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宝全
<正>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1980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黄宗信
<正>广西在历史上被誉为”歌海”.在这烟波浩渺的“歌海”中,七言民歌是最主要的形式,而且也是最受人们欣尝的形式.歌仙刘三姐所唱的山歌,绝大部分都是七言的.歌剧《刘三姐》中那些清新优美的七言民歌,至今还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拍手叫绝.七言民歌为何会有如此蓬勃的生机,致使在民间被大量创作出来并得以广泛
1980年04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 雷锐
<正>阿Q,是鲁迅先生在他的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的典型性格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成为全国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镜子,启发自己同剥削阶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个重要武器.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不少看法.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实质,但总未能作较全面的概括.本文想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1980年04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张长青
,张会恩
<正>《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1980年04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李冠英
<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浩瀚的现实主义诗作,是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的硕果.对杜甫创作思想的研究,因为他没有作过系统的专门的论著,只是散述在他的诗作里面,因此过去多从诗论方面来研究,本文认为有进一步作为文学创作思想来论述的必要,但因个人掌握资料不足,水平有限,只能略略作论.
1980年04期 28-3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曾庆全
,朱承朴
<正>清初苏州作家集团中的主力朱素臣所撰写的《十五贯》,是一部揭露性很强的作品.其中主要人物况钟的“平冤”活动,其启发意义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一九五六年浙江昆苏剧团编演的《十五贯》,就是以朱素臣的作品为基础改编而成,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举国上下表示欣赏.研究古今两个《十五贯》的异同关系,对古典戏曲如何推陈出新,应是很有意义的.《十五贯》又名《双熊梦》.“双熊” 指剧中两个男主角熊友兰和熊友蕙兄弟.苏州太守况钟在城隍庙作了一个梦:两个“人熊”各啣一鼠,长跪哀泣,似有隐冤.“人熊”就是熊家兄弟的化身,“鼠” 就是制造祸端的老鼠和流氓娄阿鼠的隐喻.《双熊梦》演述的内容,就是清官况钟为熊家兄弟勘破冤狱,查出祸首老鼠,同时抓获杀人凶手娄阿鼠的故事.剧本共二十六出,分上下两卷.上卷写冤狱的形成,下卷写冤狱的勘破并欢喜团圆.上卷的故事是双线发展:熊友惠在家苦读,与邻家冯姓童养媳侯三姑只一墙之隔.老鼠把三姑桌上的一个金环拖到友蕙房中,十五贯钱则拖
1980年04期 3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 石舜瑾
,曾傅先
,蒋文华
<正>黄日葵,五四运动时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央青年部秘书,北伐战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委员会工作,任宣传委员会委员,起义失败后到上海,一九三○年冬不幸在上海病逝.
1980年04期 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 徐硕如
<正>秦汉之际,风云变幻,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象西汉初期的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开国谋臣张良就是其中之一.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张良作过不少的评论,多是称赞他的才能和权变.也有人认为他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几年还有人把张良作为吕后篡权复辟的同谋者和支持者.到底对张良这个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评价呢?我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研究张良一生的实践活动,是可以还清其历史本来面目的.张良(?——公元前一八五年)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是一个生长在战国末年的韩国贵族弟子.当他登上历史舞台,从事政治活动的时候,正是秦末汉初大变动的历史时代.
1980年04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粟冠昌
<正>当我们全面研究广西地方史和壮族史,甚至宋代历史时,常常会涉及到侬智高这个历史人物.过去史学界对侬智高的问题曾经进行过多次的讨论,但对许多问题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就侬智高的国籍问题以及他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的性质问题,谈些个人肤浅的意见,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1980年04期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 关志健
<正>《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巨著,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他不仅凝结了马克思一生的全部心血,而且还有思格斯卓越的贡献.回顾恩格斯与《资本论》的这段历史,学习恩格斯优秀的思想品质,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对我们将起积极的鼓舞作用.
1980年04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冯力行
<正>中学语文教学比较经受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法,恐怕还是搞传统的读写结合.要实行读写结合,最关重要的问题是有效地发动学生读书,尤其是对所学课文的朗读.先秦思想家荀况说:“诵数以贯之”,清代学者刘大櫆说:“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可见,荀、刘不仅是读写结合的支持者,而且是强调朗读促进写作的倡导者.他们主张的所谓“诵”、“读”、“歌”,显然是指朗读.读得多了,才会达到融会“贯”通,悟出文章的“神气”(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构思技巧),也只有达到这一步,才能谈得上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反之,如果学生不愿意朗读,对课文不熟悉,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音节”不见,“神气”不出,那就谈不上什么读写结合.所以,开展朗读教学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先决条件.
1980年04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