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艺理论研究

  • 多元文化时代的间性诗学与世界文学观念(笔谈)

    麦永雄;蔡熙;郑德聘;王青;蒋舒;何基安;司强;蒋飞燕;

    当今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轨道,体现出"文化趋同与趋异"(cultural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的动力学的间性张力和开放性的辩证运动,从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界面和学术思考平台。这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及其研究,充满了新的情况与思想挑战,亟需更新我们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我们组织这个笔谈,旨在通过对当今历史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交织互渗关系的反思,探讨间性诗学的当代文艺学美学蕴涵,提倡从间性诗学的维度,刷新世界文学观念和研究理念,更好地建构与完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

    2008年06期 v.44;No.19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

    贺晓武;

    文学虚构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内容。作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文学虚构会冲击压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虚构作品创造了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人类突破现实道德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可能性的非现实世界,能使我们加深对内在自我的看法,从而对自我的认识起着巨大作用。

    2008年06期 v.44;No.19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英文手机短信翻译的格式塔意象再造及审美再现

    张军历;吕文澎;

    英文手机短信分为文学体和非文学体两大类。依据接受美学理论,手机短信文本的意义是一种动态生产物,具有开放性和召唤结构。收信人在阅读的具体过程中,通过发挥想象力去填补"空白",从整体上理解接受原文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应充分理解、接受原文信息,并进行格式塔意象再造,然后,最大限度地再现短信原文的韵律美、形式美、形象美、修辞美、模糊美和幽默美。

    2008年06期 v.44;No.19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构建完整的中国农民形象——赵本山1995—2000年系列小品解读

    陈开举;

    传统中国文化作品充满了对农民负面形象的构建,而1995—2000年间赵本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连续推出的六个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喜剧小品却从正面入手,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形象的阳光面,重塑了一系列正面的农民形象,在中国文化作品中独树一帜。这些小品中突出的语言和文化策略——幽默、依附性、颠覆性和对农民生活的美化也使我们对中国农民有了新的认识。

    2008年06期 v.44;No.19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文学研究

  • 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文学语境

    刘智跃;

    新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上的改革开放性质,使得精神分析学说得以传入并影响了相应文学语境。文学语境的变化,又造成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诸多方面的现代性转换。文学语境还进一步改变了学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态度,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范围。

    2008年06期 v.44;No.19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试论鲁迅小说与故乡的民间文化

    宾恩海;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2008年06期 v.44;No.191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语言研究

  • 邵阳(南路)话中的苗瑶语底层疏证——兼谈湘语邵阳话的形成

    黎良军;

    邵阳(南路)话中不但存在着壮语底层,也存在苗瑶语底层。邵阳话中蛮越语底层的主要表现是"汉蛮合璧词",很难用汉语方言与民语之间的词汇借用来解释。现在的邵阳南路已经没有苗族或瑶族村寨,上述现象一般应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由此推论:1.邵阳话由一种古代汉语方言和某种蛮越语融合而成,而且这种蛮越语是后来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祖语。2.史料证明:公元11世纪末期,以章惇"开梅山"的活动为标志,古梅山地区(今资江流域)进入了汉蛮融合的历史时期。邵阳话大概于此时开始形成。

    2008年06期 v.44;No.191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0K]
  • 古今字音演变例外的计量研究

    陈小燕;

    通过运用《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作为封闭性语料,对普通话字音与中古音对应的例外现象作了穷尽性的计量考察,初步梳理出例外现象的基本类型,并从历时考察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角度,对部分例外字音或例外类型进行了具体阐释,试图揭示造成语音演变例外的内在原因。

    2008年06期 v.44;No.191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2K]

补白

经济研究

  • 中国省域R&D活动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苏方林;

    运用空间统计学对中国1990~2002年期间省域R&D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对全局的Moran'sI统计分析表明:省际R&D之间存在着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进一步揭示了省际R&D活动水平的总体差异。对局部的Moran'sI分析确定了R&D活动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省际间R&D水平总体差异在空间上确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R&D活动的地域性很明显。

    2008年06期 v.44;No.19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后发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研究

    罗掌华;杨志江;

    欠发达地区在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单纯技术引进具有局限性。合作创新是满足欠发达地区企业获取技术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双重需求的有效途径。欠发达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模式是:从参与委托研发到联合研发,再到自主研发,逐步培育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008年06期 v.44;No.19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教育研究

  •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钟瑞添;马佳宏;

    广西师范大学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增加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类与学时,实行模块化、动态式的课程结构体系,由教师教育学院和各学院联合管理教育类课程。合理地处理教育类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关系、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训练的关系,以及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的关系,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和整个教师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

    2008年06期 v.44;No.19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教育学的行动与体验

    徐学莹;

