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邓小平的课程教材建设思想简析

    苏良亿

    <正>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它既决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既决定了教师怎样教,也决定了学生怎样学。在学校教育的所有因素中,课程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一位十分重视教育的政治家,邓小平同志对课程教材建设也作了极其精辟的论述。

    1992年S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心理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常军胜

    <正>素质教育,是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已把素质教育提到了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

    1992年S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其对初中教育教学的影响

    韦义平

    <正>“非正式群体”一词,出现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巾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梅奥在进行著名的霍桑实验后提出的。自此之后,它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社会心理学表明,非正式群体不仅在企业中存在,在其它的领域中它也存在,并对其所属的集体及其成员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中学班级中广泛存在非正式群体的根本原因。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

    1992年S1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孟子论辩的修辞艺术

    黄必庄

    <正>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雄辩家。其弟子公都子曾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则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是有感于当时“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诈”而风尘仆仆,游说诸侯,其志向是“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滕文公下)。可以说,孟子的好辩是时代使然,是他欲“闲先圣之道”的政治责任心使然,是他匡时济世的历史

    1992年S1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论王融的诗歌

    蔡锦军

    <正>王融(467~493)字元长,“竞陵八友”之一,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王宁朔集》,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其乐府和诗歌共107首,是南朝诗人中现存诗歌数量较多的一位诗人,钟嵘《诗品序》在谈到永明体的产生时说:“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土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然而遗憾的是,对于王融这样一位对永明体具有“创其首”作用的重要作家,在当今学术界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尚无一

    1992年S1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美的本质

    周然毅

    <正>美是什么、这是个困扰过多少古今中外美学家的问题。柏拉图对美的论述可谓洋洋洒洒,但是最终仍无限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嗣后,一代又一代的美学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对美的本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他们或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如黑格尔和康德;或从物质世界中寻求美的本原,如亚里士多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或认为美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事物的关系中,如狄德罗。然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的

    1992年S1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曹植前后期诗歌比较

    李晓丹

    <正>曹植是建安时代杰出的作家,他的文学天才为古今学者文人公认,其诗更“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然而人们对曹植诗歌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仪以风格特色论,有的称其豪逸,有的称其悲惋,而钟嵘在其《诗品》里则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前人的评价自然有其精妙处,然多极简括,如对曹植诗何处悲怨,何时豪逸,如何“情兼雅怨”等问题,尚乏具体深入的审美分析。本篇试通过曹植前后期诗的比较对此作一探讨。

    1992年S1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 关于“人民文学”评价的几点断想

    曾扬

    <正>人类文学发展史象一条无形的河流,有宽有狭,有缓有疾,更有九曲十八弯,流向各自不同。文学评论,置身于其中,又得考察其运行。只有当评论者在变动的文学潮流中,寻到一个切实而正确的基点,才能得到较为公正的结论。 中国新文学是在极其复杂动荡的社会条件下萌芽、诞生、发展的,流派纷涌,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相联系。一种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文学新潮,贯穿着新文学史。在各个历史阶段,分别呈现为:革命文学、左联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解放区文

    1992年S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徜徉大自然的诗魂——评伟大的自然诗人华滋华斯

    周丽

    <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和批评家马太·安诺德这样评论华滋华斯的诗歌创作:“我说过,自然仿佛从他手里接过笔去,用它自己的,赤裸的,纯净的,洞察的力量,替他写诗。”“这好象自然不只给他诗的内容,而且替他把诗写好了。”这的确是对华滋华斯自然诗歌的最高评价。在华滋华斯描写自然的诗歌中,充溢着一种对自然界万物生机的诚挚热爱,这些诗歌是英诗中把

    1992年S1期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简论济慈的诗歌美学思想

    邱仪

    <正>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称为唯美的或感觉的诗人,并把他的那些深刻优美的诗歌纳入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大潮之中,这种作法虽然确实精当地把握了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的某些特质和风格,但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抹煞了这位才华绝伦的青年诗人丰富多彩的艺术个性。事实上,济慈作为一代扛鼎的诗人,在诗歌创作和艺术思想领域都有双重建

    1992年S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对桂北瑶族原始宗教的分析与思考

    唐永亮

    <正>桂比瑶族支派众多。根据民族自称有:优勉、优念、坳标、标曼、史门等。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桂化山区。崇山峻岭成为瑶乡与外界联系的天然屏障。解放前,大部分瑶乡的农耕方式仍停留在轮作、休耕、烧垦等阶段,生产力极为落后。与这种初级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各种上层建筑也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形成了瑶乡独具特色的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新中国建

    1992年S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清道咸年间广西会党兴起的原因初探

    秦宏毅

    <正>在近代,广西会党两次掀起大规模斗争高潮。一次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一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探索清朝道咸年间广西会党兴起的原因,了解下层社会人民的斗争情况,对于完整地理解近代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广西会党部分情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1992年S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试论陈垣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张俊燕

    <正>在我国近现代史上,陈垣是一位饮誉海内外、深受人们尊敬的教育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继往开来、成就卓著的文献学家。其所著《国佛教史籍概论》、《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通鉴胡注表微》等,既是史学名著,又是文献学的杰作,极负盛名。从文献学的角度对陈垣的文献学思想及其建树展开研究,无论对加强

    1992年S1期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梁启超文献学思想研究

    农卫东

    <正>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对文献之学进行研究,代有其人。其研究领域,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以至于辨伪、辑佚、收藏、检索、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国古代,研究者往往把视野局限于对文献中若干具体问题的探讨,未能从理论上对其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到了近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对文献学的过去与未来逐步开始了理论上的系统探讨,从而使文献学的

    1992年S1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