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雨如
<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对十月革命后的传播情况谈得比较多,而对于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则讲得比较少。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该研究它从传入到播开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的意义。 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入和播开,是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必须放到整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历史的长河中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经“披靡欧美”,振荡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当时的旧中国,却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正经历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传入中国。
1984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田工
<正>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是列宁对帝国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而作出来的。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首先获得胜利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把列宁这个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发现了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道路。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列宁和毛泽东同志这些理论,对于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
1984年02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吴先逵
<正>关于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辩证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一方面论证社会革命的“历史火车头”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和平建设时期发展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作用作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社会革命的涵义 “社会革命”这个范畴有两种不同的涵义:即它的原义和转义。必须明确区分这两种涵义,否则,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会造成混乱。 社会革命的原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革命的理解,即是在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发展阶段,革命阶级为了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政治大革命。它的中心内容是夺取政权;它的主要任务是改变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它的主要方法是暴力。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视社会革命为阶级之间的你死我活的“血战”,是“政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页)。列宁也明确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列宁选集》第1卷,第616页)毛泽东同志抓住社会革命的根本特征,指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1984年02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蓝雄现
<正>《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篇著作,是邓小平同志1980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提出了要对经济作进一步调整。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了清醒的、全面估量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对我国经济工作从根本上摆脱“左”倾错误思想的做法和束缚,真正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来,具有深远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次调整,正如陈云同志说的,是健康的、清醒的调整。”(《邓小平文选》第313页)本文仅就这次调整的特点略述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 这次调整是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情况下,为了清除潜伏的危险而自觉地进行的。因而是健康的、清醒的调整。
1984年02期 18-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张家璠
<正>我国方志卷帙浩繁,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方志约八千多种,计十余万卷。批判地继承祖国古代的方志遗产,认真修好新志,是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就目前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方志的特点与定义 要编修好新方志,有必要弄清方志的涵义、特点以及史与志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是“地方之百科全书”。我认为上述两种说法,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尚未突出方志的特点,如果用以指导实践,难免会造成不良后果。 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古已有之。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就曾经说过:“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①在他看来,地方志即地方史。故他明确提出:“志属信史”,“方志乃一方之全史。”②现在持地方志即地方史观点的同志,无不引章氏之言,作为主要依据。 诚然,无论是地方志还是地方史,都应记“一方之事”,都应反映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因而两者之间,有其共同之点。但是,在注意史志共同点的同时,必须看到,它们之间,又是有着种种区别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
1984年02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粟冠昌
<正>我区各县的修志工作,有的县已经进行几年了,有的县刚刚开始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如何开展工作,保证新志的质量,目前来探讨这一问题,是有意义的。 (一)修志工作意义深远,领导必须重视。我区各县市修志工作开展有先后,进展快的县,初稿已编写出来。也有的县市直到目前连编写提纲还没有拟订好。工作进展差别这样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县市领导对修志工作的重视与否而定的。凡进展得较快的县市,多是县市领导比较重视修志工作,凡迟迟开展不起来的县市,多是县市领导不重视所造成的。不重视修志工作的领导,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修志的重要意义,不了解修志和四个现代化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当前我区修志工作须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宣传修志的重要意义,宣传修志和四个现代化的关系,宣传当前修志的迫切性。争取各地领导和群众对修志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各地领导都认识到修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他们方能积极地领导修志工