    教育学的行动是教育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学的体验是教育学的教与学及其研究的活动过程与认识过程。教育学的行动与体验对于密切教育学与生活的联系、沟通理论与实践、改变教育学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共同成为研究者、构建师生的交往与互动、造就有意义的教育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008年06期 v.44;No.191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闻;

    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研究生个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原因有三:1.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模式比较陈旧;2.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3.导师制度不健全,导师的责任心和指导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应采取适时调整培养目标,确保课程质量;积极践行因材施教,努力探索分类培养;着力加强实践环节,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等措施以加强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

    2008年06期 v.44;No.191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教育史研究

  • 从经师生活看两汉私学的特色与贡献

    郭军;吴原;

    两汉是我国私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教授诸经于馆中的经师以其博学才识和超然的人格魅力,为中国私学的延续与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同时也赋予了这个时代新的特点与精神。经师,作为两汉私学的实际运作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人性品格直接影响了私学教育,也与私学的发展与变化密不可分。从对经师生活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窥得两汉私学教育的一斑。

    2008年06期 v.44;No.191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德国学制改革及其对中国学生赴德留学的影响

    刘芳;

    德国高校学制改革为学士-硕士二级学位体制后,对中国学生赴德留学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更加吸引中国留学生。主要原因在于,新学制的推行推进了中德两国学历的互认;优化了大学课程;更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了中国学生求学时间,使之更早地开始职业生涯;留德生活负担得到减轻等。

    2008年06期 v.44;No.191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地域形象与边疆建设

    刘祥学;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边疆观,这是边疆地区地域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统治者的边疆观,充满着地域偏见,并深刻影响到边疆地区地域形象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边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这个问题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复杂因素,也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

    2008年06期 v.44;No.191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一个基督徒的民主追求

    荆世杰;

    张雪岩是九三学社的创建人之一。从年轻时的投笔从戎到学习实业,再到出国留洋,他四处漂泊,但始终爱国情殷。1934年,他创办了《田家》半月报,以此为阵地在农村普及文化教育,在抗战时期又为民族解放鼓劲呐喊;在战后国共斗争的重大转折关头,他坚决反对内战,追求民主,并将《田家》办成了宣传民主的阵地,自己也从一个基督徒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民主斗士。

    2008年06期 v.44;No.191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蓝武;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08年06期 v.44;No.191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苏元春蒙冤始末

    李迎今;

    苏元春于光绪二十九年七月(1903年9月)因"克扣兵饷、纵匪殃民"获罪,然而两项罪名皆属莫须有。苏元春"克扣兵饷"实为广西边防建设筹措经费;"纵匪殃民"的真相为同情中法战争后被遣散的散兵游勇,主张招抚,将招募的游勇编成军,充实边防建设力量。

    2008年06期 v.44;No.191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思政教育研究

  • 中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黄瑞雄;王卉;

    中国与西方文化传统不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显示出自身的特色。中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强调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日益强化的政治性、不断丰富的价值性,强调独特的民族性和对素质教育的共识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而主导性内容的差异和内容多样性上的差异构建了不同的中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探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探索有效的借鉴路径,有利于充实、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8年06期 v.44;No.191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新时期党委中心组学习有效途径与方法——对广西部分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尹鑫;韦冬雪;周超;

    通过对广西部分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了解到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方法总体体现了求新、求实、求深、求活的特点,但也发现一些中心组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仍显单一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要做到,把个体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中心发言与广泛讨论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以及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才能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2008年06期 v.44;No.191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出版学研究

  • 图书与古罗马文化

    禹群英;

    古罗马的图书形式是继承希腊模式而来的,它的主要书写材料是纸草和羊皮纸。罗马图书的传播和流通主要依靠作者和书商。从图书与文化的关系看,有文化的作家们是为上层社会的阅读而写作,不屑于下层民众,但作家们自身地位同样也很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能够拥有图书的贵族富人却往往不读书,不能成为真正有文化的人。这在罗马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怪圈。

    2008年06期 v.44;No.191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试论地区性高校学报的特色与优势

    张金根;

    地区特色是地区性高校学报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地区性高校学报要立足于期刊之林并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地区和院校优势为切入点,发挥名家作用,提高学报质量,选准、树立、强化及发展学报特色。

    2008年06期 v.44;No.191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科学知识:先验的综合判断——康德知识观简论

    王朝元;兰荣娟;

    康德的科学知识包括先天的形式和后天的质料两个因素。康德认为单纯的概念不是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判断,在内容上有所肯定或否定,才能构成知识,知识就是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是由先天形式同后天质料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逻辑判断。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这一知识理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8年06期 v.44;No.191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以胜任力为基点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

    朱伟俊;

    高校人事管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高等教育事业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准确界定、胜任力模型的确定及其科学构建,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建立的关键所在,对高校的岗位分析、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培训开发等人力资源职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2008年06期 v.44;No.191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