠词。信天游与"诗经"一样久远,与"腰鼓"同歌同舞,与"秧歌"一起出现共生,是陕北人生命中的悲欢真情,最为粗砺地表达了生命的渴望。

    2011年01期 v.47;No.204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道教咒语的文学性品格

    涂敏华;程群;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道教咒语是宗教形态的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咒语的诗化语言、审美想象、文学叙事三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其独特品格:语言具有明显的诗歌化倾向;它是作者充沛的审美想象之结晶;篇幅虽然短小精粹,但其中常常蕴含有完整的叙事,叙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这种叙事属于文学叙事中的虚构性叙事。

    2011年01期 v.47;No.20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华裔女性主体形象的积极建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华女阿五”的独特魅力

    刘慧;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华女阿五"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冲出了唐人街父权制的天罗地网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独立,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被压制、被妖魔化的华裔女性而言,"华女阿五"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存在的文本,可以积极建构美国文化的华裔女性形象。

    2011年01期 v.47;No.20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语言学研究

  • 英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探究

    关永平;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经验与体验。语言结构反映认知结构。语言的形式距离映照概念距离或语义距离;认知上或概念上越接近的实体,其语言的线性距离越近,反之亦然。

    2011年01期 v.47;No.204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五论记忆与听力理解

    陈吉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图式则有助于记忆的形成和拓展。在英语收听中合理、恰当运用经验图式、文体图式和词语关联图式,可对听者的记忆信度和效度起积极作用。研究听力记忆问题,将它与经验、图式结合起来,既有理论性的意义,又有实践性的价值。以认知理论为指导,探讨英语语言收听过程中如何构建经验图式,逐步构建文体图式和词语关联图式依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新课题。

    2011年01期 v.47;No.20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玉林茂林闽南话同音字汇

    苏丽红;

    茂林是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所辖的一个镇,闽南话就集中分布于茂林镇上桥背、下桥背和石圳塘等自然村,通行范围很小,受周边方言影响很大,是一种闽南方言岛现象。通过茂林闽南话的声韵调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描写揭示其音韵特点,列出同音字汇,收字2700多个。

    2011年01期 v.47;No.204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0K]

教育研究_教育人类学研究

  • 民族村寨女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

    徐莉;

    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民族村寨的女教师遭遇了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更为艰难的文化困境。在工作职场,她们感受着中心与边缘的无奈;在家庭,她们面对着主内与主外的犹豫;在村落院坝,她们经历着局内与局外的尴尬;在人类共同的文化场,她们体验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提升文化自觉、调整学习教育范式、推进跨文化教师培训等是民族村寨女教师走出文化困境的有效措施。

    2011年01期 v.47;No.20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

    李宏翰;权方英;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编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对404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初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由4个因子共20个题项组成,累积解释率为48.22%;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各因子的α系数为0.63~0.75。对362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农村留守儿童测试数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5,RMSEA<0.05,CFI、NFI、NNFI均在0.92以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011年01期 v.47;No.20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教育研究_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 小班化教学的政策建议——对美国经验的分析

    陶青;

    小班改革,政策是关键。美国经验表明,在小班改革中,政府职能与目标定位是政策基础;拨款方式与经费分配是政策条件;充分调研与先期实验是政策前提;方案路径与配套措施是政策重心;优先年级与推行方式是政策焦点;教师培训与舆论宣传是政策保障。在改革过程中,像美国那样,我国的小班改革也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得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不得减少任何教育服务。

    2011年01期 v.47;No.20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习得探微

    陈菊;

    学科教学知识被誉为"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其实质是"转化",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对于师范生而言,这种教学智能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师范生的自主建构,即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其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教育是促成师范生习得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路径。

    2011年01期 v.47;No.20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

    徐瑞;

    目前,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缺乏理论创新,其造成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缺乏理论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对学科性质误识而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认识论困境,是导致教育社会学缺乏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在学科性质上将教育社会学归属于规范教育学学科和社会学的纯应用型学科是制约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认识论瓶颈。突破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要求学界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予以正确定位,不仅要将教育社会学视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而且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特殊理论学科。

    2011年01期 v.47;No.204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文化史研究

  • 中国古代“小学”含义的演变

    李成燕;

    "小学"在商周时期出现了第一个含义:初级教育机构的名称和初级教育及其教育内容;至汉代引申出了第二个含义:文字学及其延伸意义,包括文字训诂、字体、音韵及书法、金石学等;至宋代,其含义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以道德教育和幼仪为主的"小学"之教,相应又增加了另一个含义:朱熹编的《小学》书。至清代,"小学"含义回缩,主要指文字学,包括训诂、字书、韵书和清文四类。

    2011年01期 v.47;No.204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边疆“汉人社会”视域中“合成文化”生成的人类学解读——以广西宾阳为个案

    覃琮;

    汉族大规模迁入导致广西宾阳族群结构发生变化,最终演化成今天宾阳的"汉人社会"。其区域网络建构涉及语言的通行和应用、文化教育的开发、习俗的共享三个方面。宾阳"汉人社会"本身已不是单一的文化形态,而早已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地汉族移民之间族际互动的多元文化,并呈现出"合成文化"的地方性文化样态。

    2011年01期 v.47;No.204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论新桂系时期广西的公共图书馆事业

    唐咸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桂系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省、县(市)、乡镇和村四级图书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图书普及网络。然而新桂系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其他省相比,广西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仍然落后。

    2011年01期 v.47;No.204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宋史研究

  • 关于章惇历史定位的再认识——兼论苏轼与章惇几方面的异同

    喻世华;

    章惇在《宋史》中列名于《奸臣传,》在《元党籍》中列名于"为臣不忠曾任宰臣"者,但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可以发现,将章惇定位"奸臣"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以苏轼为参照系,虽然苏、章惇政治立场迥异,政治命运相反,却维持了长期的友谊,两人在政治操守、行政能力、性格诸方面有很多相似处。章惇之所以两面不讨好,取决于诸多复杂因素:既与章独相八年时的政治作为有关,也与北宋以后的政治变局有关,同时还与编撰者的价值取向有关,更与对忠奸问题的认知有关。

    2011年01期 v.47;No.204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