1984年02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钱宗范
<正>公元383年,暂时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氐族人苻坚统治的前秦政权,出动号称的百万大军,进攻偏居江南的东晋。东晋朝野团结一致,以八万精兵在淮南的淝水击溃了前秦的军队,前秦政权不久也就败亡了。这就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淝水之战。如何评价淝水之战的性质,当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新的意见:其一,认为“前秦对东晋的战争,不是以氐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①其二,认为“前秦方面是统一中国的正义的战争,而东晋方面是保卫土族地主腐朽统治的不义战争”,因为“前秦的统治到苻坚时,已经完全封建化,完全是一个封建政权。”而东晋的“士族制度已发展到了糜烂的程度,”统治者“关心的不是如何治理国家,发展生产,而是如何抢掠、瓜分这一角落里的土地和财富。”②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值得商榷,现论述如次。
1984年02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曹淑智
<正>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述了韩愈与十二郎自幼及长多年相依为命的可悲身世,伤叹十二郎的天折与自己日益憔悴衰老的可哀境况,叙写十二郎死讯传报的经过,以及十二郎的善后处置、自己的后半生将如何度过,等等,“意只是平平”(《古文观止》评语)的内容。初读此文,如同古代多数哀祭文一样,除了伤感悲凉之外,从中很难找到比较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如果联系到此前韩
1984年02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 杨福廷
<正>《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时,在诸侯群雄的角逐中,刘备沦落半生,还没找到立足之地,曾两次投靠曹操,这节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在刘备第二次投靠曹操时发生的事情。 为了建立霸业,刘备是个有权谋的人物。他这次投靠曹操后,接受了董承带来的密诏,参与了结伙谋杀曹操的阴谋活动。为了怕机密泄露,就有意施展韬晦之计:藏才不露,把才能和意图有意隐蔽起来,避免外人的注意和猜疑;有意转移目标,不与外界接触,不谈国家政事,天天在后花园种菜,以伺待时机,一旦密谋成功,便占有天下。刘备的野心是不小的。 刘备投靠曹操后,曹操方面不少谋士食客曾向曹操建议要斩掉刘备,以免养虎遗患。曹操同样是个计谋很深的人。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意见。他懂得“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1984年02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李时新
<正>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珍贵的地理科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文学著作。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名著的文学艺术性,特别是写景艺术的研究探讨,至今却寥寥无几人。《游桂林日记》是《徐霞客游记》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段。本文就这段文字的写景艺术,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古来就常为文人墨客云游、描绘。徐霞客也深受吸引。他曾说:“余志在蜀之峨嵋、粤之桂林,以及太华恒岳诸山”。在几乎遍历上述名山后,他又叹道:“予所憾者,浑源之北岳,桂林之千峰未曾置足焉。”(《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1250页,王思任《徐氏三可传》。
1984年02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 雷锐
<正>在郭沫若前期的思想中,泛神论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基本上成为学术界的定评。但是,不能说泛神论在郭沫若前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而且,郭沫若的泛神论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它和我们通常所讲的泛神论即西欧的泛神论有着一定的区别。 西欧的泛神论哲学流行于十六、十七世纪,其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他们认为神即自然界,神融化在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这些实质上等于对神否定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泛神论中也包含着不少唯心的东西,特别是它的历史观;它强调个人的历史作用,轻视群众力量。由于本身这些不可克服的缺陷,在斯宾诺莎以后,资产阶级渐渐把泛神论歪曲成世界存在于神之中的唯心主义理论。到现代,泛神论已变成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1984年02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宋贤邦
<正>在有些青年文艺爱好者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西方现代派文艺作品,是“当代文艺的瑰宝,代表着时代的方向”,并断言它们一定会“统治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文坛”。据此他们认为“《红楼梦》的写作方法已经过时”,连“鲁迅、高尔基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学习的”了,还振振有词地宣称“八十年代的青年愿意接受的只有西方现代派的描写方法及其深刻的表现技巧”。不仅如此,有的“理论家”还不惜贬斥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新文艺,以制造“理论依据”;他们摇旗呐喊;“时代变了,今天一代人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变得不可琢磨。一些昔日放着光辉的美丽词语,在读者眼里引不起一点回光。过去我们含着眼泪唱出来的歌变得那样廉价”。另外,他们又把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表现方法,吹嘘为普遍的定律;“人的大脑活动方式是流动的,跳跃的,纷杂不连贯的,作家应当遵循人的正常思维活动方式来写作”。似乎乔伊斯、福克纳、沃尔夫等西方现代派作家,非要成为我们的楷模不可。西方现代派文艺,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不妨来简单地剖析一下。
1984年02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余昌谷
<正>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性。作为“ 人学”的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思想,也应该表现人的感情。古人说:“诗贵乎情。”其实,不惟诗歌?就是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也是以情为贵的。虽然,人们习惯上把诗歌称为抒情性艺术,而把小说列为叙事性文体,但这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早在二十年代,我国就有人明确地提出过“抒情诗的小说”的概念;后来,又有人把鲁迅的《故乡》等小说称为“东方的伟大抒情诗”。可见,小说与抒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不论诗歌还是小说,都是通过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来影响读者而发生作用的。 狄德罗有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拜伦则以肯定的口气反问:“难道热情不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么?”抒写感情,是诗的生命,同样
