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

    阳国亮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发展方向。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能促使全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但是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也会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失衡、动荡和危机。发展中国家要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抓住机遇 ,力争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中掌握主动 ,实现自身的发展。

    2004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西方发达国家职工持股企业管理制度评析

    梁爱云

    西方发达国家中 ,职工持股使企业职工的经济地位出现二重性 ,即职工从过去的雇佣劳动者转变为兼有劳动者与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从而使企业形成了一种联合的产权制度。这种联合产权制度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提供了财产基础和制度条件 ,表明劳资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 ,这种变化受到相当程度的约束 ,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的边际调整。

    2004年04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研究

    吴玉鸣

    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和 1990~ 2 0 0 1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广西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样本区间内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明显的直接因果关系 ,FDI对广西 GDP的影响虽不显著 ,但是呈现出微弱的负溢出效应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投资积累与资本形成对广西经济增长的作用。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非常有利于广西经济增长 ,知识资本变量对广西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因此 ,广西应强化经济市场化 ,重视内部投资的资本积累 ,改善投资环境 ,大力提高知识资本水平 ,以促进广西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4年04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证券市场的神经网络预测应用分析

    黄宗远

    证券市场不仅包含了分形运动和随机运动 ,也包含了趋势运动和周期运动。因此 ,证券市场是可以预测的。近年来 ,人们运用非线性时间序列中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ARCH)与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GARCH)等模型来描述股价的变动特征 ,国际间的主要资本市场的股价波动与主要的货币现期及远期汇率均可由这些模型进行有效的解释。神经网络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高度简化的抽象 ,它是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强大工具 ,在证券市场的预测问题上已显示出较高的价值。

    2004年04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广西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

    阳芳

    会展旅游发展非常迅猛。“南博会”的落户对广西会展旅游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察不平衡发展论、主导产业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发展会展旅游的后发优势、区位优势 ,广西会展旅游应选择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

    2004年04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中国企业并购法律环境初探

    吴国萍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化兼并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 ,这种法律环境的建立直接有赖于企业兼并法、公司法、证券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国有企业产权委托管理法、银行法、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法、社会保障法立法的完善。从宏观上来说 ,要使这些法律、法规与民法、预算法、破产法、工业产权法、土地法、房地产交易法等共同构成一套严谨、科学、统一、完备的法律体系 ,使之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互协调。

    2004年04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二程理学体系的建构与《四书》

    肖永明,朱汉民

    二程对《四书》十分重视 ,他们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 ,并训释《论语》、《中庸》、《孟子》,重订《大学》章次。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 ,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托《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2004年04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从语言转向的超越到心灵之镜的破碎——罗蒂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上)

    苏晓云

    罗蒂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批判与“治疗”,经历了从语言学转向到心灵之镜破碎的过程。他曾一度热衷于分析哲学 ,但很快就背叛了它。罗蒂认为知识是没有基础的 ,既没有确定的“语言”基础 ,也没有笛卡尔式的“心灵实体”基础 ,认识不过是信念与欲望之网的重新编织活动。传统哲学是一种“镜式”哲学 ,“基础主义”是其根本特征。

    2004年04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审美与社会幸福

    陈望衡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三大价值 ,都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幸福。其中 ,真的问题直接与科技进步相联系 ,善的问题直接与社会道德风尚相联系 ,审美对于这两者都有重要的推动和成就作用。一个幸福的社会 ,不仅是一个法制的社会、道德的社会 ,也应是一个审美的社会。

    2004年04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主客体管理与审美意识——主客体管理系列论文之八

    陈光旨

    主客体管理与审美意识具有对应共生关系 ,主客体管理审美意识是主客体间相互作用中的一种非线性涌现 ,并具有功利与非功利二重性。它将审美统一于非功利与功利的欲求 ,相生互长 ,同步实现。主客体管理的审美目标是激发主客体的审美超越 ,增强主客体间的协同效应 ,提高管理效益。

    2004年04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调和还是屈从——论审美回忆的整合作用

    钟丽茜

    “回忆”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将混沌无序的生活事件整合为清晰完整的诗性材料 ,为事物命名、归类 ;回忆的整合作用让个人得以与世界和谐相处。但是 ,过分的整合也易使人屈从于意识形态的奴役 ,因此 ,艺术家应善用审美回忆的调和功能而注意避免其消极作用。

