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科学发展观研究

  • 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骆方金;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世界发展趋势的推动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底蕴;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另外,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实践。

    2009年05期 v.45;No.19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之维

    潘锦全;陶海洋;

    科学发展观是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新的理论成果,也是社会发展与理论研究互动的理论结晶。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理论,吸收了当代现代化理论的主流观念,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也努力进行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论创新。

    2009年05期 v.45;No.19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哲学、伦理学研究

  • 董仲舒从“春秋公羊学”到“天人感应”的理论可能及其原因探析——以“春秋公羊学”诠释方法为视域

    孙秀伟;

    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从《春秋》灾异之变微初显天人感应,到辞指之明推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之可能,董仲舒实现了对春秋公羊学的重新诠释解读,从法古的春秋公羊学到奉天的哲学思想体系转化。

    2009年05期 v.45;No.19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论庄子的“心”思

    徐春根;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2009年05期 v.45;No.196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走向类主体——论当代主体范式的转型

    高月兰;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要求主体由个体主体转向类主体。这种主体范式的转型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原子式探讨"到生态分析的转换;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转换;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从"单子式个体"到"完整的人"的转换。

    2009年05期 v.45;No.19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密尔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刘琼豪;

    密尔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为功利原则辩护中。针对密尔为功利原则所做的辩护,学术界对密尔从以质区分快乐是否有意义,以幸福作为行为的道德标准是否合理,对功利原则作为道德基本原则的合理性所做的逻辑证明是否正确,功利原则是否具有一切其他道德原则所具有的制裁力,功利与正义、功利与自由之间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等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从整体把握密尔的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009年05期 v.45;No.196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历史视野下的道德与信仰

    黄瑞英;王立平;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是道德信仰研究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设定最终归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内在地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意蕴。道德自身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梳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为道德信仰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持。

    2009年05期 v.45;No.19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补白

文学研究

  • 论上林张氏家族的文学创作——“清代广西文学家族研究”之六

    王德明;

    清代广西上林的张氏家族,家族人数之多,经历时间之长,创作成就之高,堪称清代壮族第一文学家族,其主要成员有张鸿翮、张鸿慧羽、张友朱、张滋、张鹏展、张鹏衢、张鹏超、张元鼎等。他们在创作上以诗歌为主,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中以张鹏展最为突出。上林张氏家族的文学创作成就与科举、官位的高低成正比,表现出古雅闲淡的共同风格,擅长五七言短章,不善长篇。其风格的形成与清代上林地区的文化有关,更是张氏家族文化的直接产物。它对壮族文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2009年05期 v.45;No.19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论戏曲选集的戏曲批评与价值

    杜海军;

    戏曲选集是戏曲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选、弃作品的形式,序、跋形式,评点形式,将所选戏曲作品的分类和次序编排,将剧本文字、情节作有意更改或增删,对戏曲作出宏观、微观,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批评。这种批评具有时效性和群众性,有着其他戏曲批评形式所不具备的价值,对我国古代戏曲批评的研究具有极大的补充意义。

    2009年05期 v.45;No.196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论南朝乐府新声的发展历程

    王志清;

    南朝乐府新声,即吴声和西曲,渊源于徒歌民谣,经"被之管弦"发展为乐歌,并经历了消费期和转化期两个阶段。在南朝新声由下而上的动态演进过程中,晋宋齐与梁陈时代的新声在辞乐面貌、创制方式、乐歌定位及乐歌与诗歌的关系等方面体现出一定差异,反映了乐府新声的诗体特征和一般的发展规律。

    2009年05期 v.45;No.196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言志”“缘情”“绮靡”与魏晋诗歌特性的自觉

    应爱萍;

    魏晋诗歌创作逐渐走向繁盛,并成为独立文学门类,因此在文论中出现对诗歌创作需凸显其特性的自觉。从"诗赋欲丽"到"缘情""绮靡",显示了对诗歌审美特性认识逐渐走向深刻,并渐渐冲破从先秦至汉代"诗言志"的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和"礼"的规范,从而在中国古典诗论史上产生了强调为政教服务和强调自由抒发情感并行的两种诗学主张,对后世影响甚深。"缘情"、"绮靡"对诗歌的要求显现出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诗歌审美特性的自觉提倡。

