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新思潮”与整理国故的关系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ew Thoughts and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Sorting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王存奎;
摘要(Abstract):
五四"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和深化,其所倡导的"科学的方法"和"评判的态度",对当时国学研究领域的许多学派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治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在学术实践中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建设"合于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华新文化、促进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等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新思潮;胡适;整理国故;科学方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存奎;
Email: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2.03.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独秀分别于1923年7月和1924年2月发表题为《国学》的两则杂感,对整理国故运动作了批评。他赞同用科学精神研究国故,但反对从中寻求真价值;周作人也认为“要整理国故,也必须凭藉现代的新学说新方法,才能有点成就”。分别参见:《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第516、60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周作人文选》,第17页,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
- 1《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月1日)上登出了何谦生致该刊记者的《同善社》一文,指出此处的同善社,虽也以国学相标榜,但其实质则根本不是什么学术团体,“他本来是一个灵学会的化身”,更非“什么研究卫生讲求道德的机关。……凡入社的,先教以静坐之法,命其日行不辍,有时还要念经膜拜,由此便可以却病延年,登仙成佛,这样说来,同善社的性质,便一望而知了”。此外,尚实在1922年6月7日起,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连载文章《同善社研究》,对同善社的性质、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作了更为详尽的介绍和披露。
- [1]季维龙.胡适著译系年目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 [2]胡适.新思潮的意义[M]∥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
- [3]朱文华.评胡适“整理国故”的理论和实践[J].江淮论坛,1989(4).
- [4]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N].时事新报.学灯,1921-10-07.
-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组.胡适来往书信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6]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J].新青年,1920,7(5).
- [7]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1922—1927)[M].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
- [8]胡适.论国故学[M]∥胡适.胡适文存:第1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
- [9]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G]∥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上.上海:上海书店,1991.
- [10]国学专修馆毕业[N].时事新报,1923-12-19.
- [11]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J].教学与研究,2000(1).
- [12]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G]∥许啸天.国故学讨论集:上.上海:上海书店,1991.
- [13]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14]胡先.朴学之精神[J].国风,1936,8(1).
- [15]编辑要则[J].史地学报,1922,1(3).
- [16]张其昀.南高的学风[J].国风,1935,7(2).
- [17]陈平原.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以无锡国专为中心[J].现代中国,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