    2004年04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审美教育与人文重建

    覃德清,杨丽萍

    民族审美教育致力于区域民族审美资源的阐发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入课堂和传播媒体 ,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 ,成为精神生活和审美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读图时代人文世界的重建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004年04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师公“沟通”鬼神手段探析

    杨树喆

    壮族民间师公为了实现其为民禳灾祈福的职能 ,其“沟通”鬼神的手段集中体现在歌舞与法术两个主要方面 ,前者是师公必备的“软工夫”,表现为搬演歌舞谄媚鬼神以与鬼神“和解”;后者是师公要掌握的“硬功夫”,表现为施行法术驱鬼消灾以与鬼神“较量”

    2004年04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评沃尔夫冈·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

    汪正龙

    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建立在一种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 ,后者认为 ,在一个人的意识中 ,他既要以自己的面目出现 ,但同时他又作为另一个人物而出现——这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要。而文学虚构以不同的方式揭示了这个需要。文学虚构能使人类以不断展开自我的方式走出自我 ,毫无羁绊地利用多种文化手段全景式地展现人的各种可能性 ,因而是一个自我塑造和创造世界的范式 ,这正是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意义所在。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何以存在、人类为什么需要虚构以及人们为什么需要阅读文学等问题的追问与回答 ,因此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文学的人类学哲学。它以一种特别的切入方式深化了伊塞尔的接受美学研究。

    2004年04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黑衣壮:原始审美制度的活化形态——广西那坡县弄文屯黑衣壮族群的日常生活

    钟明杰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学与美学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层整合 ,其基本理论内涵是文化体系中的规则与禁忌在现实生活中活化为各种具体形态。弄文屯黑衣壮审美制度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 ,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现实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该社区族群传统文化的原始和谐状态。土地公的激情、老歌师的沉默和土司的追述 ,都是弄文屯黑衣壮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在传统伦理要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交汇中 ,黑衣壮审美制度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演绎着日常生活的具体形态。

    2004年04期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走进”与“走出”的境遇——全球化趋势下的黑衣壮文化保护与开发

    陈静,刘萍

    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 ,传统的黑衣壮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 ,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改变 ,许多传统文化形式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如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 ,在保护中进行开发 ,成为了黑衣壮人、研究者、政府以及商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黑衣壮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建构上 ,研究者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 :文化需要在活的历史潮流中取得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任何脱离传统的文化发展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难以有长久生命力。因此 ,黑衣壮文化须以开发为途径 ,以保护为目的 ,以培养黑衣壮本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为根本 ,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 ,群策群力 ,共同努力。

    2004年04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找寻迷失的人性:探究学习的终极关怀——柏拉图“回忆”学习、杜威“做中学”与建构学习比较

    徐学福

    古今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 ,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回忆”学习、实用主义的“做中学”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的建构学习。三种学习的共同点是 :都提倡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或发扬人性 ;不同点是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同 ,认识论基础不同。它们给探究学习的启示是 :以发扬人的主体性为终极关怀 ,融入现有人类文化 ,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2004年04期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广西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心理适应性调查及调适研究

    宋凤宁,李一媛,谭静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与原有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评价标准、教育者自身的条件都可能存在矛盾与冲突 ,因而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教师对新课程的心理适应性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运用团体测量法和个人访谈法对 16 79名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心理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广西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心理适应性整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 ,表现在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普遍持认同态度并积极接受 ,且有良好的自身发展规划、合作意识和学生观。但不可否认的是 ,新课程的实施同样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2004年04期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从过程观与状态观的视角看教育质量

    何茂勋

    从过程观与状态观看 :教育质量的内涵应该同时具有过程和状态的特性 ,而教育发展与社会外界对教育质量的新的要求与原有教育质量间的矛盾 ,是教育质量得以不断发展变化的动力。

    2004年04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述评

    罗双兰,李芒

    学习动机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学理论、动机设计模型及其实践研究、动机适应性的理论以及相关实验研究进行了描述和评价 ,以期对我国关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有所启发。

    2004年04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试论广西高等教育类别结构的优化

    蒋士会,陈庆文

    教育类别结构是指教育的横向构成。广西高等教育类别结构是总体规模过小 ,重心偏低 ,专科比例过重。优化广西高等教育类别结构 ,必须遵循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重点发展本科 ,加强研究生教育与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本科化。

    2004年04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高师学生应激生活事件状况的调查研究

    覃干超

    为增进高师学生心理健康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用自编的《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量表》对广西师范大学 4 1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排在前 10位的应激生活事件主要来自学习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就业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其中 ,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应激事件对男生的影响显著高于对女生的影响 (P<0 .0 5 ) ;来自学习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 .0 5 ) ;来自学校方面的应激生活事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来自就业方面的应激生活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