    2009年05期 v.45;No.196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平淡蕴瑰丽 庸常见神奇——论广西彩调的艺术技巧

    阙真;

    彩调作为广西的地方小戏,其"平淡可蕴瑰丽,庸常也见神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平常百姓生活的题材里,蕴涵丰富的民间智慧、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得俗中有雅;二是善于在线性的简单情节结构中,就简生繁,平中蕴奇,让简单平凡的故事精彩迭出,引人入胜;三是在塑造大多属于非内在性格型形象时,采用性格和处境间的对比,释放人物深层感情,激活人物潜在性格。

    2009年05期 v.45;No.19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建构与批评机制

    廖国伟;

    文学批评体系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文学场中影响着文学发展和对文学发展如何评价的重要问题。中国当代现存的文学批评虽然有多种批评体系和多种话语系统,但是缺乏能够对当今文学进行有效阐释和批评的原创性文学理论。我们的批评体系和批评话语没有形成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文学批评机制,以应对当今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批评机制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多种原创理论的建立和共存,多种批评体系的平衡共存形成一种合力,对当代文学作出合理而有效的解释。

    2009年05期 v.45;No.196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恰同学少年》:成长叙事模式的新突破

    刘智跃;

    "成长叙事"是当代文艺的重要内容。《恰同学少年》的成长叙事特点是红色偶像、青春成长。这是对传统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革命成长模式和90年代以来大众文艺的市场成长模式的突破。它在叙述人物成长过程、表现人物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共生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2009年05期 v.45;No.196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文本与帝国——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周和军;

    简.奥斯丁19世纪的经典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突破传统的男女青年恋爱婚姻小说的拘囿,体现出欧洲高雅文化与帝国主义殖民事业的一致性和契合性。由《曼斯菲尔德庄园》可以见出,文化是怎样与帝国主义殖民事业合谋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小说文本与帝国海外殖民实践暗合的具体层面。

    2009年05期 v.45;No.196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语言学研究

  • 语言非礼貌现象及非礼貌理论的完善

    谢世坚;

    现有的语用学礼貌理论不足以解释语言交际中的非礼貌现象,需要补充完善。完整的礼貌理论应该包括礼貌策略和非礼貌策略。礼貌和非礼貌同处于一个程度等级不同的连续体中。实例证明,R udanko的非礼貌策略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尚有完善的余地。

    2009年05期 v.45;No.196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逻辑分析与科技翻译

    李海军;彭劲松;

    在科技翻译过程中,逻辑分析至关重要,既可以帮助译者消解原文结构歧义和显化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帮助译者改正原文的逻辑错误和译文的逻辑错误。

    2009年05期 v.45;No.196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教育研究_民族教育研究

  • 民族地区课改中教师适应问题研究

    陈慧;

    民族地区教育有其特殊的环境和要求,当地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对课改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教师的适应问题是民族地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2009年05期 v.45;No.196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基于边疆稳定的民族高考政策改革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为例

    艾尔肯·吾买尔;刘玉杰;刘健;

    科学合理的高考政策对于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际的高考招生政策,采取强硬措施,杜绝高考"移民"现象的反弹,坚决纠正高考中的假"民考汉"现象,做好高考与大学预科模式的衔接工作,实施民族地区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双语"教学的开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要改革考试方式,实现民族地区高考多元化等措施,使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政策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实施中、在和谐边疆的建构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009年05期 v.45;No.196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教育研究_课程与教学研究

  • 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

    蒋关军;袁金祥;

    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按照教育管理的规律和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为实现班级的学习成长目标,不断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职能活动。他律是班级管理的低级境界,自律是班级管理的高级境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境界变迁是一个充斥着矛盾张力的博弈过程。和谐管理视野中的班级管理境界最优变迁路径,是在民主和谐的班级制度张力与健康和谐的班级环境推力及其耦合形成积极和谐的精神内生力的作用下,诱导班级管理由放任型向和谐型演进、进而实现班级群体学习成长目标的过程。

    2009年05期 v.45;No.19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从《帝鉴图说》管窥中国古代帝王教育

    王有英;

