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火贤
,周鸿临
<正>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反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联合进攻的国内战争时期。1920年底,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苏维埃人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伟大胜利,进入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新时期。这是苏维埃俄国由革命战争转向经济建设的时期。革命导师列宁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及时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迅速地恢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列宁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论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79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石舜瑾
<正>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抛弃了资产阶级的宇宙观,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否定了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选定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以社会主义救中国;反对了无政府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的影响,确立了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中国革命的目标。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不久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1979年02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 袁竞雄
<正>李大钊同志是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优秀代表,是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革命英勇就义,离开我们已经五十二年了。但是,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的革命精神将继续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向着美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1979年02期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周业昌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对真理的具体属性作具体分析,应该成为讨论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真理论有两大问题:一是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问题;二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唯物地又辩证地回答了这两大问题,指出凡真理都是客观的,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一切真理共同的,普遍的和本质的属性。至于真理的阶级性问题,根本不是真理的普遍属性,而只是某些真理的特殊属性。因此,马、恩、列、斯和毛泽东同志都从来没有作出“真理有阶级性”或“真理无阶级性”的普遍性结论。坚持具体真理具体分析,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严格科学态度的表现。
1979年02期 23-2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郭道明
<正>列宁在同修正主义作斗争时,曾经指出:修正主义有两种,即来自“左”的方面修正马克思主义或来自右的方面修正马克思主义。因此,共产党人总是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要反对右倾机会主义,也要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决不能把“左”当成右来反,也不能把右当成“左”来反。 林彪、“四人帮”在教育战线推行的是一条什么路线呢?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来判别林彪、“四人帮”教育路线的性质呢?是极右的还是极“左”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分析林彪、“四人帮”在教育界的种种倒行逆施,具体剖析这条路线的内容和基本特征,看看它给无产阶级教育事业造成的严重后果,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1979年02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刘亮盈
<正>文艺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艰苦劳动,是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的,进行文艺创作最忌划一化和类型化。周恩来同志根据文艺的特殊规律,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创作自由,鼓励作家、艺术家“各显所长,百花齐放”。在题材问题上,他说:“至于题材,完全可以允许作者自由选择……对创作题材不要干涉过多。”(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同志是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的。这一思想,是完全符合毛译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又号召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毛泽东同志说得何等的明白,何等的好!他认为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都可以成为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这段话实际包含了题材多样化的思想。这是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复杂万端的,各
1979年02期 32-3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张葆全
<正>在古代诗论中,对宋诗颇多贬抑之辞。明清诗坛,“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其声名之狼藉可以想见。历史传统有时就象梦魇似的纠缠人,时至今日,宋诗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印象还很坏。其实,前人的评论并不见得都是那么公允和客观,都应该细加甄别而不宜随声附和的。
1979年02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陈和年
<正>1、1.古汉语中,连词介词的界限本不是十分清楚的,特别是最常用的几个词如而、与、以,常似介而连,连介难分。然而,这难以区分主要是由于过多地考虑其所在句子的含义之故,如果先根据典型例句分析归纳出古汉语连介形式上的一般特征,予以界划,再考虑所在具体语句的意义方面的条件,还是可能较为清楚地予以区分的。
1979年02期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 贺祥麟
<正>《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十七部喜剧中社会意义最强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1590-1600年)中最成熟的剧作之一。剧本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塑造了高利贷者夏洛克这一典型人物,从—个侧面表现了“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几百年来,这出喜剧在欧洲和世界各国舞台上演出不辍,脍炙人口,影响很大。“四人帮”疯狂反对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打着“彻底扫荡”的破旗,给欧洲文艺复兴进步文学扣上所谓“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体系的”的大帽子,
1979年02期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 许凌云
<正>在我国历史上,上下数千年,忠、孝等道德观念影响极深。历代剥削阶级往往借助政权、教育和舆论的力量,大肆进行其道德灌输,并且把这种道德美化成超阶级的、永恒的金科玉律,用以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我们无产阶级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而且要揭穿一切关于道德的骗人的鬼话。然而,对历史上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进行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乃是对剥削阶级道德的批判的基础。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选定伦理道德作为论题,探讨先秦诸子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并以此为出发点,附带谈谈对道德的阶级性、继承性的认识。
1979年02期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 黄现璠
<正>我国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开始于殷代,是大家公认的。殷代为奴隶社会,也是众议佥同,成为定案,甚至成为禁区,没有意见,惟殷周至战国,甚至秦汉,为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是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尽可争鸣,我独持异议。
1979年02期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刘焕林
<正>《药》是鲁迅前期创作的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什么,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种看法: 1、《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 2、《药》写的是“回忆”往事,憎恶庸医骗子; 3、《药》表现的是“反迷信,反专制”,要求“科学与民主”; 4、《药》写的是“鞭笞群众对革命的麻木,揭露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罪恶”; 5、《药》的主题是“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政治上血腥镇压人民、思想上残酷奴役人民的罪行;赞扬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英勇斗争精神,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1979年02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 樊运宽
<正>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先祖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他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中小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少年时期,避乱越中(浙江),饱尝了颠沛之苦。但也因此广泛接触了下层劳动人民,对他后来创作同情群众疾苦诗歌有积极的影响。
1979年02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杨慧娟
,周鸿临
<正>越南当局依仗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支持,疯狂侵略柬埔寨,妄图建立由它们一手控制的“印度支那联邦”,充当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最高统治者,进而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称王称霸。越南当局这种霸权主义的野心,由来已久。它们策划的“印度支那联邦”,完全是继承了帝国主义殖民者的衣钵,故伎重演。为了进一步揭露越南当局这副地区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回顾印度支那联邦的由来,是很必要的。
1979年02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