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赵瑞祥

    <正>教育体制改革,首先是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问题,既表现在宏观教育思想方面,也表现在微观教育思想方面。从前者来说,正确认识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纠正在认识二者关系中的错误思想,是改革教育思想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 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建国三十多年来,在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上,既积累了丰富的正面经验,也有过一些偏差、失误和教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作了明确的回答,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个科学论断,揭示了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建国以来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对教育与建设的关系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必

    1986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 略谈汉语拼音技术应用中的标调法

    季永兴

    <正>汉语拼音的标调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已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阴平用调号“—”,阳平用调号“/”,上声用调号“Ⅴ”,去声用调号“\”。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例如: 巴 b(?)(阴平) 拔 b(?)(阳平) 靶 b(?)(上声) 坝 b(?)(去声) 吧 ba(轻声) 这种标调法,优点是醒目、清楚,可是也有缺点。因为“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书写起来要经常回笔,印刷起来增加检排的困难,既不容易印得十分清晰,使用起来也颇不方便。再说,每一个音节上都有附加符号,也不那么美观。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的今天,这种标调法不适于在计算机上使用。因为计算机要求顺着一条直线输入符号,这种标调法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因此,线性化的标调法,就汉语拼音技术应用来说,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1986年04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通以声音,明以训释——读黄侃《经传释词》批语

    毛毓松

    <正>湖南岳麓书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经传释词》,在其天头上刊布了黄侃先生的批语。黄先生精通音韵训诂,著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说文略说》等重要著作。《经传释词》上的批语,是黄先生音韵训诂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经传释词》所作的研究。这些批语,除了补证王引之原著之外,也对王说持有异议,表明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现就黄先生批语中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归纳为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以声为纲,辨明本字与借字 古书中颇多假借字,虚字尤多假借。黄先生在《说文略说·论六书起原及次第》中说,上古之时,“文不足用”,“故知假借之法行于太初,依其理以造形声之字,而假借之用益大。是故形声之字,其偏之声,有义可言者,近于会意,即无义可言者,亦莫不由于假借。”一般说来,既有借字,便应有本字,因此黄先生极重本字与借字的区分,他在《与人论治小学书》中谈到这一点,又专门撰有《求本字捷术》一文,阐明了寻求本字的方法。

    1986年04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 藤县倒语三种

    陈振寰 ,刘村汉

    <正>0.1藤县位于广西东部,纵跨西江两岸,北流河在县城与西江汇合;东经梧州进入广东,南溯北流河经容县、北流,转玉林可达北部湾畔,是古代雷州、儋州北通中原的必经之途。 0.2县内通行粤语,属广西粤语的勾漏亚方言。藤县倒语广泛流行于勾漏亚方言区,并向四外波及。在广西凡有粤语的地方,几乎都有倒语的踪迹,不过,勾漏区倒语植根深厚,覆盖面广,操之者众,似乎是其他地方同类倒语的源头。 0.3广西粤语区内同类倒语的构成原则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各地土语乡谈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面貌,各地名称也不尽相同,但在倒语圈内不影响交际。 0.4勾漏区倒语按本音与变音对应的字数命名,一个本音对一个变音(实际多指二对二)的,称为“一倒”;一个本音对两个变音的,称为“两倒”;一个本音对三个变音的,称为“三倒”。本文介绍藤县的这三种倒语,用我们自己调查的县城郊区话记音,其声韵调如下:

    1986年04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观的层次性原则

    莫其逊

    <正>恩格斯一八八八年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既肯定她的小说《城市姑娘》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一件小小的艺术品”,同时又中肯地指出:“您的小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这段著名的精辟论述,实际上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观的一个重要原则——层次性原则。虽然革命导师在他们的有关论著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艺术真实的层次性概念,但我们通过认真地学习,则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贯穿着这一科学思想。本文试从三方面谈谈对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观层次性原则及其内涵的一些认识。

