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国际共运研究

  • 全球化: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

    徐艳玲;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深刻性,不仅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诊断资本主义社会,考察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更在于他们的全球化思想所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芒,这就是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整合。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今日的全球化理论不可同日而语,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价值观和方法论仍然是分析当今全球化的有效工具。

    2007年01期 No.18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及其现实价值

    廖胜平;林凤鸣;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党与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在新时期,它仍然存在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有利于推广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完善党的干部考核制度。

    2007年01期 No.180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经济学研究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利率互换定价研究

    姜德峰;杜子平;

    利率互换定价主要是受到金融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依据美国国库券收益率和互换利率数据,结合我国国库券收益率数据,采用非参数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模拟出利率期限结构;在已知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础之上,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模拟估计出利率互换的固定利率,从而构造出一种系统的利率互换定价方法。通过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定价方法是可行的,且精确度也比其他定价方法要高。

    2007年01期 No.180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征地补偿标准多途径测算及结果确定方法研究

    杨小雄;黄小兰;朱晓刚;何志明;

    现行征地补偿方法存在欠严谨、弹性较大等问题,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假设开发法及净现值法进行多途径测算征地补偿标准,并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则可确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这对建立完善的征地补偿制度、防止征地补偿的随意性、科学合理地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01期 No.180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ARCH模型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应用情况研究

    黄宗远;沈小燕;

    金融数据时间序列具有丛集性和方差波动性特点,传统经典计量模型对此的解释能力不足。ARCH模型引入观测数据方差自相关假设,有力地刻划和解释了金融数据的丛集性和厚尾尖锋特性。目前,国内用此模型对股指收益率、非对称性、市场有效性、量价关系、风险管理、保证金水平等问题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样本容量小,容易导致实证结果不稳定、不可靠,对杠杆效应、周内效应、羊群效应形成原因和机理研究不足等问题。后续研究应该注重对超高频数据分析、波动的持续性、无条件分布的厚尾性及高维系统的分析。在参数估计方面,应针对具体市场和样本数据,检验各种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的能力。

    2007年01期 No.180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补白

哲学研究

  • 论作为方法论的形而上学

    徐春根;

    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是一种思考的逻辑。形而上学的思考逻辑是使问题纯粹化(简单化、理想化、非现实化),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无矛盾的观点看世界,也即是形而上学地看世界。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考,找出事物内在的联系或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再整合,然后进入到具有全面性、现实性的理性认识,即辩证方法。因此,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完整地形成人类的科学思维方法。

    2007年01期 No.18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

    远雁;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2007年01期 No.18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文学研究

  • 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

    朱志荣;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的批评声中主动向新文学学习,以谋求改良。许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昭示了通俗作家人生的闪光之处。通俗作家不都是封建遗老遗少,也有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乃至革命志士。通俗作家对自身积极有价值的作品,作过建设性的评论,反对因人废文。在通俗性的倡导方面,通俗作家比新文学家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也有一些通俗作家对新文学存门户之见,颇多偏激之词,还有一些言行不一,不值得称道。

    2007年01期 No.18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试论鲁迅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宾恩海;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2007年01期 No.180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

    贺晓武;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文学虚构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秘密,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2007年01期 No.18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论审美四维空间——以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核心思想为支点

    周清平;

    在世之界、疏明之境和真理之境都是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时空体,都具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本质属性。人在时空超越中抵达澄明的真理之境。这成为审美境界建构的基础。现实时空中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绵延可以科学地计量,人对有限的现实时空进行超越进入自由的审美四维空间,观照真理之境,天、地、神、人在审美四维空间中切近交流。人在审美活动中建立自然审美四维空间、生命审美四维空间和哲理审美四维空间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理智、意志成为建构审美四维空间的内在动力。

    2007年01期 No.18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多元·消费·整合——中国当代文学读者意识论析

    陈雪军;

    读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读者意识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中国当代的文学读者意识在整体上呈现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一方面,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影响着读者意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它也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总体的发展趋势。从文学读者意识的发展流变来看,当代中国文学读者意识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读者意识到审美形态的读者意识再到消费意识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流变过程。

    2007年01期 No.180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池田大作先生的“人学”

    陈文苑;王德明;

    池田大作(1928-),日本东京人。现任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思想家,诗人,摄影家。一贯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他的思想受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宗教、教育、摄影、文学创作、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人物。这组笔谈分别对池田大作先生的思想、诗歌创作、摄影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为我们加深对池田大作先生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2007年01期 No.180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池田大作谈中国传统文化

    李自豪;

    池田大作(1928-),日本东京人。现任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思想家,诗人,摄影家。一贯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他的思想受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宗教、教育、摄影、文学创作、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人物。这组笔谈分别对池田大作先生的思想、诗歌创作、摄影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为我们加深对池田大作先生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2007年01期 No.180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池田大作先生诗歌略论

    贾先奎;

    池田大作(1928-),日本东京人。现任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思想家,诗人,摄影家。一贯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他的思想受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宗教、教育、摄影、文学创作、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人物。这组笔谈分别对池田大作先生的思想、诗歌创作、摄影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为我们加深对池田大作先生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2007年01期 No.18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照破人生见精神——谈池田大作的摄影内涵

    张景鸿;

    池田大作(1928-),日本东京人。现任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思想家,诗人,摄影家。一贯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83年,荣获“联合国和平奖”。他的思想受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宗教、教育、摄影、文学创作、世界和平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人物。这组笔谈分别对池田大作先生的思想、诗歌创作、摄影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为我们加深对池田大作先生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2007年01期 No.180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语言研究

