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延嘉;
对李善《文选注》是否"释事而忘义",研究者长期争论不休,成为对李善注最大的争论焦点。其症结主要是双方皆以偏概全,对李善注的释义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李善注释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数量较少,缺乏自觉性。对李善注释义的数量统计和分析证明:无论是批评李善注"释事而忘义"还是赞美李善注"事义兼释",均是不准确的;李善注是释事为主、释义为辅。
2008年02期 No.187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汪超;
南宋文人对《文选》的评价趋于客观,能正确认识该总集的文学价值,并主动在文学创作中借鉴《文选》作品的创作模式。这与当时江西诗派和四灵诗派等诗歌流派的文学主张密不可分。同时说明人们回归理性之后,能客观看待《文选》及其影响。
2008年02期 No.187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王绍辉;王清清;
当代广西文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既有其独具的民族和地域特性,又有跟共和国同步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从农耕民族的朴素美、和谐美,到加速进入工业化而被迫面对环境的制约而呼唤"生态美",这些审美特征和文化背景对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将提供借鉴和启迪。在审美日常化和大众化的美学环境下,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当代广西文学,以审美超越性特征探讨文化对经济的超前性问题,对促进和谐文化的建构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08年02期 No.187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高蔚;
梁宗岱认为,中国纯诗是一个由声、色、义同时启示的世界,是天籁之声,是一株元气浑全的妙笔生花。它与自然天宇相融合,拥有一种超乎文字之上的意境或表现。它最充分地运用了想象力,它的生命之树生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宇宙意识、象征之道、音乐的灵魂,是中国纯诗最本质的生命形态。
2008年02期 No.18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唐剑岚;周莹;
认知负荷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结构交互作用而决定教学设计的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多集中在降低外在、内在负荷和增加有效负荷等方面。认知负何理论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需要从理论本身和方法论两个层面进行思考。
2008年02期 No.187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王中男;贺巍巍;
千百年来,课程完全遵循着社会文化的理路嬗变,成为传承文化和知识的载体。这一点固然无错;然而当代的课程,在被赋予文化传递角色的同时,其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也在逐步迷失。从西方课程的发展演变史看,课程文化品性迷失的原因是泰勒原理的双面影响,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构课程文化品性。
2008年02期 No.187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王彦;
随着叙事研究的复兴,强调扎根于教育现场,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意义体验的叙事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成为了教育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尽管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从叙事学、文艺理论中借鉴过来的,但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野。叙事教育社会学研究过程的实质就是从教育现场到研究者在教育现场中形成的现场文本再到凸显研究者意识的研究文本的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声音与签字即是研究者意识的具体呈现方式。
2008年02期 No.187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陆巧玲;刘素君;
语言测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对历年来我国高考英语试题、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以及大学英语考试等大规模考试题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语言测试的实践遵循了理论发展的脉络;目前,我国业已处于语言测试的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诸多迹象表明交际语言测试已经初现端倪。
2008年02期 No.187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潘丽红;曾文雄;
国家英语专业评估体系有其相应的评估指标以促进高等教育与专业的"创新强校"及"服务社会",引导学科建设开展"以评促建"。面对评估体系与学科发展,学科建设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构合理的师资梯队;完善办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创学科特色,培养特色人才。
2008年02期 No.18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