    1986年04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 评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理论

    陆扬

    <正>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爱伦·坡(1809——1849),其历史地位近半个世纪来在西方评论界直线上升。坡是欧美文学史上提出自成体系的短篇小说理论的第一人,就此而论,坡的短篇小说理论较其更为人们熟悉的诗学,某种程度上有更大的历史价值。在我国,这位曾对“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产生过不小影响的美国作家,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小说创作和诗论著述已经陆续同读者见面。不足的是,对他的短篇小说理论的评介,迄今基本上还是一块空白,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坡的短篇小说理论作一系统性专门评介。 考察坡的短篇小说理论得失,有必要明确它产生的历史环境。欧美短篇小说,作为文学类型最新的一个分支,大体经历了寓意、写实、象征三个发展阶段。假如以作家

    1986年04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千古情人”贾宝玉——红楼三玉爱情初探之一

    杜奋嘉

    <正>成功的艺术典型,不光要有独特的个性,还要有深刻的共性。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把人物形象深刻的共性寓于鲜明独特的个性之中,创造了众多的典型。贾宝玉正是这样一个封建阶级叛逆者的典型。 贾宝玉是贾府第一个向封建包办婚姻挑战,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叛逆者。然而,他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环境使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贾宝玉的环境怎样培养和铸造了他的叛逆思想和性格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贾宝玉所处的环境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整个时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物质和自然条件等,都可以说是环境”,多种因素组成贾宝玉复杂的环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表层的结构因素、中层结构因素和深

    1986年04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戴叔伦任东阳令考——兼谈《唐东阳令戴公去思颂》的新发现

    蒋寅

    <正>戴叔伦是大历贞元之际的一位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政绩显于一时。《唐国史补》载:“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能受此殊荣,可见其地位非同寻常。叔伦一生为官“清明仁恕”,受到百姓爱戴,“所到之邦,必刻金石”,为他纪载功德。据权德舆《戴叔伦墓志铭》记载:“其阜人成化也,则东阳一同之人沐旬岁之治。”可知他曾任婺州东阳县(今浙江东阳县)令。由于他政绩显著,东阳人民为他立了去思碑,歌颂其德政。宋人编《宝刻丛编》卷十三载:“《唐东阳令戴叔伦去思颂》,唐陆长源撰,李秋寔八分书。兴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建,在本县学。”王象之《舆地纪胜》、佚名《宝刻类编》亦著录此碑,不过其文被收入金石著作,则迟至阮元的《两浙金石志》。 阮元手录此碑时,文字大多已漶漫难辨,故所得残缺过多,文意已不甚明嘹。为撰写学位论文,我查阅《道光东阳县志》(王恩注等纂,道光十二年刊),希望获得些戴叔伦任东阳令情况的记载,不意竟发现该书卷六“名宦”中收有《去思颂》全文,与阮元所录比读,县志不仅残缺较少,而且还可以订正不少阮元误识处。道光县志碑文录自何处不详,承《浙江学刊》编辑部惠示,东阳县志还有康熙时的《新修东阳县志》。据康熙志和各种书目?

    1986年04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 《原诗》的诗歌特性论

    蒋述卓

    <正>诗歌的特性是什么呢?自《尚书·尧典》始,就有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把表现诗人的志向、怀抱看作诗歌的特征。到西晋的陆机,他在《文赋》里又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的提出,并不与“诗言志”相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唐代的孔颖达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他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缘情”说的出现是对诗歌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在这以后,中国诗歌界一直把言志抒情看作诗歌的特征,并把它当作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的标志。 “言志抒情”说虽然也讲志、情是诗人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中获得的,也重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人的情、志的联系,但其重点不是强调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逼真反映,而是强调诗人感情的真实抒发。所以,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因为感情也还有一个受立场、观点支配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一切出自真心的感情都能创造出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且,感情还受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感情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第二,由于只强调诗人情感的真实反映,这也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他们往往把“志”与“情”架空,把“志”“情”看作只是个人主观性情的同一语,如“公安派”、袁随园提倡的“性灵”说便是如此。而且复古主义者也讲“言志抒情”,但他们的志、情却是以古人

