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贵华
<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光辉著作中,极其深刻地批判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揭露了拉萨尔派竭力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动面目。这部光辉文献是我们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锐利思想武器。
1974年1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曾文晞
<正>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为大会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建党建军方面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为党和军队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四十五年来,它一直指引着我们党和军队胜利前进。今天,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进行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这遍光辉文献,对于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提高我们的路线觉悟,有着重要的意义。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这个决议一开头,就强调了在党内军内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毛主席这一教导,深刻地阐明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关系。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能否贯彻执行。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政治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表现,同时,思想路线又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为实现政治路线作保证的。思想路线不正确,就不能正确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且会导致政治路线的错误。所以毛主席在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
1974年12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刘泰隆
<正>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满园春色。革命样板戏普及全国,深入人心,并推动了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向前发展。单是反映西沙自卫反击战这个重大题材的作品,继张永枚同志的诗报告《西沙之战》之后,浩然同志的新作《西沙儿女—正气篇》,又用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塑造了一组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概括了近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经验,热烈歌颂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这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生动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好教材,是对帝修反的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刘当前文艺战线上一小撮恶毒攻击革命样板戏,否定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人当头一棒。 毛主席教导我们:“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
1974年12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中文系七二级师生开展了评论《红楼梦》的教学活动。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教导,走出校门,奔赴农村、工厂,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召开评论《红楼梦》座谈会,虚心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阅读<红楼梦>浅说》,正是他们在工农兵指导下写成的一部小册子。本刊从这一期起,将分五期连载完。
1974年12期 16-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
<正>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 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1974年12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焦力
<正>王充是我国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坚持革新、前进,反对复古、倒退的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 王充所处的时代,正是经董仲舒改造过的神学化的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东汉最高统治者,依靠豪门地主阶级镇压了农民起义,建立了东汉政权以后,为了巩固其豪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反动统治,他们除了采取残酷的武力镇压之外,更乞灵于神学化的孔孟儒学在思想上的麻痹作用。继汉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正式确定谶纬学为儒家的正统之后,汉章帝又于公元七十九年,在京城的白虎观召开了经学讨论会,把讨论结果写成《白虎通义》一书,并把经学以所谓“国宪”的形式固定起来,妄图以此“永为后世则”。这样,经董仲舒改造过的神学化的孔孟儒学的地位提得更高了,儒家祖师爷孔老二也被抬到了吓人的地位,成了任何人都不能触犯的神灵。谁对孔老二和孔孟儒学稍有不尊,谁就会被扣上“非圣无法”的罪名,并有遭到杀头的危险。他们大肆宣扬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
1974年12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
<正>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重要著作《论衡》,不仅对先秦以来儒家的反动哲学观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对儒家的反动教育观也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两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继承并发挥了孔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把儒家学说宗教化神学化,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在教育领域里,抛出了所谓“性三品”的反动观点,把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胡说什么“圣人”是天生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上等人;“中人”是可以在“圣人”教化下变善的中等人,而“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则是“天生愚蠢”、不堪造就的下等人。这实质上是孔老二的“生而知之”和“上智与下愚不移”反动谬论的翻版。董仲舒鼓吹这套反动教育观的目的,是妄图把知识神化,剥夺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实行反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反动思想体系统治的情况下,王充继承先秦法家荀子、韩非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勇敢的反潮流精神,提出了重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观,与孔孟和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及其反动教育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展了先秦法家的进步教育思想。
1974年12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覃茂福
<正>王充是我国东汉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法家革新进步的传统,对孔孟之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论衡》是他一部尊法反儒的杰作。在《论衡·实知》篇中,王充揭露和批判了孔孟及董仲舒所鼓吹的“天才教育”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提出了强调后天教育作用的唯物主义教育观。 是宣扬“天才教育”,还是主张后天教育,儒法两家历来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是“天才教育”的狂热鼓吹者,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他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上智”与“下愚”之分,奴隶主阶级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广大劳动人民是“天生”的“下愚”,并且认为这种差别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他胡说什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根本排斥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汉代的董仲舒出于复古倒退的需要,继承了孔老二反动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也宣扬“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是“天生”愚蠢的,“圣人之性”的统治者的知识是先天赋予的,完全否定了人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后天的学习。 王充坚持进步,反对复古,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法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孔丘及董仲舒鼓吹的“天才教育
1974年12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施中平
<正>王充(公元二七——九七年),是东汉时期尊注反儒的杰出战士,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法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毕生精力同汉代神秘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正统儒家思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写下了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哲学著作——《论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古代唯物论的思想体系。反复古主义的文学观,就是这一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王充在文艺领域内的反复古主义斗争及其文学观,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历史上法家文艺思想的进步性与儒家文艺思想的反动本质,吸取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把文艺战线上的阶级斗争进行到底。 王充生活的时代,地主阶级统治者已经转向尊儒反法,日趋腐败反动。豪强大地主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他们不仅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中小地主阶级也歧视和打击。因此,社会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封建统治阶级更加乞灵于孔孟之道,乃至于借助“神”力来欺骗、蒙蔽人民。东汉章帝时炮制的《白虎通义》,以法律形式把两汉时由董仲舒加工神秘化了
1974年12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杨任坤,黄兰贵
<正>在我的身边,是一个个天真活泼的革命小将;三尺讲台,是我战斗的地方;明亮的课堂,就是我的战场! 虽说校园里鸟语花香,树茂花红,但从来就不是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社会上有什么风,校园里就起什么浪。革命大批判会上师生列举的桩桩事实,真是触目惊心!在这里,旧传统观念的幽灵仍在游荡,鸟语花香参杂着阵阵火药味!树丛花间透出剑影刀光…… 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现实,生动地告诉我:人民教师,走上的不单是三尺讲台,而且是战斗的岗哨;面对的不单是明亮的课堂,而且是革命的战场;听课的不仅是学生,而且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革命的接班人!三尺讲台虽不长,却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紧紧相连;课堂虽不大,却与五洲四海连一片,成为埋葬帝、修、反的战场,这就是我的战场: 谁说当教师没有出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是我的心愿!我爱党的教育事业,我立志做一个人民的教师,终身奋战在教育战线上!
