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略论鲁迅小说的视点艺术及其他

    伍世昭 ,蔡娟

    <正>“视点”是绘画透视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小说家的叙述角度与画家的“视点”有些共同之处。国外的小说理论界很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而国内早几年还处于介绍阶段。近年来虽然已运用“视点”理论解决了文学理论的某些问题,但是,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具体小说作品的文章还未曾出现。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的视点艺术及有关问题作些探索。

    1989年S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 《史记》的叙述人问题和时空问题——从西方叙事学理论看《史记》的文学价值

    王增恂

    <正>对于《史记》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其叙事艺术,学术界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研究者们又大都囿于旧有的文艺理论模式,几乎都停留在对作品的人物描写、情节组织和语言艺术的分析评价上,很少对《史记》的叙事文学特点进行新视角的探讨。而从60年代发展起来的西方结构主义批评,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即主要是小说;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力图使小说艺术成为一门科学,他们对叙事文体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叙事学”。尽管叙事学理论还缺乏系统化、条理化,但它结合作品就叙事学中的某些问题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也还是可供借鉴的。而叙事学涉及最多也较集中的是叙述人问题和时空问题,因此本文也从这两方面入手,就《史记》的叙事文学特点和成就进行一点探索,希望能从现代小说理论出发,较深入全面地研究《史记》的叙述人问题和时空问题,以更好地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

    1989年S1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试论建安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姜革文

    <正>建安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军戎、羁旅、赠别、宴游、农事、闺怨等等,无不借景物帮助表达,而且在描写技巧上多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已经蕴育了我国主要诗歌流派之一——山水诗派。我觉得,全面研究建安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正确评价建安诗歌,更好地研究山水诗派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大有裨益。 建安诗歌发展了“君子比德”的传统,以景物的某种属性与人的一定品质联系起来。我们不妨先看看刘桢的《赠从弟》其一:

    1989年S1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略论谢朓山水诗写景艺术特色

    鲁永良

    <正>谢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在山水诗写作艺术上的贡献,令人瞩目。本文想通过谢眺与谢灵运在山水诗写景方法上的比较,说明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的一段轨迹。 那么,谢眺在对景物的艺术处理方面与前人有什么不同?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埃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和宋记室省中诗》:“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竹树澄远荫,云霞成异色。”《观朝雨》:“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潆如薄雾,散漫似轻埃。”《高斋视事》:“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暖

    1989年S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民族文学史体例的缺憾及其补正

    覃德清

    <正>编写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史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这对提高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对纠正现行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许多不合理现象,使世所稀有的少数民族体系神话与卷帙浩繁的史诗最终能够进入中国文学史著作,填补中国文学史的空白,从而真正体现包括五十多个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成就及其发展概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写文学史首先遇到采用什么体例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框架、结构来体现文学发展的进程?怎样分期、断代?如何处理作家、作品的评述与理清脉络、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整个

    1989年S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狼外婆”故事的起源

    韦世柏

    <正>“狼外婆”故事是一个著名的民间童话,它在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有流传。我国的“狼外婆”型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一、 〔母亲和孩子们〕 (a)母亲离家时嘱咐孩子们(通常是两个或三个孩子)看家,在她回家以前不要随便开门。 (b)母亲在路上遇到妖怪,并且被它吃了。 二、 〔女妖进门〕 (a)女妖通常是狼或老虎,来到这一家,自称是他们的母亲、外祖母或其他亲戚,叫孩子们开门。 (b)有时,孩子们问问题,女妖使用诡计骗了他们。通常都是他们并不多疑,就打开了门。或其他的发展。 (c)孩子们去看他们的外婆,在路上遇到了女妖,女妖假说是他们的外婆,他们就跟着它到它的家里去了。 (d)孩子们在家里感到孤单,寻找或大声叫唤外婆,女妖扮成外婆来了。

