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涤新
<正>一、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是不可能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环境体系的。马克思《资本论》多次提出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指的正是这一个问题。 人类不仅需要粮食,需要燃料,需要牲畜产品,需要鱼类和菜蔬,需要衣着、住屋和生产工具,而且还需要有清洁的空气和饮水,等等。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然要从环境体系中取得其所需要的东西。人们在陆地上种植粮食,牧养牲口,采育森林;人们在河流湖泊里捕获鱼类,采获水里的植物,人们在矿区开采各种矿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人们在城市里建立工厂和作坊。所有这些,都是要同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关系的,都是要同自然环境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发生关系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产活动,不能不同自然界的环境体系发生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为了生产和建设,也不能不同自然界的环境体系发生关系。马克思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作为人类生活的永恒条件来对待的。当然,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
1984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 秦似
<正>诗文都属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究竟有没有音韵美?我们认为是有的。文学语言的音韵美,或称诗文声律,就是文学语言的音乐性。这不仅是汉文学语言的特点,而且是世界各种语言进入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 现在有些人对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持否定的态度。最明显的是所谓“现代派”,他们把音韵说成是诗歌的“枷锁”。在文学领域中,诗的音乐性,较诸其它文学形式更突出,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否定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有些人承认诗需要讲求音韵美,散文(prose)(这里指广义的散文,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则没有什么音乐性可言。因而对于散文的语言美中包含的音乐美,就不去注意。在研究工作和写作方面,都不大注意。其实,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既是文学语言的通性之一,散文就不能例外。这一点,在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散文诗中,就得到了说明。
1984年04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刘泰隆
<正>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 《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1984年04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周仁强
<正>艺术想象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多种心理功能和谐自由的综合运动。本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和美学界出版过许多专著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艺术想象的心理活动规律仍然是一个没有彻底搞清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我们试图从认识论、心理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研究中对艺术想象作一综合考察。 从系统的观点看,艺术想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心理要素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系统,通过自调节自组织自控制而不断完善的运动发展过程。在艺术想象中主要有哪些心理要素呢?目前国内众说不一,有四要素说,即感知、想象、情感、思维;有六要素说,即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思维、感情。我们倾向于把联想和狭义的想象(幻想)看成是诸心理要素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结构方式,而把表象、思维、理想和情感看作组成艺术想象整体系统
1984年04期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林道立
<正>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是从驾驭散文这匹不系缰绳的轻骑启程开始其创作生涯的。他们在蜚声文坛之后,把主要精力投向宏篇巨制的余暇,偶或重操“旧业”,留下的尺幅扇面,有的也是很为精致耐读的。“我很喜欢散文。一九三四年最早写作品时,我就是从不成样子的散文开始的。”这是曾以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轰动五十年代文苑的杨沫同志的坦率自述。不久前出版的《杨沫散文选》和《大河与浪花》等三本散文集,则是她献给我国当代文学的又一份珍贵礼物,理应得到读者的重视和探讨。 杨沫同志出生于貌似文明的大学校长兼教授的书香门弟,但其父私立大学的创办是封建地主吮吸农民的血汗的,所谓教授也不过是前清举人桂冠的更易。作为半殖民地半
1984年04期 32-3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陈学璞
<正>人类社会是由历史悠久的众多民族组成的。作为民族生活反映的文学,首先产生于并从属于一定的民族,“是民族的精神本性的反映一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民族精神生活的印记”。世界上没有超民族的文学。文学的民族性,是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标准之一。 应当重视广西文学民族特色问题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在全国二十九个省市中,广西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于首位,除汉族外,还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和仡佬十一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广、比例大。据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的统计,其人口达一千三百三十七
1984年04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周作秋
<正>《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宏伟的创世史诗。它以诗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及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民族始祖的神化人物和他创世的伟大业绩。 作为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这部创世史诗,也和其他神话一样,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里就已经产生。伟大导师马克思指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这就是说,史诗这种“划时代的、古典的”艺术形式,只有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才会产生。《布洛陀》史诗自然不能例外。
1984年04期 43-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 农方团
<正>莫泊桑的创作代表了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他的三百余篇短篇小说,象群星一样,为法国文学天宇增添了灿烂的光采。但是,在赞美他那些短小精悍的艺术珍品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他那洋洋大观的巨幅画卷,他的长篇小说《一生》,同样不失为艺术珠宝,在世界文学宝库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一 《一生》是莫泊桑第一部长篇小说。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看了他的门生这小说的创作提纲后,便赞叹道:“啊!真的,好极了,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长篇小说,构思得非常巧妙。”小说发表后,便引起公众和报界强烈的反响。由于小说深刻的主题象利剑一样,刺穿了上流社会的浓疮,冒犯了他们的“道德秩序”,统治集团竟然开动宣传机器,对这作品大加谴责,把它列为禁书,甚至在铁路车站书店张贴讽刺诗,指控莫泊桑大胆妄为,不知廉耻,对旅客宣称《一生》比翻车更危险,要人们严加警
1984年04期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 韩理洲
