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对唐代律赋创作的影响On the Influence of Wen Xuan on Tang Dynasty's Rhymed Fu
赵俊波;
摘要(Abstract):
《文选》对唐代律赋创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题材方面,在面临多种选择时,唐人往往承袭《文选》中相关作品的题材而非其他;2.语言方面,唐人借鉴《文选》的频率高且此现象很普遍,同时,在面临多种选择时,唐人承袭《文选》而非其他典籍;3.押韵时,唐人或有意模仿《文选》而使用古韵,或应和《文选》中相关赋作的韵脚。研究《文选》对唐代文学的影响,须先探讨其与律赋的关系,由此入手,才更具说服力。
关键词(KeyWords): 《文选》;唐代;律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题“唐赋与唐代文化”(2013pyw003)
作者(Author): 赵俊波;
Email: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6.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士祥.唐代应试诗赋对《文选》的接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 [2]李调元.赋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丛书集成初编本.
- [3]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4]萧统,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5]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 [6]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7]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8]浦铣,何新文,路成文.历代赋话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9]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1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 [1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13]王楙.野客丛书[M].郑明,王义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 [14]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 [15]张凯.晚唐律赋三大家用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 [16]林联桂,何新文,等.星庐赋话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 [17]陆游.老学庵笔记[M].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8]谢思炜.白居易文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 [19]周勋初.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1)据马宝莲的统计,唐代律赋作品961篇,作者353人,见《唐律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年版,第47页。另据叶幼明先生统计,唐代律赋作品共950篇,见《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按:个别唐赋如王棨《江南春赋》是否为律体,各家看法不一,所以统计数量略有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律赋的数量非常庞大。
- (1)《列子》为晋人伪书,但唐人未必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们很有可能仍将其视为先秦典籍。
- (2)《列子》曾跻入教育与科举行列,而且持续时间很长。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开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晚唐仍如此,见皮日休《请孟子为学科书》:“今有司除茂才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书者,亦登于科。”天宝元年,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奉其书为经;今存唐人注释《列子》者,有卢重元之“解”,系奉唐玄宗之命而成,有殷敬顺之“释文”。以上种种,皆足以证明《列子》地位崇高,唐人应当非常熟悉此书。