    2004年04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论艾德礼政府的“内阁使团方案”

    谌焕义

    194 6年 5月 16日 ,艾德礼政府公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设计了一个中央权力比较微弱而各省享有较大自治权的联邦体制 ,希望既能维护印度的统一 ,又能满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对方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表示不满 ,但是都先后通过决议 ,部分地接受方案 ,以共同制定新的印度宪法。无论印度还是英国和美国的政治领袖都认为这是当时情况下英国政府能提出的最好方案。正确地认识这一方案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的评价。

    2004年04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略论苏联对法属印度支那革命的帮助

    付世明

    在共产国际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2 0~ 30年代 ,苏联为远东各国培训了数百名青年干部 ,其中包括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的干部。这固然出于第三国际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列宁发动世界革命的战略需要 ,但客观上为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等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苏联初期对远东各国及本国亚洲地区世居民族干部的培训实践是成功的 ,这对第三世界各国培养少数民族的干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印度支那地区与苏联的双边关系也正是从培训干部开始发展的 ,越苏两党关系从这一时期起进入了新阶段。

    2004年04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日本帝国主义与台湾铁路

    祝曙光

    近代台湾的铁路是在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把台湾变成日本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 ,极力在台湾修筑铁路。台湾铁路的延伸与日本对台湾的掠夺和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本统治期间 ,台湾铁路担负着对日输出煤炭、砂糖、大米等物资和输入日本工业品的繁重任务。

    2004年04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桂越边境互市贸易述论

    马冠武

    我国广西与越南的边境线长达 10 2 0公里 ,具有发展边境互市贸易独特的山水相连的地理优势、物产相济的互补优势、同源近宗的人文优势和钱钞互通的货币优势。这些优越条件的有机结合 ,成为发展桂越边境互市贸易的强大推动力。桂越边境的互市贸易历史悠久 ,经历了古代的起步阶段、近代的发展阶段和当代的飞跃阶段 ,对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桂越边境的互市贸易前景广阔。

    2004年04期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近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综述

    罗婧

    近十年来 ,随着我国理论界对交往理论研究的深入 ,史学工作者也从历史哲学的思考与具体历史问题的应用两个方面入手 ,把交往理论引入并应用于史学研究 ,取得了初步成果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问题研究上的不足 ,有待理论探讨上的进一步突破来弥补。

    2004年04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论高校学报品牌的创立

    李启贤

    学报品牌具有一般产品品牌的概念 :有专有名称和标识 ;有较好的质量和一定品位与特征 ;在市场、社会上有一定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能够给编辑部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报品牌的创立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定位 ,找到惟我所有别人所无的施展空间 ,加强组稿 ,严格审稿 ,精心编校 ,精心印刷 ,充分发挥学报编委的作用 ,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同质化 ,创立出优于其他同类学报的品牌。

    2004年04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我国期刊业发展现状研究

    杨蕾

    我国期刊业总的经营绩效不高 ,期刊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图书和报纸 ,尽管现存的经营模式有许多种 ,但大多数经营模式都是在特定的体制下形成的 ,不具有市场化特性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期刊在层次上和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差距。

    2004年04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价值维度

    欧阳林

    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为此我们不仅需要确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思想道德性的内在依据 ,而且需要确定这种考量的标志和载体以及实现这一人才价值的学理方式。

    2004年04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

    谢世坚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 2 0世纪 30年代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的讨论 ,80年代以来 ,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强调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 ,必须看到译者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

    2004年04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如何形成人才集聚优势

    黄琦,蒋燕萍

    目前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人才凝聚力不强 ,缺乏事业发展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优势 ,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应建立起有利于凝聚人才的制度 ,营造出能够形成人才集聚优势的环境。要通过制订政策、完善法规、创新机制、改善条件、建设环境、加强沟通等 ,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吸引和稳定人才、培育人才 ,把人才凝聚到图书馆事业中来 ,形成人才集聚优势 ,使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 ,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2004年04期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网络环境下高校系(所)资料室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翁琼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系 (所 )资料室信息服务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为此 ,高校资料室必须采取新的对策 ,努力实现网络环境下资料室信息服务的创新 ,为读者提供创新的信息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项目 ,转变信息机制和提高资料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资料室信息服务水平。

    2004年04期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4期总目录

    2004年04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