1974年12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高锦华
<正>炯炯的银星闪闪亮, 宿舍里透出一线光, 好似红星在闪烁, 是谁的红灯映红了窗? 手电简上红布挡, 光下坐着咱班长, 深夜还在学马列, 三更升起红太阳。 她在毛主席的身旁, 佩戴上红卫兵袖章, 激动的泪花争眶出, 钢铁般誓言在激荡。 戳穿骗子阴险伎俩, 挖出内奸毒胆黑肠, 冲破资产阶级学阀魔网, 砸烂帝修反迷梦狂想。 身披文化大革命的霞光, 背起父兄战时的行装, 怀揣《青年运动的方向》, 踏破冰雪奔向“第二个故乡”。 手握愚公开山锄, 劈山造田举山岗, 银锄描出果满园, 汗水浇得稻花香。
1974年1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罗启荣
<正>是谁,日夜扬尘飞奔,欲与闪电比高强?是谁,喇叭声声震长空,笑把雷鸣来挑战? 是你,年轻的司机啊,在演奏时代的乐章。万里征途收眼底,把住方向不迷航。 草木,从你身旁闪过,江河,在你脚下翻腾。千江万水你踏遍啊,风雨雷电伴歌声。 那声破长空的喇叭啊,是你战斗的步伐在飞跃;那劈开夜幕的强光在闪照,是你青春的火把在燃烧。 那满载货物的车箱啊,日日夜夜输向边远的山乡;那滚滚向前的车轮啊,奔向共产主义的前方。
1974年1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师中扬
<正>星星远远窥视这明亮的窗口, 月亮也悄悄探进了头。 电灯下,是谁捧着马列的书, 又写、又划、又读,在这深夜的时候。 嘿,明天我们就要第一次走上讲台, 此刻都在想呀第一步该怎么走! 呵,党已经给我们插上了双翅, 看明日雄鹰展翅迎接新的战斗!
1974年1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 陈琼
<正>一、硫酸亚铁概述 硫酸亚铁俗名铁矾,因它为绿色晶体,故又名绿矾,是一种含七个分子结晶水的晶体,其分子式为FeSO_5·7HO_2。硫酸亚铁是一种可溶性盐,在溶液中水解,显酸性。它在酸性介质中比较稳定,露于空气中逐渐风化而失去一部分结晶水,并易氧化为黄褐色的碱式三价铁盐。因此,它常被用作还原剂。其受热时,易脱去结晶水。无水硫酸亚铁是白色粉末。 硫酸亚铁在工农业上有广泛的用途。如用于工业污水的处理;制造蓝黑墨水;并用于染织和颜料工业上。硫酸亚铁是很好的杀虫剂,用于保存木材,在农业上用于防治虫害。此外,硫酸亚铁在医药上还用来制造补血丸。由此可见其用途之广。 二、硫酸亚铁的生产工艺过程 工业硫酸亚铁可用氧化黄铁矿的方法制得,亦可把铁溶于硫酸中制取。我院化工厂根据原料来源,因地制宜,采用后法。 1.原料及其要求 生产硫酸亚铁的主要原料为铁屑及硫酸。铁屑为车床切削下来的碎末或刨花最佳,亦可用其他铁皮边角废料。铁屑应清除混在其中的杂物,尤其能与硫酸起反应的物质,愈少愈好。硫酸可用各种浓度的酸液,但考虑到生产成本,因地制宜,可用工业废硫酸或含硫酸的废液(如电镀厂、拉丝厂的酸洗废液均可利用)。我院化工厂是用氯碱厂氯干燥的废硫酸及电镀厂的硫酸酸洗废液作原料。
1974年12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正>我院中文、政治、历史、生物四个系249名首届工农兵学员,经过两年多学习,即将毕业。最近,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分别到阳朔,宾阳、武鸣、横县、贵县、苍梧和梧州市等地的20所县、社中学和一所城市小学,进行为期一个半月左右的毕业实践。 他们满怀革命豪情奔赴各地中学,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学校领导、革命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在各校党支部领导下,他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积极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讲解中央文件和儒法斗争史,有的则以研究、宣讲儒法斗争史作为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或协助当地举办工农兵、中小学教师理论骨干儒法斗争史训练班;根据三大革命需要组织教学,为现实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他们努力实践班主任工作,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在原班主任指导下,深入班级和学生打成一片,组织学生访贫问苦,进行阶级教育,指导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他们还深入进行
1974年12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正>化学系七三级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第六小组,坚持学习,联系实际,学批结合,不断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觉悟,促进了世界观的改造。院广大职工在批林批孔普及、深入、持久开展的大好形势的鼓舞下,在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同志率领的推广优选法小分队的帮助下,迅速掀起了学习、应用优选法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74年12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