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学研究

  •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人权发展

    杨丽娟;

    人权的存在表现着文明秩序的存在。人权的发展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构筑自由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前提,社会和谐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归宿。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得人权的发展可以更深刻地进入到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社会保障机制之中。

    2009年02期 v.45;No.v.4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论萨托利的直接与间接民主理论及对我国宪政建设的启示

    欧仁山;

    萨托利认为,直接民主仅仅在古希腊的范围很小的城邦进行过实验,不具有普遍性;比较成功地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民主政治实践实际上是间接民主。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要用正确的民主理论来教育、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间接民主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应强化人大代表的职权职责,尽快建立科学的违宪审查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约束。

    2009年02期 v.45;No.v.4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哲学视阈中社会的信息进化及其尺度

    李金勇;蔡东伟;

    社会是双重存在和双重发展、进化着的。"信息合力"是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由于信息本身凝结事物的历史、现状、未来的存在,所以,社会信息体可以作为社会的信息进化的基本尺度。具体说,社会信息之度,作为关系范畴标志认识效率、实践效率、自由度和在实践中社会信息"度"地实现效率,即实践中"社会信息"转化为客体结构信息过程的效率,是社会信息进化的两个基本尺度。

    2009年02期 v.45;No.v.45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法学研究

  • 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引渡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蒋人文;

    引渡问题是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刑事司法合作中的重要内容。双方在引渡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通过双边引渡条约的签署和适用,初步建立了刑事司法与打击犯罪的合作机制。在刑事司法协助、警务合作、情报交流、案件协查等方面尚应加强,在引渡制度方面尚需完善。

    2009年02期 v.45;No.v.45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论行政程序参与权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

    李燕;

    现代社会中,行政自由裁量权必不可缺。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裁量性,须对其制约以遏制其滥用,其中行政程序参与权的确立成为重要的制约方式。行政程序参与权是一个程序权利体系,包括知情权、申请回避权、听证权、陈述权、抗辩权和拒绝权。为保证这些权利的落实,应提供法律保障。

    2009年02期 v.45;No.v.4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文学研究_骈文研究

  • 古代骈文与骈偶理论的文学史价值

    莫道才;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2009年02期 v.45;No.v.45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论六朝骈文四六化的进程

    陈鹏;

    作为文体意义的四六和骈文是不能等同的。四六文不仅仅是指以四、六句式为主的骈文,其重要的标志是在文中运用较多的四六隔对和六四隔对。在徐陵、庾信之前,四六隔对在骈文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而且句型单一、变化单调。在徐、庾等人的努力下,四、六句式逐步成为骈文中的主要句式,四六隔对的绝对数量增加了,而且运用得更加纯熟。但二人的骈文仍不完全合律。强调或讲究声韵完全合律,在唐人骈文创作中才成为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

    2009年02期 v.45;No.v.4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0K]
  • 文话的兴起与南宋中期文章骈散的对峙——以朱熹、李刘为例

    莫山洪;

    宋代文话的兴起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现象。王钅至等人的四六话在一定程度上对四六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南宋朱熹承认古文与四六并行现象的存在,但是认为四六在古文之下。作为南宋四六大家,李刘四六形成了程式化的文章体制,由此也带来新一轮的骈散相争。

    2009年02期 v.45;No.v.45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论康熙时期骈文理论的自觉和自立

    吕双伟;

    受文以载道、骈文失语传统和清初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清初骈文创作和理论发展处于低潮。其中,康熙时期的骈文理论代表了清代前期的主要成就。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反驳古文家对骈文浮华淫靡、内容空洞的批评,张扬骈文有助于实用、具有与古文并列的文体地位;对陈维崧、吴绮和章藻功等代表作家加以评价,具有迥异于前代的理论自觉意识;继承、发展晚明重应酬性四六交际功能,编辑四六选本,揭橥骈文创作特色和风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理论自立意识。这些为乾嘉骈文复兴和理论创新做了较为充实的准备。

    2009年02期 v.45;No.v.4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论文学翻译中的灵感思维

    柏敬泽;蔡熙;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和克隆,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审美理念和翻译思维。灵感思维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翻译创造和译者主体性的集中表征。但灵感思维在国内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遮蔽,从而导致对翻译主体性的漠视。从文学灵感思维认识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翻译过程等三个方面探索灵感思维,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文学翻译灵感思维的研究。