    《帝鉴图说》具有思想性,一课一个历史故事,每个故事有其中心思想;兼具直观性,配有生动的图像和可读性的文字,易懂易行;更有现实性,每课皆作直解,直接古为今用;富有启发性,边讲边论,讨论并处理从历史引申到现实的一些问题;带有严肃性,又行君臣之理,具有尊师重教的教学氛围。《帝鉴图说》的编撰及使用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2009年05期 v.45;No.196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孔子参与式教学模式分析

    孙卫东;

    孔子在道德教育教学策略上追求的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教学模式上采取了乐在其中的启发式和潜移默化的情境教育方式。在这种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下,孔子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作出了积极探索,这应当引起现代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2009年05期 v.45;No.19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基于儿童立场的文本阅读与教学

    黄耘;

    阅读是个体化、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任何精彩解读不应该也不能替代学生的文本阅读。阅读活动的开展与儿童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对阅读教学的关注也应置于儿童立场的视野之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具有一颗宽容、欣赏之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阅读的快乐,赞赏孩子稚拙的阅读感受,以促进孩子对阅读的热爱。

    2009年05期 v.45;No.196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

    何昭红;欧海青;梁玉凤;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不同教龄的教师一般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效能感总分和个人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教龄对教师一般效能感有影响,学校类型对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效能感有影响。

    2009年05期 v.45;No.196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历史研究

  • 融入农村与党的建设——以毛泽东与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为例

    周锦涛;方红姣;

    随着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对农民运动态度的逐渐改变,毛泽东来到韶山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使之成为领导韶山革命的核心力量,对中国革命尤其是基层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韶山,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当时融入乡村与党的建设这一艰难课题,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2009年05期 v.45;No.196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新桂系时期广西的物价状况与居民生活水平

    杨启秋;

    新桂系统治时期的物价,在抗日战争前大体说来是比较平稳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一般较低。抗战期间物价飞涨;抗战胜利后由于物资匮乏,加之当局滥发纸币,造成物价上升,民众生活水平迅速下降。由于广西底子薄弱,新桂系当局在对各项建设大量投入的同时,并没有对民众的物质生活给予足够重视,加上抗日战争及其后内战的影响,导致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极其艰苦。

    2009年05期 v.45;No.196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土地税收政策的调整

    陈国庆;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为了稳定粮价,满足军队和公职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国民政府于1941年对土地税收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田赋征实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国统区的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2009年05期 v.45;No.196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崔述《考信录》坚守的“求真”“致用”原则

    韦勇强;

    崔述的名著《考信录》和其他作品都是在"求真"和"致用"原则指导下写成的。对这些原则的坚守,使崔述的学术研究避免了空疏与无用,不仅在乾嘉学术界卓然成家,而且对后世学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崔述的著书原则,有助于我们了解乾嘉学术的真实状况,纠正长期以来对于乾嘉学风的误解。

    2009年05期 v.45;No.196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美术研究

  • “漓江画派”的概念演绎形式

    帅民风;

    广西美术界打造"漓江画派"的种种行为,反映出打造"漓江画派"是一场推广打造"画派"意识的美术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打破旧"画派"概念、构建新"画派"概念的美术文化运动。因而广西美术界打造的"漓江画派"就具有与过去旧画派的生成及发展所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它依靠的不仅仅是传承这种单一的传统方式,注重的也不仅仅是立场、见解、作风、习气、风格等画派形成的常规因素,而是画家群体意识自觉在浅显与深层的组合中走出传统画派形成和发展的那种单一不变而又僵化固执的"自然形成"画派的概念困境。

    2009年05期 v.45;No.196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风格标新——论吴昌硕绘画的创新观

    陈健毛;

    当代画界一般把吴昌硕与徐渭、石涛等大写意画家一起称为"革新派"。其实,吴昌硕的创新观与徐渭、石涛他们是有所不同的。吴昌硕虽然与徐渭、石涛等"革新派"画家一样主张自我作古,但他所言的自我不是自我的"心",而是自我独特的绘画风格。风格标新,是吴昌硕绘画创新观的核心所在。

    2009年05期 v.45;No.196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旅游研究

  • 宜州市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的调查与思考

    江日青;

    宜州市拥有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的多项有利条件。该市为打造这一旅游品牌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做大做强宜州市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营造刘三姐文化氛围、加快景点景区建设、精心开发旅游商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2009年05期 v.45;No.196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