    1989年S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弱式原则”小议

    王利民

    <正>在研究由必然命题和实然命题组成的模态三段论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德奥夫拉斯特和欧德谟斯不同意他们老师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实然的,那么结论也应当是实然的;正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则结论也应当是否定的,并且如果有一个前提是特称的,则结论也应当是特称的一样。”将他们的思想第一次表述为:结论随着弱前提的规则。到了中世纪时期,德奥夫拉斯特和欧德谟斯的这一观点被经院哲学家发展成:结论永远由最弱的部分规定的规则。这样“弱式原则”就被推广到整个模态三段论理论,即可能的弱于实然的,实然的弱于必然的。在一个三段论中,如果前提中有实然的,则结论就不应得必然的,如果有可能的,则结论就不应得实然的,更不能得必然的。这就是“弱式原则”的由来及其内容。

    1989年S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试论北宋茶业的发展

    左超能

    <正>北宋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茶叶作为重要的商品生产,其种植区域较前更为扩大,制造工艺更为严格和精细,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新的品种也不断出现。与此同时,茶叶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这表现为人们在品饮之余,提笔撰文著书,使大量以茶为题的著作和文章得以问世。身为人主的宋徽宗赵佶,也不甘沉默,写下《大观论茶》一书。此外,还表现为以茶业为导火线的农民起义的爆发。这些都说明茶业已成为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北宋茶业的发展状况作一概括,并对其发展的原因及特点略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989年S1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 传统教学论与当代教学论的区别和联系

    张荣盛

    <正>传统教学论与当代教学论均有特指和泛指的涵义。就特指的涵义而言,传统教学论是指以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年)为代表的教学思想,当代教学论是指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年)为代表的教学思想体系。但本文是从泛指的意义上来说的,即:传统教学论是自古以来,国内外长期形成的教学理论体系的总称;当代教学论是指本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所形成的教学思想,譬如,赞可夫、巴班斯基、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就属于这一范畴。 对传统教学论与当代教学论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探讨,但本文不打算作如此面面俱到的阐述,而只就同中小学教学联系紧密的若干方面作些说明。 先谈两者的区别: 第一,在教学任务方面,传统教学论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学记》指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说,如果教学杂乱无章,就会陷入混乱,得不到成效。在西方,17世纪的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则强调“秩序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苏联的凯洛夫也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而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传统教学论则不怎么重视,即使注意到了智力发展的必

    1989年S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猕猴桃果实研究概况

    姜勤 ,黄君成 ,宋任华

    猕猴桃果实营养丰富,尤其是其富含维生素C;另外,其所含的蛋白质、人体必需的多种无机盐的含量都非常高,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果品;同时,猕猴桃果实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被用作抗癌食品。本文就猕猴桃果实的化学成份研究,药理研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力系统、全面的概述。

    1989年S1期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 金花茶组培苗酯酶同工酶方法技术研究

    王任翔

    本文比较了不同部位、不同底物、不同pH值的缓冲液以及不同有机溶剂对夏石金花茶酯酶同工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好的方法是:取幼叶为材料,以α+β-乙酸萘酯或单独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用丙酮∶水∶2∶1为溶剂,固牢蓝RR盐为染色剂,染色液的磷酸缓冲液pH值为6.5,置于37℃下染色0.5h~1h。

    1989年S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交换局部环和半局部环

    唐高华

    本文是在W·V·Vasconcelos研究的基础上,将Auslander,Vasconcelos等人的一些结果进行推广,对局部环和半局部环上的模及其同调性质作了进一步刻划。Auslander-Buchsbaum-Nagata用同调代数的方法证明了用其它方法还无法证明的著名定理:每个正则局部环是唯一分解整环。本文采用同调代数与环论相结合方法证得定理:若A是一个不可分的凝聚半局部环,且每个主理想有有限投射维数,则A是最大公因子整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定理推广了Auslander-Buchsbaum-Nagata定理的结果。

    1989年S1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