    2009年02期 v.45;No.v.45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文学研究_翻译文学研究

  •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宋学智;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2009年02期 v.45;No.v.4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文学研究_小说研究

  • 哈代小说《儿子的否决权》的悲剧审美

    刘延超;

    悲剧是悲痛的艺术,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悲剧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新旧思想、新旧势力的斗争,更是悲剧人物内心的心灵冲突。悲剧给人带来伤痛和悲哀,同时带给读者悲的审美心里效应,产生痛感中的快感。贯穿于小说《儿子的否决权》中的是两条主要的戏剧冲突:一条是主人公与当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另一条是主人公自我的心灵冲突。

    2009年02期 v.45;No.v.45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悲剧的深层审美意蕴

    王玉屏;

    王琦瑶的悲剧蕴含了作者对宿命与命运关系的思考。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王琦瑶人生悲剧的预兆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旨在向读者暗示王琦瑶的命运早已被宿命决定。王琦瑶的悲剧折射了作者对当代上海都市怀旧文化的批判。为此,小说有意安排了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爱情悲剧以及死于非命的情节。

    2009年02期 v.45;No.v.4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文学研究

  • 论元嘉诗坛铺陈诗风的形成及其得失

    丁福林;

    晋宋之交,统治我国诗坛近百年之久的玄言诗终于被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所取代,随着内容的变化,刘宋元嘉诗坛也转而采用了赋体极貌状物的铺陈手法,并遍及到了山水诗之外的其他各类诗作之中。这种铺陈手法在当时的广泛运用,有其深刻的原因,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憾。

    2009年02期 v.45;No.v.4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9K]
  • 元代道教戏剧程式化结构解析

    廖敏;张明学;

    道教特有的神仙信仰在丰富和充实元杂剧内容的同时,使"仙凡仙——戏中戏"程式化结构成为可能,构成了元代道教戏剧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道教与戏剧之间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既形成盛极一时的元代道教戏剧又促进道教向民间进一步辐射和渗透。道教以其独特的神仙信仰系统丰富和充实了元杂剧主题内容,建立起仙凡仙和戏中戏的程式化戏剧结构。

    2009年02期 v.45;No.v.4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教育学研究_课程与教学研究

  • 重构与整合——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材教法新探

    陈晓莹;

    教材和教法的重构与整合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勃发于教学理念在教育主体认定和知识价值评价方面的创新性转向,从国家认同与本土题材为基准的选材策略、内容呈现与文化内在价值的整合、科目重组与教材内容的叙事性创造等方面,重构与多元文化教育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消弭在教与学之间单一性和多元性的文化错位尴尬,在多元文化的课堂管理中兑现教材文本与教法多元的相济及和谐。

    2009年02期 v.45;No.v.4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论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与本真意义的回归

    金业文;刘济良;

    对话教学是当代教育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它的本真内涵是对话各方的彼此尊重、平等交流和心灵融合,它对于解构教师的"话语霸权",张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话教学在具体实施当中,也存在"倾听"的丧失、目标的迷失、片面强调理解的相对性等误区。我们应当正确把握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让它以应有的本真面目出现。

    2009年02期 v.45;No.v.4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追寻“真实”——教育访谈法中需澄清的几个问题

    刘继萍;

    访谈法是带有主观判断的方法,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接近客观,但它无法保证随时能获得并呈现有效的真实材料。从访谈者的推理、对地方性情景的融入程度、对访谈过程的控制和对资料的整理与呈现等因素看,如何把看似简单的复杂方法真正做到简单而有效地使用,使"真"的呈现凌驾于对"假"的无视上,这不是理论阐述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真诚地体验与把握。

    2009年02期 v.45;No.v.45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短消息

教育学研究_高等教育研究

  • 试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

    陈闻;梁富一;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其就业质量。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培养过程缺乏专业实践、就业心理教育缺失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变思想观念,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建设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提升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求职技能培训,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择业效率。

    2009年02期 v.45;No.v.45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

    秦永芳;吴琼;

    媒介素养是大众传媒时代高校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严重,造成缺失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原因。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2009年02期 v.45;No.v.45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论对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理解边界的整合与重构

