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韩
<正> 一九八三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提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提词,概括了邓小平同志自一九七七年以来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要求,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教育工
1985年S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 童年
<正> (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来研究? 提出和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使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以免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发展,跟不上形势,甚至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同时,从教育史上来考察,学校里对于教学工作的要求,并不是学校和教学本身所能随意决定的,归根到底总是由社会向它提出的。而社会对于学校教
1985年S1期 10-1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郭道明
<正>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密切相关,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它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我国实际,就培养共
1985年S1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 赵瑞祥
<正>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学校教育是个系统,德育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及其各组成要素,以及各个要素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其规律,这对于提高德育理论的科学性,指导德育实践,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系统论的观点,就德育系统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1985年S1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梁精华
<正>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发展教育事业,办好无产阶级教育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目的是我国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纲领。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来培养年青一代,这是全国各种类型教育的共同基本任务,也即是共同点。但是,由于各种类型教育的各自性质、具体培养目标不一样,它们就必然会蕴藏着各自的特殊
1985年S1期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 王楠
<正> 我们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劳动主要不是依靠体力,而是依靠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生产技术。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谁要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走在前面,谁就必须拥有一大批有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人才。我们要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抓住机会,逐步赶上先进国家,就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这样的人
1985年S1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赵纯心
<正> 蔡元培先生(1868——1940)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少精湛的论述。但他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而且他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对大学教育的主张,有许多独到之处。他这些主张和他在北大的实践经验,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其中有些东西在今天还是可供借鉴的,学习他这些主张和经验,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有助于今天我们对大学教育的改革。
1985年S1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 王元湖
<正>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纵观我国古代教育体制发展的情况,它也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前进的过程,其中大体上经过了下面几次重大的改革。 一、夏、商、周时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是教育职能专门化的巨大变革 我国古代的学校,大约萌芽于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唐虞时代。《礼记·王制》篇上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这种“庠”的机构,既是一种养老的机关,也是一种教育的机构。古书上所讲的“养老乞言”,大体上反映了它的性质。也
1985年S1期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 熊广星
<正> 对多科考试成绩总分计算方法的改革问题,引起了教育统计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目前提出的改革方案主要是用各科标准分数相加或加权相加来取代各科原始分数直接相加;也有人提出某些变换公式,试图使“最后定局分数”符合某种评分习惯。但是,这些变换公式的建立没有依据数理统计原理,变换后的“最后定局分数”并没
1985年S1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陈济安
<正> 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是科学上最大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哲学界还是在心理学界都有过激烈地争论。由于观点的不同,致使对意识的理解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 在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中,对意识的理解有所谓“意识神秘论、心理与意识等同论、唯心经验论、现象论、流动论、排除论、理化过程论、副现象论、场论、觉醒论、分泌论”以
1985年S1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 阙之煐
<正> 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在重庆召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讨论会上,对这个问题以及“活动”、“实践”两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热烈讨论,但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 最近,我重温了《实践论》。深感这篇光辉哲学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心理与实践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以《实践论》为指导,对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1985年S1期 71-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 丘济寰
<正> 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在心理科学领域中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它关系到如何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揭露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如何应用这个基本理论来指导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等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界同志的重视,特别是六十年代初以来,心理学界就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近几年来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提
1985年S1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黄明皖
<正>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大量的教育行政干部需要进行短期的进修与培训。他们急需在教育思想、理论以及管理思想、理论方面进行学习和提高,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这种行干班的《教育学》的教学,如何满足客观形势和学习对象的要求,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想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985年S1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