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与《文心雕龙》工作量之可比性诸问题On Comparability of Workload between Wen Xuan and Wen Xin Diao Long
力之;
摘要(Abstract):
《文选》与《文心雕龙》因性质不同,故难以比较两者工作量之大小如何。然《文选》与《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却有着切实的可比性。编纂《文选》的工作量要远小于撰写《文心雕龙》"论文叙笔"部分的。完成同一工作量虽会"因人而异",然在两者有可比性的部分,不管从哪一角度看,其均无太多之"异"。即昭明太子编纂《文选》所花时间仍相应地要比彦和撰写《文心雕龙》的少。撰写《文心雕龙》要比人们想象的费时,而完成《文选》的工作量与难度则被某种程度地放大了。
关键词(KeyWords): 《文选》;《文心雕龙》;昭明太子;刘勰;工作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选》成书考说”(10XZW010)
作者(Author): 力之;
Email: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6.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力之.关于《文选》编纂“工程”的大小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 [2]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3]谭戒甫.墨辩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4.
- [4]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5]毛庆.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 [6]力之.略论毛庆先生对当代屈原研究之贡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 [7]牟世金.刘勰年谱汇考[M].成都:巴蜀书社,1988.
- [8]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9]张灯.《文心雕龙·颂赞》疑义辨析举隅[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 [10]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11]叶长春.文心雕龙杂记[M].福州:福州职业中学印刷工场,1933.
- [12]杨明.文心雕龙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13]邓国光.《文心雕龙》文体通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 [14]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 [15]高亨.文史述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16]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 [17]力之.《文选》成书时间考说[J].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2).
- [18]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影胡刻本.
- [19]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20]石树芳.《文选》研究百年述评[J].文学评论,2012(2).
- (1)饶宗颐《〈文心雕龙〉探原》云:“盖自《书记》而上为上篇,所以‘论文叙笔’……彦和以前论文体者,若曹丕、陆机、挚虞、李充,已极赅洽……然有一事为历来所忽略者,即分体之总集,至于宋齐,各体皆备,彦和席其成规,但加品骘而已;毋庸搴择而归纳之也。……是彦和此书上半部之侈陈文体,自非空所依傍,自出杼轴;其分类之法,乃依循前规,排比成编;加之仲洽《流别》,李充《翰林》,并有成书,矩矱具在,自易措手。《昭明文选》,成书更在彦和之后,其分析文体,姚姬传深病其碎杂,不知乃远承往辙,与彦和取径,正有同然。”(邝健行、吴淑钿编选《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文学评论篇》,第3-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恰当的。
- (2)笔者在《关于〈文选〉所录诗文之来源问题》一文中曾云:“《文选》乃合‘首选’与‘再选’为一体之书,且当以首选为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首选”,包括从大型的诗文总集与单体总集中来者。
- (1)此文时有不可思议者在,如说:“关于《文选》是否为仓促成书,力之有《〈文选〉非“尚未最后加工定稿之书”辨》……等文,认为‘编《文选》的工作量至多为撰《文心雕龙》的一半;《文选》为正常完成之书,而非仓促所就。’王晓东表示反对……曹道衡、王立群亦支持《文选》乃仓促成书。”实际情况是:晓东先生《〈文选〉系仓促成书说》载1997年出版的《文选学新论》,而力之在2002年第2期的《文学评论》上发表《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一文对其“仓促成书说”提出异议;其后,曹先生在《文史》2005年第3期上发表《关于〈文选〉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未辩驳力之此文之观点而提出《文选》“是尚未最后加工定稿之书”说,力之则复在2007年第1期的《东方丛刊》上发表《〈文选〉非“尚未最后加工定稿之书”辨》一文对其说提出不同看法。问题是,经其作者这么一“弄”---尤其是在如此权威的刊物上,是非被完全颠倒了。此文又说:“此外还有三十九类说,依据南宋陈八郎刊五臣注,再增‘难’类。台湾游志诚《‘文选学’之分类评点方法》、《论〈文选〉之难体》有详细论证。傅刚《〈昭明文选〉研究》:‘论定不但陈八郎本,而且各种“五臣”注均为三十九类……’该说得到曹道衡等资深学者的关注。”显然,此文作者并未看过《‘文选学’之分类评点方法》一文,其实该文“详细论证”的非“依据南宋陈八郎刊五臣注,再增‘难’类”;至于“关注”云云,则缘作者不知“陈八郎本”亦是“三十七类”而非“三十九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