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道才;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2009年02期 v.45;No.v.45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陈鹏;
作为文体意义的四六和骈文是不能等同的。四六文不仅仅是指以四、六句式为主的骈文,其重要的标志是在文中运用较多的四六隔对和六四隔对。在徐陵、庾信之前,四六隔对在骈文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而且句型单一、变化单调。在徐、庾等人的努力下,四、六句式逐步成为骈文中的主要句式,四六隔对的绝对数量增加了,而且运用得更加纯熟。但二人的骈文仍不完全合律。强调或讲究声韵完全合律,在唐人骈文创作中才成为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
2009年02期 v.45;No.v.4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0K] - 莫山洪;
宋代文话的兴起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现象。王钅至等人的四六话在一定程度上对四六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南宋朱熹承认古文与四六并行现象的存在,但是认为四六在古文之下。作为南宋四六大家,李刘四六形成了程式化的文章体制,由此也带来新一轮的骈散相争。
2009年02期 v.45;No.v.45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吕双伟;
受文以载道、骈文失语传统和清初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清初骈文创作和理论发展处于低潮。其中,康熙时期的骈文理论代表了清代前期的主要成就。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反驳古文家对骈文浮华淫靡、内容空洞的批评,张扬骈文有助于实用、具有与古文并列的文体地位;对陈维崧、吴绮和章藻功等代表作家加以评价,具有迥异于前代的理论自觉意识;继承、发展晚明重应酬性四六交际功能,编辑四六选本,揭橥骈文创作特色和风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理论自立意识。这些为乾嘉骈文复兴和理论创新做了较为充实的准备。
2009年02期 v.45;No.v.45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柏敬泽;蔡熙;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和克隆,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审美理念和翻译思维。灵感思维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翻译创造和译者主体性的集中表征。但灵感思维在国内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遮蔽,从而导致对翻译主体性的漠视。从文学灵感思维认识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翻译过程等三个方面探索灵感思维,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文学翻译灵感思维的研究。
2009年02期 v.45;No.v.45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