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经传释词》“所”“可”互训异议

    毛毓松

    王引之《经传释词》释“所”为“可”,释“可”为“所”,前人已有怀疑。本文认为:“所”为指示性代词,“可”为副词或曰助动词,词性不同,用法各异,在音韵上亦无多大联系。“所”“可”互训,缺乏依据。

    1990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中古影、喻、疑、微诸纽在北京音系里全面合流的年代

    孙建元

    本文综合考察了《四声通解》、《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四声通考》中译写汉语字音的谚文材料,论证中古影、喻、疑、微诸纽在北京音系里全面合流的年代至迟不晚于明代中叶,当在此之前。 考察上述诸纽在北京音系里全面合流的年代,关键是看疑、微两母演变为零声母的年代。文中发现,对音材料中,用作疑母字声母的和用作微母字声母的两个字母等同于用作喻母字声母的字母○,其音值均为φ。原属开口呼的微母字由于微母由v演变成u、由声母变入韵母而变成合口呼字。

    1990年03期 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离析与综合现象

    符浩

    本文认为在上古汉语词汇当中有许多词的词义往往相当于一个词组或句子的意义,即既有核心意义,同时还有特定的附加意义。随着语言的演变,这类词经历了一个离析与综合的渐变过程。离析与综合的结果,一是规定了词义的发展方向,一是促成了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加速了汉语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演变的进程。

    1990年03期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并列意象组合初探

    龙超领

    本文尝试从意象构成这一新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审美观照,力图向人们展示并列意象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丰富的审美内涵。同时指明并列意象组合与创作主体之想象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明了并列意象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具有的三大寓存方式和四大审美特征。文章还更进一步地指明并论证了中国古典诗歌之并列意象组合在审美上对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所作的综合及突破,以及它在文学意义上所体现出来的“两种超越”。

    1990年03期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 坚执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观——评林焕平的文艺理论著述

    林宝全

    林焕平同志文艺理论著述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艺运动的实际,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文艺思潮,特别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界的影响,总结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践经验,阐述文艺规律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评析了林焕平文艺理论著述的这一突出特色,并指出其论著在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1990年03期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林焕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肖保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总结了林焕平从事教育事业五十多年的经验,将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他在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归纳,评价了.他对教育性质、教学指导思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多方面所体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以及他在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1990年03期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 林焕平教授翻译成就述略

    李心峰

    本文对林焕平教授在文艺理论、美学和作家研究方面的译著成就进行评介,并概括出林老在翻译工作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经验及其译著的特色。

    1990年03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南明永历朝礼兵二部尚书郭之奇死事辨正——兼论他的武略与文才

    朱仲玉

    郭之奇于南明永历朝败亡之际,临危受命,最后被清兵俘获,死于桂林。关于他的死,以往曾有不同说法,使他蒙受不白之冤。从戴笠《行在阳秋》、罗万杰《瞻六堂集》等书的记载可以看出,郭之奇不是贪生怕死之荤,而是明末慷慨赴义的节义之士。此外,他还有很高的文才与武略。

    1990年03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初探

    周建民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起伏性。而且这种起伏性与经济发展的起伏性是不同步的。二是不平衡性。表现为地区人口和城乡人口发展均不平衡。三是失控性。无论是封建政府还是一般民众对人口蕃衍都采取不节制甚至鼓励的态度,使人口发展处于失控状态。这些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1990年03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桂系与皖南事变

    谭肇毅

    1941年皖南事变中,桂系积极参予策划反共,以实力帮助蒋介石进攻新四军,这是蒋介石敢于发动此次严重反共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桂系积极支持蒋介石反共,除了其一贯仇视人民革命力量的反动本性之外,他们还企图借助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把新四军从江淮地区驱逐出去,以便独占这块地盘。然而,蒋桂合作反共中又互相争夺,矛盾不断发展,桂系不得不对反共内战有所改变,以利用国共矛盾,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正确分析了国民党各派的动态,正确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而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1990年03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

    潘香华 ,陈利今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地主之间妥协的产物。它既不同于美国推翻英国殖民地统治后建立起来的联邦共和制,也不同于法国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具有更大的局限性。它保存了诸如世袭君主制、贵族院,陈腐的选举制、封建特权、裙带关系,国教等大量的封建残余,造成了许多社会弊端,严重地影响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

    1990年03期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 关于自由、秩序和改革命运的哲学思考

    骆伟雄

    在哲学史上,关于自由问题曾有一个迷人的误区:夸大个人自由。为了解决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又不得不把自由界定于精神领域,到头来,他们实际上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由,不能把自由给予人。 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自由必须要以秩序作为其客观环境。秩序是自由本身的应有之义,是自由的内在要求。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社会主义法制在维护秩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一个社会长治久安。 改革是社会主义秩序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自由,但必须有秩序地进行。要使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克服命令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它们都是对社会秩序的否定。克服命令主义,建立严格的法制,无政府主义就难以滋生,改革也才能顺利进行。

    1990年03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 简论教学艺术之结构与功能

    郑晓鸿

    教学艺术现在正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认为,教学艺术的结构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语言方面,行为方面(包括动作、表情、板书等)和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艺术的这三个构成因素的分析,并且把一般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中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作了区分,提出了相应的标准:情感性、形象性与创造性。 以教学艺术的结构为基础,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对教学艺术的功能也作了相应的分析。认为,教学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效果(主要是知识的传授)的影响,对德育的作用、对美育的作用。

    1990年03期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