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芳
本文提要,曾在《广西日报》和香港《新晚报》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特刊上发表。因报纸篇幅所限,删节较多。今征得作者同意,特将全文刊载。
1981年04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 周元
<正>一、积极准备运筹帷幄全盘部署 一九○六年十二月萍浏醴起义失败后,清廷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党人,勾结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一九○七年三月,孙中山与胡汉民、汪精卫、黎仲实等人离开东京,经香港、新加坡,转赴越南西贡。孙中山在西贡接见了广西农民起义主要领导人、三合会首领王和顺,并吸收王加入同盟会,后来他们一起经海防抵河内,黄兴随即也到河内。他们在河内、海防、南圻等地建立同盟会分会,在河内甘必达街六十一号设立领导粤、桂、滇武装
1981年04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郭道明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充满着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贫穷落后与备受凌辱的旧中国,他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本文仅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981年04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彭会资
<正>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回顾鲁迅在文艺理论领域里的建树,对于今天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鲁迅总结了血的经验教训,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从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他的文艺观也产生了质的飞跃,这跟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这样说过:“以史底唯物论批评文艺的书,我也曾看了一点,以为那是极直捷爽
1981年04期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 林志仪
<正>鲁迅早期提出的关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过去论述鲁迅思想发展的文章中,还很少有人作深入的探讨,至十年内乱期间,更是避而不谈,仿佛谈了,就会贬低鲁迅的思想似的。打倒“四人帮”后,学术界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情况已有所改变。近年来,对此问题更掀起了研讨的热潮,作出了一些新的评价;尽管见解仍有分歧,但通过互相启发,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据许寿裳的回忆,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曾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经常和他讨论: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最理想的人性”,也可以说是鲁迅所企求的“精神文明”,而这“精神文明”:又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
1981年04期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 农方团
<正>十九世纪初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曾把自己的作品生动地喻为“手榴弹”,而中国伟大文豪鲁迅则把自己的杂文明确地比作“投枪”、“匕首”。这两位英勇的文艺战士,一在英国,一在中国,彼此远隔千山万水;而且,一位在希腊战场上病逝半个世纪后,另一位才应时诞生。但是,他们对文艺的社会地位和战斗作用的理解,却是如此的相似,这是无缘无故的巧合吗!不是,这是斗争情怀、民族意识和革命理想的投合与共鸣。
1981年04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毛毓松
<正>在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喜欢谈诗(诗,指《诗经》,下同),而尤以儒家为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又是最早聚徒讲学的人,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十八处提到诗,而且,他在谈诗时,不用方言而用当时的普遍话——“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论语·述而》,以下所引《论语》原文,只注篇名)可见,孔子谈诗时的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另外,孔子多次劝告弟子们要学诗,还对自己的
1981年04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曾庆全
<正>明清以来,粤西一带地主经济不断发展,壮族地主阶级子弟读书仕进者日渐增多。科举考试的推广,公私书院的扩建,促进了壮族人文的恢弘,以文章或诗歌名世的巳非个别。就中卓然成家大有可观者,首推象州诗人郑献甫。 一 郑献甫(1801—1872),原名存紵,号小谷,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出身于山村地主之家。一生经历过“游客”、“老儒”、“流民”、“田叟”四个阶段的生活。少年时代,读于柳江书院,受到观察右江的诗文名家、金陵伍实生的青睐。继则外出游学,
1981年04期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 季永兴
<正>§1 我们所说的句法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构成的组合形式。对于这种组合形式,在我国语法学界,有人叫短语,有人叫仂语,有人叫词组,有人叫结构。句法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句子。就一般来说,它是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站。汉语语法范畴主要依靠大小语言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和层次来表达,我们从这个中间站来考察汉语句法结构的分析问题,可能是比较有利的。 目前,语法学界在讨论分析方法问题。我们想,既然是分析方法,要用就可以拿来,不用就把它搁起,如有镰刀和斧头,问题在怎么掌握和运用它。可是,在语法学界,似乎有
1981年04期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李春润
,朱淑瑶
<正>关于唐代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问题,五十年代以来,不少同志在研究、探讨时,只注意唐朝政府对丁男征收租庸调的规定,对中男的徭役负担则谈得很少,或者根本不谈。我们认为,要研究唐代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问题,不仅要对丁男的徭役负担有所了解,对中男的徭役负担也应深入探讨。本文拟着重从中男徭役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请同志们教正。
1981年04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粟冠昌
<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史的知识,对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史、社会文化史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研究广西地方经济史的著述还不多见,本文试就宋代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发展状况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宋代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就现在有限的历史资料作初步的研究以后,我认为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比它的前代——唐代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之所以得到发展,是由下面的几个原因促成的。 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的增加,是宋代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因。现根据乐史《太平寰
1981年04期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蓝阳
<正>毛难族之名究竟怎样来,这个问题颇为有趣,也需要弄清。搞清这个问题,对于研究毛难族的形成和发展史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至今尚未见有谁对此作过认真地叙述。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以就教于研究毛难族历史的同志。 毛难族人民对“毛难”之名的由来,曾有过一种说法。据1953年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调查发表的《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一书记载,杂居于南丹县二区七圩乡能洞的毛难人谭
1981年04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黄建辉
<正>“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1981年04期 88-9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刘国平
,余维琼
<正>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在唯物主义者看来,真正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2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主要是根植于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科学上其它巨大进步的基础之上的。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正在产生愈来愈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它不仅促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时空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大发展,
1981年04期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