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太平天国起义与乡土宗教

    钟文典

    <正>1977年以来,在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中,中外学者常问: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发动起义,何以从打击庙宇菩萨开始?打击的对象究属何物?其影响如何?等等。认为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将有助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深入。今以文献稽考与实地调查资料相结合,试作考述,敬答垂问,并供太平天国史研究者参考。

    1988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太平天国“哥”“兄”“弟”关系辨

    李宝惠

    <正>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太平天国的人们广泛地使用哥、兄、弟、兄弟等语汇。比如“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九月初九哥降节,靠哥脱罪记当初。”等等。 据此,不少研究者把太平天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新型平等的社会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洪秀全是借用宗教语言提出了男女平等、人权平等、国家之间平等的资产阶级

    1988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太平天国上帝观刍论

    崖丽娟

    <正>洪秀全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西方基督教那里借来了一个上帝,并把它改造成为一个中西合壁的上帝,使之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发展的思想支柱。过去史学界对此有所论及,但对于洪秀全如何把西方的上帝改造成中国的上帝、改造成什么模样,以及改造后的上帝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兴亡关系如何,却没有全面系统地加以论述。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1988年01期 10-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再论茅盾短篇小说的浓缩艺术

    刘焕林

    <正>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大革命失败之后从一九二八年开始的,一直到解放前夕的一九四八年,共写了五十九篇。总观他这些短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这就是篇幅越写越小,文笔越写越洗炼,内涵越写越深广。因此,我在《试论茅盾短篇小说的浓缩艺术》(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一文中,把茅盾的短篇小说比喻为河南开封的名菜高汤,虽然端来好象一碗清清的泉水,由于用很多只鸡和很多佐料精制而成,所以越喝越感精美,令人有余味无穷之感。茅盾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浓缩的艺术精品呢?本文仍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索。

    1988年01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全景式史诗的基础工程——《子夜》开头三章的艺术评说

    程致中

    <正>茅盾1930年从日本回国后,参加了国内思想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深入上海社会各阶层,联系蒋、冯、阎中原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上海的国际背景,确认“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他打算以小说形式“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表现一个宏观度

    1988年01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 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评陆地长篇小说《瀑布》第二部《黎明》

    黄绍清

    <正>读完壮族老作家陆地的长篇小说《瀑布》第二部《黎明》,掩卷凝思,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掠过脑际:壮族青年革命家韦步平风尘仆仆来到羊城,为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他进了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披星戴月,孜孜攻读;他听了毛所长立论独到,见解非凡的演讲,“心如墨夜见灯光”,思想豁然开朗;他在铁锤和镰刀交相辉映的红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心潮澎湃;他以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回到家乡岚山,又一次惊扰了杜耀光(外号都要光)等地方恶霸的酣梦,使他们胆战心惊,坐卧不安;他粉碎了杜耀光等人密谋策划的

    1988年01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林焕平政论著、译年表

    林焕平著译年表编写组

    <正>一九三四年 11月 辛克莱终于落选了 12日《申报·自由谈》 12月 苏联新教育概观(译著,原著者:升曙梦) 上海新潮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六年 6月 中国外交往何处去 16日《时代批评》第四卷第八十五期 一九三八年 7月 用实力制止非人道的滥炸 21日《天文台半周评论》 英美对日态度不至改变 21日《天文台半周评论》 苏日关系恶化有利我国 21日《天文台半周评论》 反对滥炸之又一任务 24日《天文台半周评论》

    1988年01期 3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 略论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论的内在统一性

    宋立军

    <正>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论这二门学科,就其各自的内涵而言:前者是对科学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追溯与描述,它主要是一门历史科学;后者则是对科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科学认识及其方法的概括与总结,它主要是一门理论科学。由于二者的具体研究任务与侧重点不同,因此这二门学科有着明确的分野。但是,它们都是对科学认识过程的再认识活动,即都是把自然科学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为人类认识成果来研究的科学,都具有借鉴历史、揭示规律、启迪后人的作用,所以,二者的区别只是“流”的划界,而在“源”上是统一的。它们是有着“亲

    1988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科学认识中的主体思维图式初探

    李仁武

    <正>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而如何才能认识世界?这却是既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呕心沥血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出清楚明确的答案。然而,学术界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它的探讨,而是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对认识主体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普遍认为主体意识及其功能在科学认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此亦有同感,为此试图就科学认识中的主体思维图式作些初步探索。 在科学认识中,主体思维图式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主体要反映什

    1988年01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 论毛泽东早期辩证法思想

    韦日平

    <正>对于毛泽东早年辩证法思想的研究,正如对整个的毛泽东早年思想的研究一样,并未引起国内哲学界的足够重视。目前国内已出版的一些毛泽东早期思想(包括哲学思想)的专著,对毛泽东早期的辩证法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但有些问题论述还不够充分。比如,毛泽东早期辩证法思想中有哪些基本的观点?他又是怎样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有二。第一,根据目前可读到的毛泽东早年材料,如《讲堂录》、《(伦

    1988年01期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历史的合力

    黎莲芬

    <正>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早在建国初期就有过争论,后来,比较一致倾向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打倒“四人帮”以后,人们逐渐摆脱“左”的束缚,开始在物质领域里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虽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较之五、六十年代有所前进,但认识还很不一致,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包括主张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第二种观点认为,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种观

    1988年01期 68-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再认识

    钟瑞添

    <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经过近百年探索之后作出的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走过的历程作了深刻的反思。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方针,这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有少部分人,夸大地看待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某些缺点和不足部份,就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有些人甚至怀疑先辈们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对这些错误的认识,有必要

    1988年01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东安方言音系

    孙建元

    <正>东安县属于湘方言区。东安方言属于老派湘方言的一支。东安方言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当地人自称“官话”的老湘语系统(以下名从主人,简称“官话”),一个是当地人自称“土话”的老湘语系统(以下简称“土话”)。除了花桥、竹木甸这两个乡跟零陵县接壤的部分地区属零陵音系,紫云、紫溪、水岭这几个乡与新宁县接壤的部分地区属新宁音系外,其他地方都属于这两个系统。“官话”系统以县城所在地白牙市的为代表,大庙口、紫溪、井头圩、石期市、芦洪市,鹿马桥、花桥七镇都属于这个系统。“土话”系统穿插在“官话”区内,

    1988年01期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藤县话声母的中古来源

    杨世文

    <正>藤县话(取老鸦塘为代表点)的二十二个声母p、p‘、b、m、f、v、t、t‘、d、n、l、θ、tJ、tJ‘、I>、J、j、k、k‘、q、h、7对于中古汉语声母系统,有继承,有超越。从中古声母在藤县话中的分化合并情况,还可看到壮语和汉语其他方言对藤县话声母影响的痕迹。 本文中的符号“←”意为“来源于”,其左是藤县话声母的音标,其右为中古声纽,声

    1988年01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西厢记》王注献疑

    吕鸿运

    <正>王季思先生校注本《西厢记》是国内比较通行的本子。其注解之精当,考校之详密,为人所称道。当然,煌煌巨帙,粗漏难免。本文拟就自己对北方话次方言河南话(豫语)的理解,对该书中个别至今还运用于北方方言中的方言词语的注解提出自己的疑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胡侃

    1988年01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关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经济思考

    郭道明

    <正>所谓“升学率”,就是指毕业后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升学率”这本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统计学上最普通、最常用的一个数字和概念。如今却成了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非常关心的大事。它已经牵动着整个社会,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四化”的成败。事关重大,值得深思。 由于“升学率”的高低一度成了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不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

    1988年01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