    1986年04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 概念四种定义之比较

    李卒

    <正>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怎样看待概念本身的性质,关系到对逻辑学基本理论的认识问题。我们看到一般流行的逻辑教科书都把概念定义称为“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已为许多人所接受,但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 首先,“本质属性”这个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定,“本质”和“属性”是两个不同质的范畴,不能随便用其中的一个去限定另一个。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原因。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使事物得以存在并推动事物前进的根据和原因,因此,本质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1986年04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略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袁竞雄

    <正>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反对主要敌人,同其他革命阶级、革命政党和团体,以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联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使统一战线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毛泽东同志继续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和平赎买的办法完成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为解决港台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

    1986年04期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 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在解放桂北地区的作用

    邓群

    <正>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在广西北部地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歼灭白崇禧集团的大战役。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在这次战役中,充分利用他们土生土长,熟悉本地情况,与人民血肉相联这种地方武装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主动配合解放大军主力兵团作战,在解放桂北地区和围歼白崇禧集团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桂北人民解放总队(简称桂北游击队)是在桂北人民翻身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桂北人民翻身队是桂北地下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贯彻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决议精神,从发动广大农民反“三征”入手,通过举行武装起义而建立起来的一支农民游击武装。这支农民武装建立以后,就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几经挫折,但他们在桂北地下党

    1986年04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隋唐时期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朱淑瑶

    <正>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它的昌盛不仅表现在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同样有较大进步。本文仅就这一时期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隋唐时期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牛耕的推广。广西桂东和桂东南地区,早有北人流寓,中原牛耕技术的传入,到唐代时已较普遍。《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9广西《柳州府志》记载:隋唐时柳州地区“农人岁止一熟,春耕即宰牛”。这虽然是一种落后现象,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地耕牛数量不少,牛耕当是较普遍的事。唐

    1986年04期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西的典当业

    马冠武

    <正>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地方志书、石刻碑记、口碑传说和其他文献资料的有关记载的参照分析,阐明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该省典当业的基本状况——当铺的数量和分布,经营典当的商人和官绅,当品的种类和典赎的时间,典当行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当商的社会地位及其政治态度,农民群众所进行的焚劫当铺的斗争——从而揭示典当业作为高利贷剥削的形式之一,它同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和社会经济生活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是研究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广西近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史学论著中,对此虽有所涉及,但还需要作一个更具体更集中的说明。 一

    1986年04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论章学诚的“方志立三书”说

    何林夏

    <正>章学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由于他在方志学上的贡献,受到了后世学者的盛誉,如梁启超,黎锦熙,瞿宣颖以及今世众多的方志学研究者。诚然,章学诚有着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又擅长史学,他的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我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他的方志学思想体系又非无瑕白壁,客观地评价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仅就章学诚方志思想体系中的“方志立三书”说略陈管见。 方志三书,即“志”、“掌故”、“文征”,这是章学诚为方志拟定的编纂体例。章氏认为,“志者,识也,典雅有则,欲其可以诵而识也。”“志”由纪、表、图、考、略、传等部分组成,立志以“备史裁”,志是一部方志的主体。所谓“掌故”、“文征”,是志的两翼,掌故用以“昭典例”,即保存典要掌故。文征用以“俟采风”,主要辑录诗赋艺文。掌故、文征,似今日资料汇编,设此二书,既可使志简明得体,又不失保存史料和与志互证的作用。在三书之外,章氏又别立“丛谈”一门,以收录修志取材所余,“拦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的资料,使方志体例更加完备。 方志立三书,是章学诚在方志编纂中的创新,以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

    1986年04期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 一九八六年总目录

    1986年04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