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泰隆
<正>我国的鲁迅研究,如果从1913年恽铁樵对《怀旧》所作的评点与附志算起,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傅斯年在1919年2月《新潮》发表的评《狂人日记》的文字算起,也已有七十年了。自后,研究鲁迅的文章、专著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研究的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鲁迅研究走过的道路,正确评价过去研究文章和专著的得失,正确总结过去研究的经验教
1989年02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 王杰
<正>一、 “正常儿童”之喻与审美态度的关系 神话与我们人类一样古老而富于生命力。然而我们对神话的思考却仍然十分幼稚,究其原因,大约主要是因为我们仍然生活在某种神话里头。人类的语言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就变得不可理解,另一方面,语境却又限制了我们对语言的更深的理解。思想大师和文学大师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在语境的范围内突破了某一时代的特定语境。从社会意识的角度讲,就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中又突破了这种意识形态。语言如此,神话的意义亦然。
1989年02期 11-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张利群
<正>被称为“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所作的《蕙风词话》虽算不上是词话中的佼佼者,但其所包含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却异常丰富。它在心与物、情与景、内容与形式、文艺与生活、借鉴与创新等问题上辩证地论述了曲直、巧拙、大小、厚薄、刚柔、俗雅、淡浓、虚实、方圆、疏密、动静、神、藏露诸多关系,言简意赅,不乏精论。 《蕙风词话》在论述上虽然是片段式的,但其理论却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个理论系统是由他所创导的“重拙大”建构的。“重拙大”既是况周颐的创作观和批评观,亦是他作词评词的标准,在具体运用时充满了朴素的艺术辩证法思想,本文逐一对“重拙大”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分而述之。 “重拙大”首先标举“重”。所谓重,况周颐释曰:“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第4页。注:以下况周颐引
1989年02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鲁永良
<正>鲁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被论客赞赏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为此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以上均见《题未定草》)。细细咀嚼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客观和全面地评价陶渊明,还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即对陶渊明思想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989年02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 陆扬
<正>作为诗人,海涅无疑是十九世纪几个最具有光彩的名字之一,这一点恐怕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了。但是,他在文艺批评领域的杰出成就,却长久为人忽略或误解了。譬如,勒内·韦勒克的皇皇巨著《近代批评史》中言及海涅虽然不乏公允之见,结论部分,我们却见到这样一段足以使人瞠目的话: 他(海涅)的批评常常是种怪诞幻奇,颇具迷人色彩的装饰性艺术,很快又变成一种俏皮、刻薄,经常是庸俗粗暴的讽刺,往好说,他堪称一位针锋相对的警句格言专家,往糟说,他只是个
1989年02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王祥俊
<正>《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理论宝库,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宝库。对《资本论》中美学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广大理论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但至今为止,不少人仍停留在用美学术语来注释某些引文上。如何深入研究《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美学思想,阐明《资本论》范畴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苏联列宁格勒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苏联学者r·维日列夫的专著《哲学知识体系中的美学》。r.维日列夫对《资本论》范畴体系中的美学问题研究采取了“一种新的、很有前途”的方法。
1989年02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赵树海
,梁中珣
<正>共产党和社会党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两大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党之间的关系曾多次发生重大变化,既有反目为仇之时,也有风同舟之日;既有坦诚合作之日,又有分裂对抗之时。回顾两党合作的坎坷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新时期两党在更广泛领域中的合作,壮大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是大有裨益的。 一 共产党和社会党合作的历史应当从共产国际时期写起。共产国际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分裂的产物。在共产国际的历史上有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策略转变。第一次转变以
1989年02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张钢成
,于华江
<正>关于尼采,尽管人们看法各异,褒贬不一,但他作为一个处在世纪转折点上的哲学家,始终影响着当代西方思想界。他一生所关心的既不是哲学概念的语义分析,也不是建构一套深思熟虑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深刻观照和体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人生哲学——这正是构成尼采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根本因由。本文就此谈谈他所刻画的人生画卷的观感。 一、尼采人生哲学的前提: 悲观主义 当年轻的尼采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他便深受十九世纪中后期滋生和蔓延起来的悲观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基
1989年02期 47-5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梁颖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宗法的最主要特征是父权和族权,这种父权和族权在各国早期阶级社会的家长制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宗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大多数民族所共有的。但是,象我国西周春秋时代那样严密的宗法制度,在世界历史上却属罕见。西周春秋时代,我国原始的宗法制度不仅与政治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全面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何以如此?显然,它必然具有特殊的历史成因。探索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原始宗法制的情况,而且亦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国情。笔者不揣学识浅陋,试图从经济根源、社会条件和历史动因等方面对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的成因作一番探讨,以此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同仁。
1989年02期 52-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周建明
<正>关于北宋东京人口的数额,历来是个谜。由于史料记载的阙如,引起了古今史学家们的种种猜测。漕运与东京人口数,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实际上漕运在北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漕粮数额的多少,与东京人口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漕粮数额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使结论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1989年02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 钱坤
<正>长期以来,我们对立宪派在民初的政治活动研究不够,评价也欠客观和公允。对立宪派的重要领导人汤化龙的评价即是一例。有的研究者因汤化龙支持过袁世凯,就说汤的“政治利益和袁世凯紧密联结在一起,因而为巩固袁的专制统治格外卖力。”或说他“为袁世凯推行专制统治效力。”对其领导的进步党,有人讲其“真正意图就是要建立一个驾驭各党之上的政党,以便控制全国政局,帮助袁世凯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反动政府,以巩固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它建立后,“成为袁世凯的反动工具。”对此评价,笔者不敢苟同,拟就汤化龙及进步党在民初政局中的态度与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裨有助于客观、公允地评价立宪派。
1989年02期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陈剑
<正>古代闽越族的迁徙和演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迁徙的方向有往北往南往东之不同,时间则由汉初至明清延续二千年之久,他们迁徙之后已逐步与汉人融合或被同化,不象某些百越分支那样能较多地保留特点而发展成为新的族称,对于这些闽越后裔我们已不易看出他们与古代闽越族的关系,无怪乎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也认为“吾侪研究中华民族最难解者无过福建人。”但是,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以及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难题是终要被解开的。本文试就闽南语系居民的一些情况谈论一下古代闽越族的南迁问题,以冀摸索出古代闽越人的一点足迹。而更大的希望,乃是引起大家对今天散居在外的闽南语系居民的深入研究。
1989年02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李德韩
<正>党的十三大以来,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如何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我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本文着重对我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志们共同研讨。
1989年02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郑晓鸿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界认真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家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浓厚。在我国教育界,先后展开了几次大规模的讨论: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讨论,关于“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的讨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点、规律、模式等问题的讨论。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明确和解决某些教育理论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许多同志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科目,按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繁荣我国的教育科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总的来说,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
1989年02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正>由北京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倡议并主办的全国省<市)属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学报深化改革研讨会,于1989年3月宁日—11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有23所高师院校的四十五名代表出席,并提供了十篇学术论文。会议的主题是对地方高师学报深化改革问题进行研讨。会议重点是对在教育深化改革形势下,高师学报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体现师范特色,以及创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这次会议得到国家教委领导的关心支持。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就当前教育形势、基础教育发展以及高师改革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使代表深受鼓舞与教育。北京师院漆副院长多次亲临会议指导。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和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的在京负责人也到会表示祝贺与问候。光明日报和北京电视台记者对大会进行了录像、采访与报道。 会议自始至终充满了探讨、交流、学习、磋商的热烈气氛。
1989年02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