    张梅;

    从"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到以政策导向为手段的实施,成人教育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正日益向终身教育转换。这些体现在学习、实践和政策上的转移,可以看作终身教育对传统成人教育理解边界的瓦解替换。成人教育日益增加的非学历性、多样性呈现了终身学习的诸多问题。成人教育的行为困境来自于意义表述与实际工作方式之间的矛盾。困境的产生主要是制度化管理手段与教育目标总价值相悖。成人教育的新境界是终身教育,更是终身学习。

    2009年02期 v.45;No.v.45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学科研究的反思与和谐社会下的教育问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综述

    陈振中;

    2009年02期 v.45;No.v.45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历史研究_历史地理研究

  • 历史时期广西地震的时空分布(288~1949)

    周长山;周会娟;李如友;

    历史文献中有关地震的文字记载是研究地震发生规律与灾害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统计、分析288~1949年间广西地震的记录数据,可以看出历史时期广西地震的发生受到活动性断裂严格控制的趋向,在空间方面表现为北东和北西向分布的"X"型特征。在时间方面,则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显示相对平静和显著活跃相互交替的特点。陷落性地震常见、易受临近区域强地震带影响等现象,也颇引人注目。

    2009年02期 v.45;No.v.4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新疆地质地貌景观的地学特征与科学价值

    黄松;

    地质地貌景观是新疆最重要的地质遗迹类型,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山岳地貌和火山地貌则是新疆地质地貌景观中最主要的亚类。尽管不同类型的地质地貌景观由于成因上的差异而显现出独特的地学特征,但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均与新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史和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新疆地质地貌景观为大地构造及地壳演化研究、冰川冻土和山地研究、沙漠研究等领域科学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2009年02期 v.45;No.v.45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历史研究_民国人物研究

  • 也论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以护国运动中的唐继尧为例

    宾长初;刘上琼;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学术界对唐继尧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局着眼,借鉴与传主同时代当事人的评价,并对研究对象取一种"同情之理解",设身处地地"知人论世",就应该对唐继尧在护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2009年02期 v.45;No.v.45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甘乃光与国民政府行政革新

    姚文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学欧美国家的人士引入了发端于英美的行政学,政治行政二分、文官中立等行政学的主张和内容渐为中国知识界所了解。行政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行政管理,因此,如何将行政学的理论和原则应用到实际行政上受到国民政府中一些有识见的官员的重视。甘乃光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撰写了多篇关于行政学的文章,并在担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政务次长期间主导创制了文书档案连锁法,使内政部的公文处理、档案保管向科学化、有序化方向发展;1934年他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效率筹备委员会主任后,积极推动政府行政效率运动的发展。甘乃光的行政学思想体现了以行政效率研究带动行政研究以及行政学研究本土化的取向;其实践成果的局限性表明了行政和政治不能完全分割、行政从属于政治的现实,但其在国民政府行政革新中所发挥的作用值得重视。

    2009年02期 v.45;No.v.45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历史研究_美术史研究

  • “漓江画派”之说的演进

    帅民风;

    广西提出打造属于自己"画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阳太阳是第一个提出创造广西自己"画派"的美术家。而后提出广西应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去创建"亚热带画派"的是油画家涂克。黄独峰回广西后提出"岭南画派西移说"。区美协于1986年提出广西的风格,2003年提出要形成"漓江画派"。"漓江画派"的提出,对创作出一批高水平的桂林山水画,造就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桂林山水画家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2期 v.45;No.v.45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艺术与国运: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界的文化救亡行动

    柴刚;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界十分活跃,抗战美术运动波澜壮阔、盛况空前。桂林美术工作者以画笔为武器为抗战胜利努力创作,面向社会、深入基层,建立美术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多次举办美术作品展览,积极创办刊物、出版著作,开展学术研究,引导抗战美术运动的发展;在普及美术基础教育、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桂林美术界的文化救亡活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2009年02期 v.45;No.v.45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金融研究

  • 湘南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匡爱民;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湘南1978-2007年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社会总产值之比(RDEVE)以及农村社会人均总产值增长率(RGOUT)和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湘南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向相关性,并且具有很长的时间效应作用。因此,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农村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年02期 v.45;No.v.45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