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星;
教育人类学在国外已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己走完学科萌芽阶段,正由非学术化阶段开始步入学术化阶段。中国"书斋式"教育研究存在诸多弊端,而人类学注重实证,强调"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恰恰对医治这些通病起到建设性的"文化治疗"的作用。人类学田野工作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有三:扩大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充实教育研究的方法及视角和丰富教育研究的解释意义。
2010年04期 v.46;No.20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林泳海;李静;邱静静;
运用匹配变口音技术,选取51名广西瑶族小学生(年龄8~10岁)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匹配伪装实验"分别考察他们对普通话、桂柳话以及瑶语的语言印象。结果表明:1.汉语方言——桂柳话的讲话者在家乡体裁上获得了更多的显著性好评,它被认为比普通话、瑶语更好听、更流畅,表达能力更强,而且更无私更合群;在城市体裁方面,普通话被评价为最流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语言;2.在加强普通话的宣传和推广的同时,也应肯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普通话教学与保护民族语言并不矛盾。
2010年04期 v.46;No.201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张霜;
家庭与社区所奉行的价值观、语言、信仰、认知、教育观、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对民族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业成就会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社区与学校文化意识的差距是导致石门坎苗族学生在学校出现文化适应困难、难以取得较高学业成就的主要原因。这提醒我们,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学校文化也要关注少数群体。
2010年04期 v.46;No.20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欧群慧;滕星;
云南省孟波镇中学一份校本课程课堂实录的个案文本显示,傣族学生不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有三种情况:不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不会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有:傣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导致他们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傣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出现了偏差,导致他们不愿意回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是母语系统向汉语系统转换复杂导致傣族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因此加强校本课程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作用刻不容缓。
2010年04期 v.46;No.201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张爱琴;
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因此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的开发上实行"一刀切",而是以中央精神为主线,采取多种形式开发乡土教材。这符合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教育实际,有利于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从少数民族学生最熟悉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入手,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之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民族团结教育系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国家统编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通过概述形式从"面"的角度强调各民族之间加强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各地区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乡土教材则从本土实际出发,强调各地区、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体"之"多元"中"一元"的特点和重要性及各民族之间共存共荣的关系,从多元的角度以"点"的形式深入挖掘乡土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2010年04期 v.46;No.201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高祯霙;
与唐代其他题材作品相较,写梦小说在叙事时间方面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作者必须同时处理现实和梦境两个时间系统的共存并置与交错分离;这些叙事时间的处理,使唐代写梦小说产生独特的趣味与寓意。作品借由梦与时间的幻化,透露出唐代士人内心对挣脱社会既定价值观的渴望,也展现了士人对自己生命走向与意义的反思。
2010年04期 v.46;No.201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黄水云;
中国传统的端午民俗节日,经过唐代的发扬光大而持续、保存下来。民俗风情有赖文学史籍等之记载,唐宋诗词中详细的龙舟竞渡书写,不仅清晰地呈现了竞渡比赛,增强了游艺娱乐的性质,更保存了传统的民俗仪式和内容,更使端午节日呈现出特殊的时代性内涵,让龙舟竞渡活动为高度繁荣富足的社会增添了诱人的色彩和情调。唐宋诗词中的竞渡书写不仅对后世文学有所影响,亦增添了极为宝贵的文学史料。
2010年04期 v.46;No.201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张立荣;
林逋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北宋初期"晚唐体"最杰出的一位诗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林逋的七律数量多于五律,且在创作上呈现出与寇准、赵湘等典型的"晚唐体"诗人截然不同的特征。他的七律在内容上多着眼于身边事、眼前景;风格清新孤峭、"平淡邃美";用典化俗为雅;讲究炼字、炼句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更像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并已具有典型的宋诗特质,对宋祁、梅尧臣、黄庭坚乃至整个江西诗派的七律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0年04期 v.46;No.201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陈莉;
审视三百多年人们对金圣叹小说评点评价的历史变迁,在历时性的维度上,不同阶段的评价模式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出不同的样态(道德认知模式、政治衡评模式等),但在共时性的维度上又表现出了相对一致性(以论人取代论学)。不同的评价模式有其自身发展的理论渊源。考察其流变过程及动因有助于返观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也是全面了解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价值、正确评价其小说评点成就的必要前提。
2010年04期 v.46;No.201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