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韩
<正>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的性质和特定的任务,加强师资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理论修养的师资队伍,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一项带有战略性的紧迫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是构成学校教育能力诸要素中的能动性因素。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能不能办好,能不能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是否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师资队伍。邓小平同志一九七八年在全国教育
1987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6k] - 杨新益
<正>一、现代教育的先导性是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对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大生产的基础之上并为它服务的教育。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考查,相应于三次技术革命,现代教育已经历了三个阶段。这里的现代教育是指相应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当代教育而言。所谓现代教育的先导性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关系而言,即教育要超前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为未来的社会生产培养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以适应并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1987年01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周志武
<正>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决议》深刻分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政治体制
1987年01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刘世英
<正>周延问题虽然是直言判断中的问题,但它一方面与概念有联系,一方面与推理有联系,如何处理它,关系到如何看待普通逻辑,如何发展普通逻辑。所以,它在普通逻辑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周延问题上,逻辑界争论的焦点是肯定判断的谓项是否周延。一些同志说,肯定判断的谓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周延的,或者说,肯定判断的谓项是毫无例外地不周延的。这种观点被称为“无例外论”。另一些同志认为,肯定判断的谓项在一种情况下周延,在另一种情况下不周延。这种观点有的同志叫它“例外论”,我认为叫它“两种情况论”更好些。现在,逻辑界持无例外论的人占了多数,有人就认为无例外论已有充足理由,肯定判断的谓项任何时候都不周延已成定论,甚至认为周延问题已没有再讨论的余地。我认为,无例外论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周延问题尚需进一步商榷。
1987年01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武刚
<正>所谓概念,即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的思维形式。概念在思维运动中产生,又在思维运动中发展。人类思维运动经历了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即抽象思维阶段和辩证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阶段,思维撇开对象的特殊性、个别性,撇开对象的联系,从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某一方面的共同属性,形成关于对象的抽象规定。在辩证思维阶段,思维经过分析综合,达到了关于对象内部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即“‘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特殊的和个别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列宁《哲学笔记》98页)使具体对象以精神方式再现出来。抽象思维所建立的是抽象概念,辩证思维所建立的是具体概念。由此可见,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区别首先并且根本上在于它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同,即在于能不能全面地、具体地反映对象,能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把握事物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揭示事物的运动发展。划分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应以此作为根据。
1987年01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王永祥
<正>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也是振兴中华、发展经济的蓝图的设计者。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不仅革了腐败的清王朝的命,还想革中国贫穷落后的命。“民国”建立以后,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也永远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政权却很快被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篡夺。当时,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不清,也没有看到辛亥革命已经失败,他认为,“民国”已经建立,可以
1987年0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吴桂就
<正>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几十年如一日地探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教育救国”便是他曾经提出过的与“实业救国”相并行的重大救国措施之一。因此,研究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对于完整、系统、全面地理解孙文学说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于目前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7年01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黄滨
,何龙群
<正>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场除旧布新的深刻社会革命,她与揭竿而起的旧式农民义举不同,也与徘徊于旧学的士子改良有异。她的发生和发展所赖以指导的先进思想以及社会蓝图之形成,不仅需要高涨的政治热情和一般愤世疾俗的社会感受,而且需要近代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即当时先进的知识充当自身坚实的文化依据。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以选择具有资本主义近代文化丰厚素养的孙中山作为最高领袖,不是偶然的。我们粗就拙文,对孙中山的知识结构与思想主张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1987年01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袁明光
<正>马克思非常喜爱诗。他不仅能背诵许多著名诗篇,而且创作了两百多首诗,表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才能,驾御诗歌的高超本领。马克思在诗歌领域里的贡献,同他在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一样,都是全人类极其珍贵的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极其重大的意义。
1987年01期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 雷锐
<正>在研究茅盾文学创作活动全过程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惊奇地发现:这位闻名中外的文学大师,居然是从儿童文学开始,迈开他创作生涯第一步的。 1916年,年青的茅盾译出他一生的第一部作品《衣》。这是一本科学通俗读物,它的主要对象是中学生。1917年,由他编纂的《中国寓言初编》出版。这是一部“开风气的书”,它将中国寓言第一次正式地引进中国儿童文学园地。同时他又开始翻译改写外国科学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正是其第一篇。从1918年起,茅盾又根据中外神话、传说,编写儿童文学作品,到1923年,共28篇,其中的《寻快乐》、《书呆子》、《一段麻》、《风雪云》、
1987年01期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 陈孝全
<正>老舍曾表示《微神》是他“心爱的一篇”(《微神·序》)。老舍在创作中很少直接描写爱情的主题,他曾说:“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我老不敢放胆写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两性间的问题”,“在题材上不敢摸这个禁果”(《我怎样写〈二马〉》)。《微神》可算是他首次“放胆”咂摸“禁果”的实践。
1987年01期 67-7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林焕平著译年表编写组
<正>一九三三年 3月 一、二八周年祭曲 《新诗歌》1卷3期 一九三四年 11月 比兰台罗的戏剧 20日《申报·自由谈》 12月 文学与生活 1日《申报·自由谈》 一九三五年 2月 放牛 《太白》一卷十期 此文后收入:《三种船》1935年1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五卷,198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家童年文萃百篇》重庆出版社
1987年01期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吴祖镏
<正>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原名伊莉莎白·克莱格霍恩·斯蒂文森,十九世纪前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马克思对她评价较高,把她和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一起称为“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其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最早正面描写了英国工人的生活和劳资矛盾斗争,在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文学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玛丽·巴顿》并来显示出她创作上的艺术风格,真正表现出她的风格特色的,是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克兰福德》(1851—1853)。
1987年01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 李谱英
<正>动词短语是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它跟名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一样,是现代汉语短语的主要类型之一。在现代汉语的动词短语中,作为主体的动词,前边往往可受状语的修饰或限制,后边往往可受补语的补充或说明,在多数情况下,还要带上所支配的宾语。总的说来,动词短语的功能跟动词相同,它是现代汉语中运用频率较高,结构形式较繁的一种短语。因此,弄清动词短语的规律,比起弄清其他短语来就更为重要了。
1987年01期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 熊广星
<正>近几年来,不少高等院校注意到,一些高考总分(各科原始分数的简单和)较高的考生进入大学后反而不能适应各门课程的学习,即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低一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一些考生入学后认为“铁饭碗”已到手,学习上产生松劲情绪或某些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三是高考的预测效度低,不能有效地选拔一定专业所要求的人才。后者既指高考各科的预测效度,也包括总分评定方法的不科学对择“优”录取造成的影响。改变“高分低能”的状况,当然要在上述三方面都加以注意或纠正。本文则对总分评定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试图探求一种符合招生专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对于选拔人才的多科考试在理论上达到最优的科学评定总成绩的方法。
1987年01期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熊守清
<正>乡土教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运用的乡土实物材料、文献材料和口头材料等,或者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成的文字教学材料,即乡土历史教学材料,简称为乡土教材。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都为祖国作出了贡献,每个地方、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可是,中学的历史课本是全国统编教材,它的内容只能着眼于概括研究全国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规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都详尽囊括在内。因此,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同时又明确规定:“中国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即是说明,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补充,必须加以重视。近几年来,各地编写出版的乡土教材有:《广东历史(乡土教材)》、《河南历史知识》、《河北乡土历史》、《上海乡土历史》、《南京近代乡土历史》、《四川历史》、《广西乡土历史》等,在培养学生爱乡土、爱民族、爱国家的感情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1987年01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