  • 《诗经》成语句法结构定量分析

    李振中;肖素英;

    在对《诗经》成语句法结构进行相对封闭的穷尽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共时平面比较全面地考察了《诗经》成语句法结构的量额差异,初步考察了汉语基本句法结构体现在古今汉语中量值不同的原因。认为导致句法结构这种量额差异或量值不同的根本原因不是《诗经》的四言句式而是《诗经》的文体特点。

    2007年01期 No.180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8K]
  • 《说文》古文“甲”释义献疑

    孙学峰;

    《说文解字》古文“甲”的释义有两种传承体系。两种体系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赞成“成于木”,都出现“始”、“见”、“成”三个标示事物发展阶段的动词,以这一共通之处和“十”乃“甲”之假借的既有论断为前提,从汉字实际书写的角度出发,论证对《说文解字》古文“甲”的解释中“千”字为“屮”字之讹误,从而得出《说文解字》中古文“甲”的释义实为“始于十(甲),见于屮,成于木之象”的结论。

    2007年01期 No.180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论双数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

    宗守云;

    双数量词包括“双、对、副”三个。这三个双数量词在对表人NP、表动物NP、表肢体器官NP、表抽象事物NP以及表具体事物NP的语义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规则性或倾向性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双、对、副”的基本语义有关,也与一些认知因素有关,如主观和客观、常态和异态、同质和异质等。

    2007年01期 No.180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变异视角下的语法研究

    曾炜;

    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变异观认为,语法项目也会受社会因素影响而变异。比较语音变异而言,语法变异研究相对薄弱。从不同的“语法变异观”出发,对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的“语法变异”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对比,并对当今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语法变异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7年01期 No.180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任意性原则的理论缺陷

    张良林;

    索绪尔倡导的语言任意性原则被看作语言学中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推翻了传统的语言镜射的原子主义观点。然而,任意性原则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不容忽视的缺陷:它切断了语言与语言主体及世界的联系,切断了语言的历史流动,把语言意义来源归于抽象的系统结构,漠视概念形成的低级阶段。这一切最终导致任意性原则解释语言现象的无能。

    2007年01期 No.180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教育研究_发展心理学研究

  • 论儿童的整体性精神

    丁海东;

    儿童心智发育未曾实现的分化或有效分化构成儿童整体性精神的结构性前提。联结自我与外界的整体感知方式,乃至于客观事物的人格化、主观世界的实在化以及“我的世界”的统一,是儿童整体性精神的表达与实现。理解、尊重并顺应儿童的整体性精神无疑是早期教育的根本职责与人性化体现。

    2007年01期 No.180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童年的“消逝”与大众媒介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侯莉敏;

    童年的概念,既有生物学上的意义,也有文化学上的意义。作为文化概念的童年,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失。通过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知道当今的文化正处于从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媒介正在对人们的生活尤其儿童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007年01期 No.180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

    吴素梅;

    受欺负是存在于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受欺负经验是学生心理问题及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表征为:1.受欺负学生通常具有某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和认知偏差;2.受欺负情境使受欺负学生产生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恶性循环或外化;3.受欺负经验易使受欺负学生过度使用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4.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是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条件。

    2007年01期 No.180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教育研究_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 论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

    陈菊;熊宜勤;

    教学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对话就没有交往也就没有教学。对话教学的交往有效性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对话教学的交往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交往主体具有参与性、民主性、合作性和理解性,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创造性、互悦性和互惠性,教学组织的主体性具有个体异性和群体性,教学效果具有整体性等方面。

    2007年01期 No.180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准家庭”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和实施办法

    刘亚辉;

    “准家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近开发出的短期汉语速成强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有汉语环境原则、加快进度原则、精讲活练原则、激发兴趣原则四大教学原则。实施办法是从编班住宿、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程要求、课外延伸教学、文化教学、教师职责等方面提供要求。

    2007年01期 No.18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以人为本与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黄海波;陈祖权;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为本。现行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现象。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正确引导并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德育的立足点,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能动作用。

    2007年01期 No.180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浅论当代大学生竞争道德的培养

    何绍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竞争失范行为有各种表现。造成大学生竞争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竞争道德。

    2007年01期 No.180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历史研究_历史地理研究

  • 广西战争的时空分布特征(前221—1911)

    刘祥学;

    古代及近代的广西,战争并不多见。广西在两千多年当中发生的战争,在时间上,唐朝以前少,唐以后较多;在空间上,桂东地区多,桂西地区少。

    2007年01期 No.180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顾颉刚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韦勇强;

    顾颉刚在考辨《禹贡》时,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他因此意识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古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倡导学界开展历史地理学研究,并创办了“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承载了唤醒民族意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他对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有开创之功,贡献巨大,其炽热的爱国情感、开阔的学术视野,堪称学术界的楷模。

    2007年01期 No.180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历史研究

  • 后冷战初期美国国家利益与巴以冲突

    王新国;蔡昌卓;

    冷战的结束不期而至,美国的对手变得难以确定,其国家利益也难以界定。伴随冷战的结束是苏联的消失,也使美国的实力相对衰弱。在后冷战初期,美国在中东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积极介入巴以冲突。无论是巴以和平进程取得进展,还是出现倒退与反复,我们都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由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所决定的,都是其国家利益的彰显。

    2007年01期 No.180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书评

院系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