1984年02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欧阳若修
<正>蛤蚧、龙眼树、桄榔树、糯米糍粑,特别是壮锦这种壮族地区特有的风物的直观形象,寄寓着壮族劳动人民的微妙情怀。“桄榔树直过梁柱”,“壮锦被毡的花纹多过蛟龙的花纹”……正如果戈理所说的,这是作者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对桄榔树的深刻观察,以及壮锦花纹“金线银线皆心线,红丝兰丝皆情丝(思)”的审美感受所唱出的心曲。汉族诗词中松、竹、梅是坚贞高洁的人格的象征,壮族民歌中的桄榔树——“桄榔树最直,生来无横枝”是对正直品格的礼赞。壮族民歌和故事中的红水河、木棉树,可以说已成为壮族传统文学的一种标记,体现着壮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和美学理想。 壮族文学独特的风俗画面也同风物画面一样,浸透着自己的民族精神:
1984年02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朱声琦
<正>唇音是人类发声的基本音之一。唇音比较好发。孩童呀呀学语,首先会说的是“妈妈”。有些外语的“妈妈”一词,也是唇音。甚至小羊叫的声音“咩”,猫儿的叫声“咪”也是唇音。音韵学把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重唇音又叫双唇音,包括邦、滂、并、明四个声母;轻唇音又叫唇齿音,是上门齿与下唇发出的音,包括非、敷、奉、微四个声母。所谓“古无轻唇音”,是说秦汉以前上古时期没有非、敷、奉、微,只有邦、滂、并、明。轻唇音是中古时期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大约到近古元、明时代完成这种分化。古无轻唇音,是古音学声母流变方面一个重要的音理。自从清朝乾嘉年间有名的古音学家钱大昕提出来以后,一直为人们所公认,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一文中说:“凡轻唇之
1984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崖远培
<正>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先后在浙江、江苏等地当过五年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深有体会。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教授后,还很关心中学语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说:“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他多年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见《朱自清研究资料》1—2页)朱自清先生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著,涉及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教学方法等许多问题,而且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有些看来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还有着指导意义。兹举数端,谈谈自己学习后的粗浅体会。
1984年02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郑建国
,齐红
,王昶
<正>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历代传诵的名篇:《桃花源记》。它的作者是陶渊明。(板书课题和作者)请大家注意“渊”字的写法。 作者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呀? 生:东晋末年。 师:对。他是东晋著名诗人,距今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当时统治者内部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作者对当时
1984年02期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舒畅
<正>《桃花源记》的教学,是经广西师大附中语文组陈培干等几位中老年教师同初二年级教师两次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讨论后,由青年教师执教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该校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这两节课的教学有下面几个优点: 1.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书,看注释;查字典,互相探讨、解决阅读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读懂文句,翻译课文,提出问题,大家议论、钻研,评论文章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两节课里,主要时间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读读议议。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
1984年02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林飞
<正>1983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看一幅漫画后写出一篇三百字以内的说明文和一篇八百字以内的议论文。题目出得新颖、巧妙、灵活、切实,打破了过去高考出题的传统格局,更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的读写能力,选拔具有真才实学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 议论文考题要求考生根据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作文。如何拟好题目并确定中心论点,这是能否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而这又以能否正确理解画面的主要特征和涵义为前提。 画面的主要特征是:一个人在地面上挖井取水,他挖了五口井,但每口井的深度都不够,因而取不到水,而水就在地层下面,只要深挖下去就可以取得水,他却说:“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多数考生能够掌握漫画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画面的涵
1984年02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曹佐治
<正>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要看各门专业课在“面向中学”方面做得怎样。研究高师与中学各门课程教法的异同,便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这几年,听了我系两位教授讲授中国近代史。他们不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讲究教法,听后颇有所得。现仅就他们讲授太平天国历史的几堂课,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 两位教授的教学,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下列几点。 1.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重视直观教学: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年龄特征,偏
1984年02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