<正>陈剑锋同志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了《陈子昂诗文编年考辨点滴》(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几点新见,读后获益良多,颇受启发。然而,似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一、由于对原诗文理解的错误,造成了编年的不当 《陈文》说,《感遇》第十八、二十两诗,“当作于刑狱既盛而酷吏又未除之际”。其主要根据是:此二诗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奸党酷吏横行的世态。为此,陈同志作了这样的解释: 《感遇》十八曰:“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慨忠直之士寥寥无几,公正之道丧失殆尽;看透昏虐之道者大有人在,然而又慑于奸党酷吏之势只好缄口沉默。这种“道弊”之风,连绵已久。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表面上说低劣鄙陋之荆棘生长在皎好的园陵中,是如此不配,实质上慨叹、咀咒(应为“诅咒”)那些祸国殃民的奸党酷吏混进了把持国家命运的朝廷…… 这段文字,有两点明显的错误:一是“逶迤势已久”以下四句,本是作者感慨骨鲠之风久颓,自己忠诚报国不得器重,刚直不阿难容于世。如清代闻人谈在《古诗笺》卷十六中释此诗是如此。另一位清代学者陈沆《诗比兴笺》卷三联系陈子昂的著作和作为,对此诗笺释得更为明白:
1984年04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许荣基
,李喜朝
<正>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光荣任务。两个文明的理论不仅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因而它包含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哲学意义。 一 党的十二大报告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精辟地阐明两个文明的科学含义,并把实践看作是两个文明的源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它反映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社
1984年04期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杨达荣
<正>《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虽无确证,但孔子重视《易》,《论语》确有记载,说明《易经》成文当在春秋以前。《易传》是对“经”的传注,成书于战国时期。从《易经》整个内容看,绝非出于一人之手,很可能是古代卜筮“灵验”部分的材料,经过后人加工改写而成。 在远古,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模糊的,不可能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系统的哲学思想。最初哲学思想的萌芽往往被包含在原始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征服自然之幻想的神话传说之中。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之人类抽象的理论思维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之后,哲学才有可能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
1984年04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 黄建辉
<正>柳宗元从元气本体论出发,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存在,批判了种种有神论和迷信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同时在他的思想中又存在着迷信、推崇佛教学说的方面。柳宗元思想中的这个矛盾,引起了对它评价的歧异:有人认为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有人认为是唯心主义有神论。柳宗元的思想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矛盾?它究竟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还是唯心主义有神论?弄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很必要的。 (一) 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涉及的方面比较广,但首先是以他在自然观方面的唯物主义思想作出发点的。柳宗元认为,物质世界的本原是元气,由元气运动而产生天地万物,造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没有什么造物主。屈原在《天问》中提出天“孰初作之”,柳宗元回答说:“无营以成”,“无功无作”(《天对》)。天地万物形成前,没有什么造物主存在,“惟元气存”。元气经过“吁炎吹冷”的作用,阴阳“交错而功”,“冥凝玄厘”,形成天地(《天对》)。元气运动变化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也完全是不受任何意志支配、掌握的,
1984年04期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 丁东风
<正>柳宗元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思想,特别是他对两汉“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目前在研究柳宗元无神论思想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只看到柳宗元对“天人感应”思想批判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早期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一面。由于这种倾向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看不到柳宗元思想经历过一个由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过程。事实上,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同样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天人感应”思想是两汉神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思想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下,宣称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能够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的谴责和嘉奖。西汉董仲舒是其主要代表,他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举贤良对策一》)。同
1984年04期 85-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周作明
<正>王莽改制是西汉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研究,人们较多地是注意从西汉末年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形势,谈它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而从经学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则不多见。王莽的改制,按其依据的理论,又常称为“託古改制”。其实,所谓王莽的“託古改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是託古经以改制,就是说王莽企图照搬秦汉以前的古代经典来修改和代替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由于在王莽改制的同时,经学上出现
1984年04期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 秦高嵩
<正>现行普通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采用单循环制。初中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中二年级学习中国近代史,高中一年级学习世界历史。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需要,学生在结束高一级的学习之后,普遍转入为时两年的文理分科学习。文科继续开历史课,但并无专用教材,依旧使用六本“老课本”进行教学。于是就产生了“高中文科历史课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教学的指导思想,老课本的运用,教学法的选择以及智能的进一步培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急待我们去进行研讨。本文仅就城市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历史学科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新课题的共同探讨。 一、高中文科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
1984年04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李奋雄
<正>历史是一门重要的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知识。一个民族,如果不懂得自己的历史,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成为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中华民族不但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同时又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使我们祖国成为世界上文化发达甚早的一个国家,对东方以至全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讲授中国历史的过程中,结合讲一些主要的地方史,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乡土的热爱,丰富其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一些做法和体会。
1984年04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1984年04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