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试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蒋国平

    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南巡重要谈话中的一个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证实了这一论断,改革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2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

    许荣基 ,黄胜杰

    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能解除旧体制对劳动者的束缚,确立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革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力。为此,在改革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1992年03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观

    陈文开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观应当是,增长与发展的统一,稳定与速度的统一,效益与速度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三个统一,就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迅速建立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1992年03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王溶岩 ,谭湘桂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稳定边防,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乃至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03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老子“人道”探微

    杨达荣

    老子的“人道”指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他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揭露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非道”行为,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小国寡民”社会加以美化。他讴歌原始社会的敦朴道德,提出一个以吃饱饭为原则,以慈、俭、不争为主要规范的道德体系。他理想的人格是敦厚纯朴,谦让不争,公正无私的圣人。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倒退的,但对剥削压迫的揭露和批判又有人民性。他对纯朴道德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借鉴意义。

    1992年03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试论我国的婚嫁奢办习俗及其改革

    林国严

    婚嫁奢办习俗的主要表现为重彩礼、大摆宴席、讲排场。其起源于买卖婚姻。阶级产生后,婚嫁奢办习俗成为统治阶级地位、权力、金钱思想的较量。剥削阶级奢侈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仿效心理、虚荣心使其发展、流传。民俗本身的传承性、稳定性使其得以残存,成为社会“公害”。改革此陋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快四个现代化步伐的需要。

    1992年03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南京条约》与鸦片贸易问题

    关武

    <正>英国以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并以武力压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约。在这个所谓“万年和约”中,虽然没有直接地提到鸦片贸易问题,但在第4款中规定了“以洋银六百万员偿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的鸦片“原价”(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31页)。这个数目是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按照鸦片假定价格每箱300元计算出来的。应当说,这个“偿补”数额是不少的:它为“偿补”英国水陆“军费”洋银1200万元的一半,又为“累欠英商甚多”的“商欠”洋银300万元的两倍。但是,贪得无

    1992年03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协定关税——一条束缚中国的巨大绳索

    唐凌

    <正>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侵华特权,协定关税便是其中之一。从那时起的100多年以来,它像一条巨大的绳索,紧紧地束缚着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 如果把协定关税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制度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是值得重新认识的。 严格说来,协定关税制度并不完全始于《南京条约》,因为《南京条约》只是这样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在这里,条约使用的术语是“宜”而不是“必须”,可见,

    1992年03期 38-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南京条约》与香港问题

    刘小林

    <正>1842年8月29日,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43年6月26日,经中英两国政府批准,两国代表在香港换文,从这一天起,香港岛就“正式”割让给英国了。 香港,位于广东珠江口外的东面,由香港岛、南九龙、新界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香港岛以及附近岛屿面积为80平方公里;南九龙即尖沙咀一带以及昂船州11.1平方公里;北九龙即新界地方以及附近大小230多个海岛975.1平方公里,总面积为1066平方公里。香港原属广东省东莞县,清代改属新安县(又改称宝安),归九龙司管辖。自18世纪以来,所有外洋船只往来中国以及广东和中国沿海的交通,都以香港为必经之地,它是一个避风的良港,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也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和军事基地。

    1992年03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南京条约》和近代西方列强在华领事

    朱从兵

    <正>领事,是一国为了实行其对外政策,经另一国同意派驻在另一国一定地点,以便保护本国及其公民与法人在当地的合法利益的正式代表。领事的萌芽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了。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领事作为争夺市场和向外扩张的一种工具。它们在华设立领事也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使本来应该是正常和平等的交往变成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之一。

    1992年03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西方的挑战与中国的抉择

    朱杰军

    <正>一个半世纪以前的8月29日,英国“东方远征军”兵临中国南京城下,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商埠,给予他们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从此,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海关、外贸等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走上了“从属于西方”、充当西方大国附庸的苦难道路。一个独立的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从属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92年03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论武昌首义中的黎元洪

    李小文

    由于缺乏领导核心,在“排满”思想的影响下,革命党让位于黎元洪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而黎上台后,不仅改变了起义队伍群龙无首的局面,而且获得了各个阶层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使清廷成为孤家寡人。黎在湖北军政府中开始倾向革命,既声明反清又一度与黄兴合作指挥民军保卫首义成果,尤其是在议和谈判中坚持共和立场,基本上代表了武昌革命党的意愿。

    1992年03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范丽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佛教的交流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改变其异域色彩、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过程,最终经过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佛教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产生了影响,把日本也纳入了东亚佛教文化圈之中。

    1992年03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胡仔及其《苕溪渔隐丛话》论略

    莫道才

    《苕溪渔隐丛话》是《诗话总龟》的补编,它有为元祜党人张扬的目的。在体例上,它摈弃了《诗话总龟》分门纂集的形式,创造了以年代人物先后次第纂集的形式。胡仔的诗学观基本上是继承、沿袭了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他强调征实,反对凭空造语,推崇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他提倡言简意足的表观方式,崇尚变化新奇之美,主张自出胸臆、艺术创新。

    1992年03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祝殷夫烈士诗文总集《殷夫集》出版——致丁景唐

    丁玲

    这是首次公开发表的丁玲致丁景唐的信及丁景唐为此信写的附记,对《殷夫集》的出版及有关的一些史料作了说明。

    1992年03期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英语专有名词的汉译技巧探讨

    袁斌业

    从翻译实践上探讨了现代英语专有名词的五种汉译技巧:加词法、简译法、替代法、解释法和加注法。

    1992年03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翻译:理解与表达的辩证统一

    柏敬泽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说明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理解与表达这一对主要矛盾的过程,是知与行的过程。

    1992年03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汉英双语语言转换阶段的增、减、改

    刘迎

    用汉译英实例阐述汉英双语语言在转换阶段存在着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非对应的关系。基于译入语和译出语表层结构的语法区别以及用词的基本词意的附加联想的差异,在双语转换阶段要进行必要的增补、省略以及调整和改变词语和句子成分;从文体学的衔接与递进角度考虑,在双语转换阶段对文字还可作可有可无的增、减、改处理。

    1992年03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关于英语听力中的联想与推断

    陈吉棠

    语言音响信号的收听严格地受到时间与记忆的限制。要想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除了多听常练以外,收听时还必须根据英语的语法特点和语音特征,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联想与客观的推断,以便准确地解决收听中的问题,悟出并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听前逻辑联想可以为收听赢得思考的宝贵时间,做到记忆更具有针对性;而听后归纳联想则为收听提供理解的必要条件,做到推断更富于准确性。联想与推断是英语收听中不可忽略的整个过程,是提高听力的有效做法。

    1992年03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综合英语课教学原则与方法浅议

    陈世丹

    根据索绪尔、乔姆斯基等著名语言学家的有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应该遵循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并重的教学原则,采用讲授与座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语言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组织启发他们进行语言实践,以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言热烈的小型座谈会,从而有效地完成语言的习得过程。

    1992年03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